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與協商:電視問政的理念》是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話與協商:電視問政的理念
- 作者:何志武
- 類別:農業基礎科學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803437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電視問政是繼報紙問政、網路問政之後的媒體問政形式,也是電視媒介的對話與協商平台功能回歸和拓展的節目形式。作為國內第yi本研究電視問政的著作,本書基於對電視問政節目的政務公開平台和對話協商平台的定位,從電視的媒介特性出發,從應然和實然兩個層面,著手探討了電視問政的一系列核心問題:誰執導?誰來問?該問誰?問什麼?如何問?如何答?效應如何?從應然層面分析了電視問政平台的同場性、多向性、深入性等特徵和優勢,從實然層面分析了電視問政節目的單一性、表演性、形式化等問題,旨在從理論上釐清電視問政的內涵、定位、價值空間,從實踐上推動電視問政發揮其在社會治理中的對話協商功能,避免落入政治真人秀的俗套。
圖書目錄
目 錄
章 電視問政:政務對話與協商的平台 5
一、電視問政的媒介形態 5
1. 電視問政的歷程 5
2. 電視問政的類型 9
3. 電視問政的特點 12
二、電視問政的媒介生態 13
1. 報紙問政率先啟動 13
2. 網路問政優勢顯現 14
3. 電視問政強勢鋪開
三、作為政務公開的協商平台 16
1. 主動公開政務信息的平台 16
2. 被動公開政務信息的平台 17
四、作為真人秀節目的問政平台 18
1. 電視問政的真實性 19
2. 電視問政的表演性 19
五、誰在執導電視問政:政府還是媒體? 21
1. 政府是電視問政的主導者 21
2. 媒體是電視問政的執導者 23
第二章 協商民主:電視問政的合理性基礎 24
一、從弱公共性到強公共性:權力運行焦點化 24
1. 弱公共性:權力的隱蔽運行與公眾的政治疏離 24
2. 強公共性:權力的公開運行與公眾的政治參與 25
二、從管理到治理:協商過程的強化 26
1. 治理意味著合力與協商 26
2. 媒體問政即多主體協商 27
三、從圍觀到建言:公民參與協商的兩種態度 29
1. 從旁觀到圍觀:公民政治參與的態度變化 29
2. 從圍觀到建言:公民政治參與深度的提升 30
四、從躲避到溝通:官員參與協商的兩種態度 32
1. 躲避:官員婉拒參與媒體問政的權力封閉運行慣性 32
2. 參與:官員接受問政邀請的權力公共屬性回歸 33
五、真誠與理性:公共協商對話機制的保障 34
1. 真誠:公共協商的信任基礎 34
2. 理性:公共協商的核心要件 35
六、實時與同場:電視問政的媒介優勢 36
1. 同場多回合對話挖掘了問政的深度 36
2. 實時全過程直播豐富了信息的真實 37
第三章 電視問政對象:向誰提問? 38
一、“一把手”工程:主動還是被動? 38
1. “一把手”主導電視問政的主動權 38
2. 承辦者執導電視問政的被動性 42
二、話語權尷尬:“一把手”去哪兒了? 43
1. 中層“一把手”的尷尬上場 43
2. 權責不匹配的“汗流浹背” 44
3. 上層“一把手”的幕後指揮 45
三、向誰發問:主導權之辯 46
1. 主導權:電視問政場的話語權 46
2. 問官員:問了中層還要問高層 47
3. 問民眾:聽民意匯民智解民情 47
四、被動應對:負面形象的焦點化呈現 48
1. 被動的心態:電視場域聚焦審視官員形象 48
2. 被動的行為:負面形象焦點化之惡性循環 49
五、主動參與:協商框架下的溝通交流 51
1. 問責到協商:政府官員權力思維轉變 51
2. 被動到主動:贏得良性互動協商先機 52
第四章 電視問政主體:由誰提問? 54
一、公民問政的權利與責任 54
1. 公民問政的權利 54
2. 公民問政的責任 55
二、電視對話的“台前”與“幕後” 56
1. “台前”:官員、市民代表、主持人的電視對話 56
2. “幕後”:政府與民眾以媒體為平台的論政場 57
三、主持人“一個人戰鬥”的尷尬 59
1. “主持人”定位:論辯選手?民眾代言人?裁判員? 59
