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年5月24日-1969年8月25日)是一位美國地質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美國海軍的軍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里·哈蒙德·赫斯
- 外文名:Harry Hammond Hess
- 出生日期:1906年5月24日
- 逝世日期:1969年8月25日
人物介紹,科研經歷,科學成就,
人物介紹
哈里·赫斯被認為是板塊構造論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擴張學說
科研經歷
1923年赫斯進入耶魯大學。開始時他主修電力工程,後轉人地質系,並在1927年獲得該專業的學士學位。之後兩年,他在羅得西亞(今天的尚比亞)北部的英美礦業擔任地質勘測專家 回到美國後,赫斯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並最終在 1932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在新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任教一年,之後又在位於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院(Carnegie Institustion)的地質實驗室進行了一年的研究。1934年,他與安妮特·彭斯(Annette Burns) 結婚,同年,赫斯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教師,並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他在1950年到1956年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系主任。
1934年,他以比較低的級別——海軍上尉的身份加入海軍預備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分配到紐約城工作,任務是測定德國潛艇的位置。但他並不喜歡 辦公室工作,因此他請求調往海上。 1944年,他成為“詹森岬角”號(Cape Johnson)的海軍官員,這艘船主要用於太平洋上軍人的運輸,不後他成為這艘船的船長。“詹森岬角”號裝有音響測深儀,即回音測深器,這個設備通過向水下傳送聲波,利用聲學設備測量回聲返回所經過的時間,就可以測量出海面到海底的距離。這個設備的軍事目的是防止船隻進入淺水區,但赫斯命令只要船隻在行進,測深器就得打開,這樣就可以形成連續的海底剖面圖。除了別的收穫外,他還因此取得了海底最深點——馬里亞納海溝的測深數據。
1945年,在測深記錄器的幫助下,赫斯發現了平頂的海底山脈,他以 普林斯頓第一位地質學教授阿諾德·亨利·吉歐(Arnold Henry Guyot) (1807—1884年)的名字將之命名為“guyots”。赫斯斷言,這些海底平頂山是死火山。它們平坦的頂部使赫斯猜想,這些山脈曾經露出過海面,只不過海水的侵蝕使山頂最終磨滅,但是測深器測得它們的深度竟然是水下1.2英里(2千米)。這些平頂山使赫斯明白,這個地質特徵在海中的位置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變。地殼傳送帶在戰後的日子裡,哈里·赫斯在普林斯頓一直思考著水下平頂山和大洋中脊的問題。赫斯注意到,離平頂山越遠,太平洋中脊的山脈所處的
位置就越深,這從他戰時的測深剖面圖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
1957年,赫斯聽取了布魯斯·希森對全球大洋中脊和峽谷的描述,之後他就開始思考,這個發現將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地球發展的認識,尤其是阿爾弗雷德·韋格納受到全世界反對的大陸漂移理論。韋格納認為大陸在堅固的海底上行進,而地質學家則反對此種論點。然而,1959年左右,在吸收了有關平頂的知識後,赫斯卻得出了一個不同的結論:海底本身就在移動。
與希森和莫瑞斯·尤因一樣,赫斯也認為,大洋中峽谷是地殼上的薄弱點,地幔中的熔岩和岩漿從這裡沸騰噴發。赫斯提議,就像沸水導致翻滾的水流樣,地幔中的對流運動促使岩漿上升。赫斯說,當岩漿凝固以後,它會將已有的海底推裂開來,並在裂縫的兩邊形成兩個山脊。山脊通常位於海洋中部,這是因為,海底在相反的兩個方向上受到推壓的速度是一樣的。
雖然希森已經解開了地殼產生的一種方式,但他並沒有解釋地殼如何消亡。因此,他認為地球會慢慢地越變越大。赫斯不同意這個觀點,相反,他認為,最古老的海底地殼會沉人深的溝渠中,即海溝中,然後從這裡再次被吸收入地幔。因此,地殼就像是在一個傳送帶上,憑藉上升和下降對流產生的動力,它日夜不停地來回於地幔和地球表面之間。赫斯是第一個完整描述地殼運動周期的科學家。
科學成就
斯的傳送帶理論很好地回答了反對者對大陸漂移理論的主要責難。1962年,他發表了一篇正式文章《海盆的歷史》(History of the Ocean Basins)來描述這個思想,其中寫道:“大陸是不會被未知的動力推動在海底地殼上行進的。”“相反,它們會在地幔上自主地移動,比如它們先來到山脈頂部,然後再向兩邊水平移動。”赫斯解釋道,大陸之所以會在海底上移動,是因為大陸由岩石組成,而它比形成海底的火山玄武岩
要輕。
斯的理論也可以清晰地解釋莫瑞斯·尤因1947年的發現,即大西洋海底上的沉積層比大家想像的薄得多,而且它所包含的化石都沒有早於白堊紀時期,即1.44億一O.65億年前,而更加古老的化石在大陸上卻早已發現。赫斯斷言,海底岩石大部分都非常年輕,最多2億一3億年的
歷史,即屬於地質時期。因此,它沒有時間積聚厚的沉積層和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