《對論語問》是唐代孔穎達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對論語問
- 作者:孔穎達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對論語問》是唐代孔穎達創作的一篇散文。
《對論語問》是唐代孔穎達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對論語問聖人設教,欲人謙已,已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已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已之雖有,其狀若無。已之雖實,其容若虛。非惟匹庶,帝...
《答侯生問論語書》是唐代韓愈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答侯生問論語書 愈白:侯生足下:所示《論語問》甚善。聖人踐形之說,孟子詳於其書,當終始究之。若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是也;苟有偽焉,則萬物不備矣。踐形之道無他...
陽明心學視域下的《論語》問答,是2023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實龍。內容簡介 該書是站在陽明心學的立場上,對《論語》做出了深層解讀,對《論語》中的每一條語錄進行注釋、翻譯和問答。該書的精華在問答部分。通過一問一...
《關於孔子和〈論語〉的108個趣味問題》是2011年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智微。內容簡介 本書為您準備了關於孔子其人、其思的108個趣味問題,每個問題後面都配有有關中國文化的知識連結。目錄 第一章 孔子坎坷而偉大的...
《《論語》問答》是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麼峻洲。《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結孔子言論而成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哲學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文化、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中國人的聖經。...
《論語·憲問》為古代文學作品。憲問篇出自《論語》,總計44章。引語 《論語·憲問》篇總計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於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
“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
論語·先進篇出自《論語》,共有26章,主要說明了“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係,以及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態度。引語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原文】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注釋】(1...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論》。原文...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學習方法)鑑賞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
論語·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本篇引語 雍也篇是《論語》中第六章節。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
《論語·子罕》是春秋戰國的語錄體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作品簡介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
《論語或問》南未朱熹撰。二十卷。《四庫全書總月提要》雲:“朱子初集是書,蓋本程氏之學,以發揮經旨.其後采攝菁華,撰成《論語集注》。中間異同,疑似當加剖析者,又別著之於《或問》。”朱烹《答孫敬甫書》雲:“《集注》...
②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③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譯文】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
親里相見各無語,但問何處多野菜。”早年曾遊歷廣東、浙江、泰山、黃山等風景名勝,寫下了不少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著有《劉孟塗詩文集》14卷、《駢文》2卷、《廣列女傳》20卷、《論語補註》3卷。本文選自《孟塗文集》作品...
康氏注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句說:“蓋博愛之謂仁。孔子言仁萬殊,而此以愛人言仁,實為仁之本義也”。(《論語注》卷十二《顏淵》)這裡,康氏之意與上述程朱之意正好相反,而且他心目中的“博愛之謂仁”也不同於韓愈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