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風雲錄1:東邪西毒》的內容簡介:刺蝟不知疲倦地尋找橡果,對沖基金管理人則樂此不疲地到處尋找投資機會。在此過程中,最醜惡和最有魅力的方面都將一一展現出來。巴頓·比格斯將對沖基金的專業投資世界的大圖景刻畫地淋漓盡致,也講述了箇中人物的小故事。他們是一群奇特、危險而迷人的傢伙,在投資生存戰中弱肉強食。作品像作者本人一樣,率直、機智、幽默,它揭開了一層層神秘的幕布,讓我們走進華爾街的總裁辦公室和晚餐會,看到殘酷而誘人的對沖基金世界的真實景象。
基本介紹
- 書名:對沖基金風雲錄1:東邪西毒
- 作者:巴頓•比格斯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641892
- 外文名:Hedgehogging
- 譯者:張樺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0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對沖基金風雲錄1:東邪西毒》暢銷累積超過10萬冊的投資經典! 與索羅斯齊名、對沖基金界“老兵”巴頓·比格斯最好看的代表作。
他在《對沖基金風雲錄1》中講述了一段又一段投資冒險與個人奮鬥的經歷,展示了投資家們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經營手法,在他們身上,華爾街濃厚的商業文化、深邃的生存之道被演繹得出神入化。 延伸閱讀《對沖基金風雲錄2》《對沖基金風雲錄3》
他在《對沖基金風雲錄1》中講述了一段又一段投資冒險與個人奮鬥的經歷,展示了投資家們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經營手法,在他們身上,華爾街濃厚的商業文化、深邃的生存之道被演繹得出神入化。 延伸閱讀《對沖基金風雲錄2》《對沖基金風雲錄3》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巴頓·比格斯(1932.11.26——2012.07.14)他在美國整個投資界的聲譽和影響力幾乎可與索羅斯、朱利安等一班金融大鱷匹敵,相信在國內外股壇有一定閱歷的投資者對他都不會感到陌生。身為摩根史坦利的執行長時,他的一句評論足以引發華爾街乃至全球投資界的震動,而作為對沖基金界的“老兵”,他所親身經歷的故事比投資界中多數的見聞都豐富,有吸引力。他多次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為“美國第一投資策略師”;1996年至2003年,他一直在全球投資策略師評比中名列前茅。
巴頓·比格斯生平紀事
1932年 出生於紐約
1955年 畢業於耶魯大學,主修英文
1961年 畢業於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加入E.F.Hutton公司擔任分析師
1965年 創辦業內首隻對沖基金Fairfield
1973年 加入摩根史坦利,成為執行董事及合伙人
1975年 成立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部
2003年 退休,與合伙人成立對沖基金Traxis Partners
2012年 以79歲高齡離世
巴頓·比格斯生平紀事
1932年 出生於紐約
1955年 畢業於耶魯大學,主修英文
1961年 畢業於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加入E.F.Hutton公司擔任分析師
1965年 創辦業內首隻對沖基金Fairfield
1973年 加入摩根史坦利,成為執行董事及合伙人
1975年 成立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部
2003年 退休,與合伙人成立對沖基金Traxis Partners
2012年 以79歲高齡離世
圖書目錄
導讀
前言
第一章 投資精英的晚餐會——闖進刺蝟叢
第二章新刺蝟可能曾戰績輝煌,但照樣一敗塗地
第三章 拋空石油:低級笑話發生
第四章賣空,絕非膽小者能玩兒的遊戲
第五章 對沖基金創辦歷程:鋌而走險的瘋狂之旅
第六章 路演的折磨:血水、汗水、苦水和淚水
第七章帶著回憶和懷疑向前沖
第八章 刺蝟有各種大小和形狀
第九章 市場長周期的宿命
第十章 投資生存戰:只有自大狂
第十一章 一代又一代:俾斯麥與耶魯基金
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第十三章 網際網路泡沫
第十四章 出色的投資經理都是緊張苛刻的狂躁症患者
