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白斑症病毒病

對蝦白斑症病毒病

對蝦白斑症病毒病主要是由白斑症病毒引起的,發生在對蝦身上的一種病害。病蝦在甲殼的內側有白點,頭胸甲與其下方的組織分離,容易剝下;病蝦通常停止吃食,行動遲鈍,彈跳無力,眼球無反光,腹肌微白,表皮微紅,漫遊於水面或伏於池邊水底不動,很快死亡。

對蝦白斑症病毒病是一種急性流行病,主要通過健康的對蝦吞食病蝦排出的帶有病毒的糞便或病、死的對蝦進行傳播,可給對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損失。

對蝦白斑症病毒病發生後要及時清理養蝦池的淤泥,徹底消毒,保持優質水質,投放培養健康的蝦苗,混養其他的魚、貝,同時保證飼料質優量適並可投放提高對蝦免疫力的中草藥,在飼料的過程中還需要要定期檢測病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蝦白斑症病毒病
  • 別名:對蝦白斑病、對蝦白斑綜合徵 
  • 為害動物:對蝦
  • 病原:白斑症病毒
  • 侵害部位:甲殼的內側
  • 病害類型:急性流行病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流行情況,傳播途徑,流行特點,診斷方法,防治措施,

病原特徵

對蝦白斑症病毒病的病原是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毒粒子桿狀,具囊膜,平均大小為350納米×150納米,核衣殼大小為300納米×100納米。

為害症狀

病蝦首先停止吃食,行動遲鈍,彈跳無力,眼球無反光,腹肌微白,表皮微紅,漫遊於水面或伏於池邊水底不動,很快死亡。典型的病蝦在甲殼的內側有白點,白點在頭胸甲上特別清楚,肉眼可見,有的病蝦白點不明顯,頭胸甲與其下方的組織分離,容易剝下。白點在顯微鏡下呈花朵狀,外圍較透明,花紋清楚,中部不透明,而細菌性白斑頭胸甲白點在顯微鏡下外觀為較規整的圓形,中間透明。野生蝦類感染白斑症病毒後,活動能力減弱,身體褪色,並在光照下略呈微紅。病蝦血淋巴混濁,發紅,不凝固,淋巴器官和肝胰臟腫大,鰓、皮下組織、胃、心臟等組織均發生病變。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病蝦的不同組織均存在廣泛的變性、壞死、上皮細胞大量解體脫落;被感染的細胞核腫大約為正常核的1.5倍以上。

流行情況

傳播途徑

該病主要是水平傳播,經口感染,即由病蝦排出的糞便帶有病毒,污染了水體或餌料再由健康的蝦吞入後感染,或健康蝦吞食了病、死的蝦而受感染,水平感染已被實驗證實。但不排除有垂直感染的可能性,因為從親蝦和蝦苗上都可檢出此種病毒,但還不能證實就是垂直感染,也可能是親蝦排出的糞便污染了水體後傳給蝦苗。

流行特點

對蝦白斑症病毒病是在中國乃至東南亞對蝦養殖地區普遍發生的、危害性極大的一種急性流行病。可感染多種十足目甲殼動物、輪蟲、藤壺等,幼體期死亡率小,養成期死亡率高。主要為溫度、鹽度等突變及運輸後應激造成對蝦的大量死亡,發病水溫一般為18~30℃。一般蝦池發病後2~3天,最多不足一周時間可全池蝦死亡。病蝦小者體長2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

診斷方法

  1. 外觀症狀:無論是自然感染的對蝦還是實驗感染的對蝦,在頭胸甲上都表現出白斑的症狀。
  2. 解剖:瀕死的對蝦血淋巴混濁、不凝固,淋巴器官肥大,肝胰腺壞死。
  3. 病理組織:病蝦的鰓、胃、淋巴器官、皮下組織等的細胞核肥大。
  4. 電鏡切片:通過電鏡在病蝦的鰓、胃﹑淋巴器官、皮下組織等的細胞核內觀察到病毒粒子。病毒粒子長卵形,具囊膜。
  5. 電鏡負染:通過負染電鏡觀察,完整的病毒粒子為375納米×157納米,無囊膜的核衣殼為395納米×83納米。
  6. PCR:WSSV的PCR引物較普遍套用的有4~5個設計。
  7. DNA探針:套用核酸探針有斑點雜交和原位雜交法。
  8. 單克隆抗體:套用單克隆抗體有斑點免疫印跡,免疫螢光抗體和ELISA等方法。

