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地幔的混合及板塊構造深地幔追蹤的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傅容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流地幔的混合及板塊構造深地幔追蹤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傅容珊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批准號:40574043
- 申請代碼:D0407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經費:50(萬元)
《對流地幔的混合及板塊構造深地幔追蹤的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傅容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對流地幔的混合及板塊構造深地幔追蹤的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傅容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開拓地幔混合研究的新途徑,探討地幔混合度的新判據(對流系統物質的置換度)。使以往使用單一的...
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發展利用地球物理觀測直接反演地幔對流多尺度結構模型的基本理論尋求接近實際地幔複雜三維粘滯結構的能包容多種地球物理觀測數據的反演地幔熱對流模型的基本解反演地幔對流多尺度結構用四維時空追蹤方法發展有賴於地球物理觀測的地幔對流四維時空模型為全球板塊構造運動驅動機理為大陸構造運動等動力學研究提供...
相鄰對流環中的流動方向相反,對浮於其上的岩石層板塊的拖動力方向也相反,造成拖動力互相抵消(圖1),這就是地幔對流研究中的所謂“縱橫比予盾”。有人認為把地幔對流限制在 700公里深的上地幔內的根據是不充分的,因而主張全地幔對流。由於對流層的深度擴展到核幔邊界的2900公里深處(圖2),板塊水平尺度與對流層...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殼板塊是地幔軟流圈上的剛性塊體,板塊的邊界處是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方,在這裡存在著第3種邊界應力:由於兩個板塊相對運動而產生的擠壓力(如造山帶的隆起,海溝處一個板塊俯衝到另一個下面時);兩個板塊背離運動時的引張力(如東非裂谷和海底全球大裂谷的形成);兩個板塊相互滑過時的剪下力...
它是在海洋地質、海底地貌和地球物理等學科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全球地殼活動方式作出的概括和總結。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岩石圈的基本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邊界是中洋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對流,板塊在中洋脊分離、擴張,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俯衝、消減;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
殼下對流運動是板塊構造以及岩石圈中許多地質活動,如大陸漂移、地震、火山、造山作用等現象的起因。定義 儘管已經開展了多年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很好地解釋許多板塊—地幔系統的基本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地球板塊運動的機制,這個問題很複雜,它涉及到岩石的諸多變形機理,從脆性斷裂一直到粘性蠕變,這與壓力、溫度...
地幔對流作用可以是從核幔邊界上升至岩石圈底部,形成全地幔對流環;也可以是分層對流,即上、下地幔分別形成對流環。近些年來地震層析和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已證實地幔的流變。地幔對流作用 中的上升流動對地球物理學有重要意義。它是從地球內部向地表輸送能量、動量和質量的主要途徑,被稱為地幔上涌流動或熱柱。柱狀地幔...
總的看來,洋底構造是地幔對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質上涌的部位,海溝是地幔物質的下降部位。郝斯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太平洋周圍分布島嶼與海溝、大陸邊緣山脈以及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進展,迄今被視為不解之謎的地球活動大多得到了解釋。70年代以來...
Hill et a1.(1992)對地幔柱與板塊構造的關係做了初步分析;Maruyama(1994)提出了地幔柱構造說的初步概念,以及全球構造概念的熱地幔柱上升與板塊俯衝的冷地幔柱下降的模式,他認為地幔柱構造概括了地球表層的岩石圈板塊構造、深部主體的地幔柱構造、地核的生長構造,把板塊構造和地幔柱構造作為地幔熱對流的兩個端元...
由於地幔對流受熱不均勻,在受熱強烈、溫度比較高的地方,地幔物質上涌,上涌的物質受到岩石圈的阻擋,在岩石圈的底下向兩側運移,到溫度較低的地方下沉,形成一個完整的地幔對流旋迴。在對流上升的地方,導致板塊分離和新的洋殼的形成;而在對流下沉的地方,導致板塊的俯衝和板塊的消亡。板塊的運動 一般模式 海底擴張...
該研究團隊最終在分析模擬結果時有了重大發現,地球深部存在強大橫向物質流動——“地幔風”。它的流速超過上覆的印度板塊速度,從而對印度板塊底部施加向北拖曳力,這種拖曳力非常巨大,足以與傳統上被認為是板塊構造主要驅動力的大洋板片拉力相媲美,且能夠滿足抬升青藏高原所需的強大力量。該研究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
研究結果表明,曾被認為是板塊運動原動力的地幔對流的實際狀態似乎可以觸摸了。對於地球板塊構造是從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時刻開始形成的,科學家將對部分比2億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殼進一步研究。20世紀初期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就是在上述曲折的過程中探索並發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學界首肯的板塊構造學說...
針對地幔對流說解決板塊運動和板塊構造矛盾不斷的困境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動力學假說。該學說認為地球由圈層構成,高塑態(包括液態,氣態等)圈層物質不斷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引發密度變化,會上下交換。交換過程中因角動量守恆,上升與下降的發生角動量轉移,最終形成內層角速度和線速度都比外層快。相對於地殼,軟...
