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渡碑

對渡碑

對渡碑也稱“蚶江海防官署碑”,置於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前垵村清代海防官署遺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蚶江海防官署碑(俗稱:蚶江對渡碑) 
  • 館藏地點:位於泉州城東南石獅市蚶江鎮原清代海防官署內院 
  • 所屬年代: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 
發展歷史
也稱“蚶江海防官署碑”,置於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前垵村清代海防官署遺址內,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立。碑高2.92米,寬0.86米,厚0.18米,長方形。碑額陰刻篆書“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10個大字。碑文豎排楷書14行566個字,為陰刻楷書,系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鄭奎撰,候選教諭許溫其書。該碑記載清代海防設定及蚶江與台灣鹿港對渡一事,是研究清代海防及閩台關係之十分珍貴的實物依據。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台灣開發大事記》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十七年(1792年),先後開放台灣的鹿港、八里岔與蚶江對渡通商。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府蚶江海防官署,下設“海關”、“營盤”、“厘金(稅務)”,統管一府五縣(泉州府、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同安縣、安溪縣)的對台貿易。
從蚶江啟航,出日湖,指南針坐“乙辛”字,“水程八庚,一晝夜可直達鹿港。”百餘年來,來往蚶江、鹿港之間船隻近300艘,單蚶江一地就有20多家“行郊”,如泉勝、泉泰、謙恭、謙益、晉豐等。
清·嘉慶十年(1805年) ,蚶江海防通判鄭奎建造“蚶江海防官署”,十一年(1806年)竣工。鄭自撰《蚶江海防官署碑記》,樹碑於官署內。
蚶江“對渡碑”是大陸現存惟一確切記載閩台對渡歷史的珍貴文物,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姑嫂塔、六勝塔、林鑾渡一起,成為閩台親緣的歷史見證和展現石獅悠久海洋文明的載體。
《蚶江海防官署碑記》云:
“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之鹿仔港對渡。上襟崇武、獺窟,下帶祥芝、永寧,以日湖為門戶,以大、小墜山為藩籬,內則洛陽、浦內、法石諸港,直通雙江。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利之所在,群趨若鶩,於是攬載商越,弊竇滋焉。歲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當事者條其利弊上諸朝,議設正口,乃移福寧府通判於蚶江青管,掛驗巡防,督催台運暨近轄詞訟,而以鷓鴣巡檢隸屬……且當洋匪滋蔓,防守尤難刻離……方今聖天子加意海疆,簡舟師,將以肅清巨浸,奠安商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