2. 主持人委屈:“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61
3. 主持人話語:加劇矛盾還是解決問題 62
四、場內觀眾:純粹的舉牌人? 63
1. “哭臉”與“笑臉”:參與還是擺設? 63
2. 體驗與感受:公眾訴求何以被代言? 65
五、場外觀眾:禁止的局外人? 65
1. 場外觀眾:熱鬧的看客還是觀眾席的延伸? 65
2. 場域擴大:螢幕內外互動的緊密 67
六、選誰去參加電視問政? 68
1. 公民的參政意識:批評和獻策都是參政 68
2. 公民的參政能力:問題意識與表達能力 69
第五章 電視問政的內容:話題的份量 71
一、曝光型問政的狹隘與片面 71
1. 曝光型問政契合問題導向 71
2. 曝光式問政承載多重期待 74
3. 曝光式問政的局限 75
二、追責式問政的興奮與焦慮 77
1. 追責是持續的深層曝光 77
2. 追責式問政的問責與問道 78
3. 追責式問政的情緒化表達 79
三、問政內容與政務全面公開 81
1. 問答之間推動政務公開 81
2. 政務公開堅守有限尺度 83
3. 增強政務公開的實效性 84
四、問政內容與政務協商解讀 85
1. 問政內容的多元解讀模式 85
2. 搭建“爭論”型政務協商平台 87
3. 圍繞“爭論”重構節目流程 88
五、問政內容與社會治理的全面動員 90
1. 社會治理需要“社會總動員” 90
2. 多元問政激發公眾參與欲 91
第六章 電視問政的方式:提問的藝術 93
一、提問的力量:方式也是內容 93
1. 提問方式透露提問目的 93
2. 提問方式契合問政內容 93
3. 提問方式符合人物身份 95
二、責問的強勢與弱勢 96
1. 責問的強效果 97
2. 責問的弱效果 99
三、逼問的主動與被動 99
1. 逼問的主動優勢 100
2. 逼問的被動隱患 102
四、詢問的平等與平衡 103
1. 詢問的理性 103
2. 詢問的平等 104
3. 詢問的平衡 105
五、組合式提問的協商目標 106
1. 協商式問政的路徑依賴 106
2. 組合式提問的多元模式 107
第七章 電視問政的回應:態度的價值 109
一、回應的價值:態度即答案 109
1. 回應是問政延續的前提 109
2. 回應的方式也是內容 110
二、抵抗式回應:傲慢與偏見 111
1. 推責顯現權力的傲慢 111
2. “抵抗”是官員的自我防禦 113
3. 抵抗式防禦阻隔溝通 114
三、戲謔式回應:慵懶與膚淺 115
1. 套話式官腔的慵懶 115
3. 松馳是鬆懈的延伸 118
四、協商式回應:認知與理解 119
1. 協商式回應是對問題的深層探討 119
2. 協商式回應需要秉持協商的精神 120
3. 協商式回應與協商民主範式的建構 122
五、回應的點評:添彩或添足? 123
1. 理性的點評:有價值的聲音 124
2. 空泛的點評:無內容的形式 126
第八章 電視問政的效應:傳播的平台 128
一、電視問政的效果:叫好又叫座? 128
1. 叫好:作為政務公開平台的電視問政 128
2. 叫座:作為真人秀節目的電視問政 129
3. 反思:消費政治視野下的政治行銷 129
二、電視問政的主產品:治理能力提升 130
1. 善治: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目標 130
2. 問政: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途徑 131
三、電視問政的副產品:電視節目的品質和官員的鏡前表達 132
1. 完善電視節目的生態結構 132
2. 提升官員的鏡前表達能力 134
四、電視問政的常態化:阻力能否消除? 136
1. 常態化實現問政價值化 136
2. 電視問政常態化的阻力來源 136
3. 以觀念和制度創新消除阻力 138
五、電視問政的深化:促進社會治理 139
1. 電視問政的目標:影響公共政策 139
2. 電視問政的現狀:形式大於內容 140
3. 電視問政的最佳化:合力實現共治 141
結語 電視問政平台的延展基於問政理念的回歸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