在上升流處形成洋中脊,下降流處造成板塊間的俯衝和大陸碰撞。1928 年英國地質學家A.霍姆斯認為上升流處地殼裂開,形成新的大洋底,對流的下降流處地殼擠壓形成山脈。1939年D.T.格里格斯提出,由於岩石熱傳導不良,放射熱的聚集導致對流。60年代後期板塊構造學建立以後,地幔對流運動被普遍認為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地球...
板塊構造說囊括了大陸漂移、海底擴張、轉換斷層、大陸碰撞等概念,為解釋全球地質作用提供了頗有成效的格架。簡史 1912年,德國A.L.韋格納首先提出了大陸漂移說。1960至1962年期間,美國H.H.赫斯、R.S.迪茨在大陸漂移和地幔對流說的基礎上創立海底擴張說,隨後F.J.瓦因和英國D.H.馬修斯等通過海底磁異常的研究對...
板塊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是地球內部熱量向外散失的主要方式。與地球的活動板塊構造運動相聯繫的熱量散失占地球熱量散失總量的70%多。缺少活動板塊構造運動的金星,內部熱量是如何散失的?是以岩漿噴發的方式還是以某種板塊構造活動方式實現的?開展金星地幔對流研究將有助於尋找問題的答案。最近的研究顯示要認識金星的表面...
並同時造成地幔溫度的不均勻,加速其對流,以提高核裂變物質相遇的機率 ,另一方面核變產生溫度還可以熔化地殼釋放核聚變物質,同時又可以提高含氫化合物(如海水蒸汽)的熱解比例,以增加核聚變物質的含量。 本章還對預測地震、減少地震,如何開採地震能源等問題作出較深層的分析研究。
關於自轉速率及極移的長期變化能否積累足夠大的構造應力問題,還須考慮更接近實際的地球模型,並和其他力源的作用聯合起來進行探討。板塊構造學說則主要用地幔熱對流,洋脊的擴張力,俯衝帶的重力等解釋洋脊分離和海溝俯衝,此外還用對流環的遷移等解釋山系在地表上的分布(見地幔對流)。介質 要把變形和推動力聯繫起來...
《科學探索者:地球內部》內容簡介:美國最權威的研究性學習教材。《科學探索者:地球內部》讓你探索科學奧秘、指導研究性的學習、知識能力方法並重、動手動腦趣味無窮。目錄 走近科學:斷層 第一章 板塊構造 第一節 地球的內部結構 第二節 與物理學的綜合:地幔和地幔物質的對流循環 第三節 大陸漂移 第四節 海底...
《科學好好玩6藍色大海洋》是2010年北方婦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Hemingway科普讀物編寫會。作品目錄 海洋的誕生地球的三分之二是海洋 科學小屋 雲的種子——浮游生物不斷循環的水海底的山川溪谷地幔對流和板塊構造學說 科學小屋 海面的不斷上升和下降山島和海底山由引力導致的漲潮和退潮力大無比的波浪海水的...
地幔對流和板塊構造學說 科學小屋 海面的不斷上升和下降 山島和海底山 由引力導致的漲潮和退潮 力大無比的波浪 海水的流動——洋流 有馬里亞那海溝的太平洋 科學小屋 海洋探險的歷史 溫暖宜人的印度洋 巨大的海洋山脈——中央海嶺 第二大大洋——大西洋 由海冰覆蓋著的北冰洋 科學小屋 水中探險的歷史 被海洋包圍...
雖然,地體本身或各地體之間產生斷裂、漂移、碰撞和增生等不同演化過程,但是,人們有理由相信,地體構造乃是現代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板塊構造的驅動力問題,多數學者贊同是地幔對流及其與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對流性質、規模、板塊運動方式等,仍存在較大分歧。特別是對已經提出來的“淺對流...
在海洋考察的基礎上,海洋學研究和理論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摩納哥阿爾貝大公一世的《大洋水深圖》(1904),V.W.埃克曼的風海流理論(1905),A.L.韋格納的“大陸漂移說”(1912),A.霍姆斯的“地幔對流說”(1929),W.M.尤因首次進行海洋地震測量(1935),S.埃克曼發表《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J.P....
赫斯提議,就像沸水導致翻滾的水流樣,地幔中的對流運動促使岩漿上升。赫斯說,當岩漿凝固以後,它會將已有的海底推裂開來,並在裂縫的兩邊形成兩個山脊。山脊通常位於海洋中部,這是因為,海底在相反的兩個方向上受到推壓的速度是一樣的。 雖然希森已經解開了地殼產生的一種方式,但他並沒有解釋地殼如何消亡。因此,...
7 地幔:以固體狀態流動的神秘力量約占地球質量的2/3的重要組成部分 測量,在實驗室就行了,還不用深入地心 地球內部的“大氣運動”:地幔對流地幔:運動中的核電站 年輕的地形學,仍處於上升期 8 地核:極具“吸引力”的地球心臟 扁平狀的地球兩極 地核:被層層包裹的小小種子 對地核的探測困難重重 地球磁場像...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板塊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學說的綜合與延伸,它雖不能解決地殼運動的所有問題,卻為地震成因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運動規律 地殼運動是自地殼形成以來地殼物質所受到的地球重心的持續作用。所謂的板塊漂移,地幔熱對流,地球自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