防治措施

  1. 蝦池在養蝦前的處理(即清池):必須徹底清淤,並且清除的淤泥儘可能弄到池堤之外﹐以免再流入池塘。在清淤的同時加固堤壩,防止滲漏。池塘在清淤以後不可能將病原體全部清除掉,必須再進行消毒。消毒前一般先進水10~30厘米,然後用生石灰,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0~80千克,也可用含氯消毒劑,例如漂白粉﹑漂粉精等,均勻潑灑全池,凡灌滿水後能淹沒的地方都要潑到。消毒後應曝曬1周左右,然後進水。進水渠道也需預先消毒。培肥水質,增殖天然餌料進水後過7~10天,水的顏色可變為淡黃色或淡綠色,說明水中浮游生物已大量增殖。如果水色清淡時也可適當施用化肥,也有的向池底移植沙蠶,使蝦苗放入後就有天然餌料可吃,生長迅速,體質健康,抗病力強。
  2. 培養健康無病的蝦苗:在親蝦和蝦苗體內發現含該種病毒的比例很高。帶有病毒的親蝦產出的卵及其培育的幼體也很可能被污染。因此,必須選擇健康不帶該病毒的蝦作為親蝦。選好的親蝦入池前用每立方米水體100毫升福馬林或每立方米水體10克高錳酸鉀海水溶液浸浴親蝦3~5分鐘,以殺滅體表攜帶的病原體。受精卵用在每立方米水體中含氯67%左右的漂粉精5克的海水溶液浸浴5分鐘;或用每立方米水體中含50克碘伏(聚乙烯毗咯烷酮碘)的海水浸浴親蝦30秒鐘﹔或用過濾並經紫外線消毒後海水沖洗親蝦5分鐘。育苗用水應過濾和消毒,育苗期間切忌溫度過高和濫用藥物,應經常檢查,發現病後適當用藥。
  3. 放養密度要合理:對蝦的養殖密度應根據當地水源、海域環境、蝦池的結構和設施、生產技術、管理經驗、蝦苗的規格、飼料的質和量等條件而定,一般每667平方米放養體長3~4厘米的蝦苗5000~10000尾。
  4. 合理用水,培好水色,保持優良水質:根據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驗,應設立蓄水池。蓄水池一級進水後用含氯消毒劑消毒並沉澱3天,再注入第二級培肥水色,使池水呈淡黃色、黃綠色為好,透明度為30~40厘米,然後注入養蝦池。一方面可防止進水時帶入病原體,另一方面也可使蝦池的環境不至於因大量進水而改變過大,降低對蝦的抗病力。養蝦池也應一直保持優良水色和水質,發現水體突然變清或水色過濃應及時換水。在養蝦場附近有蝦病流行時,停止從海區向蓄水池注水,應將蝦池中的水與蓄水池中的水循環使用。在蝦池中使用增氧機是防病和增產的重要措施,可使蝦池水溶氧增加,有機物質充分氧化,防止產生硫化氫,使有益的細菌大量增殖,加強池水的自淨能力。
  5. 飼料要質優量適:飼料營養成分要齊全,比例搭配適當;原料應新鮮,防止腐敗變質,霉變的和氧化的飼料絕對不能投餵。鮮活飼料營養雖好,但往往帶有病原,投餵後引起疾病。因此,以投餵優質的人工飼料為宜。投飼量也應適當,應根據蝦的攝食量及時調整,一般每天應分3~4次投餵;儘量減少殘飼,防止嚴重污染池底。
  6. 及時檢測病毒:一旦發現病毒,嚴格防止池間互相傳染。在病毒病流行季節應每天到蝦池觀察,發現對蝦體色、吃食和活動異常,就應進一步采捕病蝦用顯微鏡檢查,診斷或疑為病毒病時,應嚴禁排水,防止疾病蔓延。確診後應將蝦全部捕起,並徹底消毒池塘。病蝦應銷毀勿亂丟。
  7. 混養魚、貝:養蝦池中適當混養一些吃浮游生物或底棲藻類的魚、貝類,有利於防止水質過肥,起淨化水質的作用,但必須適量,不然可使水色清瘦,阻礙對蝦的生長和降低抗病力。
  8. 養蝦池中接種和培養光合細菌:可淨化水質,防止蝦病。
  9. 投餵中草藥:投餵能提高對蝦細胞免疫能力的中草藥,也是一個防治的途徑,這方面正在研究中,尚未有成熟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