第十五章 人們記得的總是你最近的表現
第十六章 擁有財富之後如何抓牢它
第十七章 三類投資信條:成長、價值和不可知
第十八章 大有大的難處
第十九章 泡沫與真正的信徒
第二十章 神示,還是內部信息:一個讓你毛骨悚然的故事
第二十一章 凱恩斯:經濟學家、對沖基金經理、魅力人物
結語
前言
第一章 投資精英的晚餐會——闖進刺蝟叢
第二章新刺蝟可能曾戰績輝煌,但照樣一敗塗地
第三章 拋空石油:低級笑話發生
第四章賣空,絕非膽小者能玩兒的遊戲
第五章 對沖基金創辦歷程:鋌而走險的瘋狂之旅
第六章 路演的折磨:血水、汗水、苦水和淚水
第七章帶著回憶和懷疑向前沖
第八章 刺蝟有各種大小和形狀
第九章 市場長周期的宿命
第十章 投資生存戰:只有自大狂
第十一章 一代又一代:俾斯麥與耶魯基金
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第十三章 網際網路泡沫
第十四章 出色的投資經理都是緊張苛刻的狂躁症患者
第十五章 人們記得的總是你最近的表現
第十六章 擁有財富之後如何抓牢它
第十七章 三類投資信條:成長、價值和不可知
第十八章 大有大的難處
第十九章 泡沫與真正的信徒
第二十章 神示,還是內部信息:一個讓你毛骨悚然的故事
第二十一章 凱恩斯:經濟學家、對沖基金經理、魅力人物
結語
文摘
第一章 投資精英的晚餐會—闖進刺蝟叢
三角是一家投資俱樂部,會員差不多每月聚會一次,共進晚餐。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那么親切愉快,但實際上他們是全美國明爭暗鬥最激烈的一群人。
昨晚,我去參加了三角投資俱樂部的晚餐會,與會者大約有25人,一半來自對沖基金,另一半則是些非常激進的單向多頭基金經理。年齡組合也平分秋色,既有滿頭銀髮、語氣沉穩的耆宿,也不乏新潮時尚、說話飛快的才俊。無論老少,這裡的每個人都是投資界的風雲人物,正管理著這樣或那樣具有競爭性的公眾財富。
三角是一家投資俱樂部,會員差不多每月聚會一次,共進晚餐。吃飯時大家交換一下心得,互相探探底細。我不常去。去那兒得有合適的心情,得一直掛著作秀的表情。因為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那么親切愉快,但實際上他們是全美國明爭暗鬥最激烈的一群人。大家的交流和談話顯然都帶著戒心。反正,這絕不是那種可以放鬆一下的老友會。
昨晚和平常一樣,大家先站著邊喝邊聊了大約半小時,話題集中在現在賺錢有多難上。我和喬納森聊了聊,他如今是炙手可熱的對沖基金精英,整天坐著自己的灣流噴氣機飛來飛去,身價估計高達10億。當年,他還是朱利安·羅伯遜傳奇般的老虎基金里一名年輕的分析師時,我就認識了他。我喜歡他,他是那種腦子裡有什麼就說什麼的人。
昨晚他不停搖頭。還有一星期就是他大女兒的10歲生日,他問女兒,為這個年齡跨入雙位數的大日子想要點什麼禮物。她盯著他問:“要什麼都行嗎?”“對。”他說。“那你可別害怕,我的願望和飛機有關。”他呆住了。自己都做了什麼?可憐的有錢小姑娘!她已經想要一架自己的飛機了。“好吧,是什麼願望呢?”他磕磕巴巴地問。“爸爸,”她說道,“我都快10歲了,可還從沒坐過一次民航飛機。除了我,學校里所有的女孩子都坐過。我最想要的就是讓你帶我去一次真正的機場,換登機牌、過安檢、排隊、讓人搜身,然後坐普通飛機去一個什麼地方。爸爸,連一次民航都沒坐過真是丟人。”看來,有孩子的“刺蝟”真是不容易。
多嘴、貼金和砍人
然後,我們走向一張布置著蠟燭和鮮花的長桌,準備吃晚飯。昨晚晚餐會的主席是利昂,他簡單說了幾句之後,大家開始輪流發言。通常的規矩是,每人用不到4分鐘的時間談一談最近看好的股票或概念,並說明原因。每個人發言時,別人都做筆記,但很多人是在胡說。還有不少傢伙一吹起來就滔滔不絕,這時主席就得無情地斬斷他的發言,否則大家整晚都別想走了。有些人認為這些晚餐會讓人頗受啟發,可我從沒有這種感覺。但是度過一個這樣的夜晚之後,你確實能了解到會員們的情緒怎么樣,以及哪些領域正在成為熱點。
昨晚我卻被弄糊塗了。多頭和空頭兩派意見勢均力敵。有的故事想像力豐富,充滿了大膽的推測。說到能源熱時,一個小伙子講的故事讓人難以置信,說是馬來西亞一家石油鑽井公司正在婆羅洲近海搭起鑽探平台採油,而這個海域已經可以與北海媲美。他就是這么說的!一個共同基金經理則談到了一種新的外科手術方法,據說可以使前列腺手術後喪失性功能的風險降低75%。然後,大家照例說起了不同時期的網際網路奇蹟,以及從健康食品連鎖店到納米技術的各式奇談。
因為每個人都要推薦自己實際持倉的股票,所以多數人都在一開頭說明自己的倉位。輪流發言時,下面當然少不了冷嘲熱諷—不是嘟囔著說那幾個出名愛搗鬼的傢伙又在“貼金”,就是開玩笑地嚷嚷一句“砍人啦”!“貼金”就像它聽起來那樣—你把一個故事帶到聚會上,把它說得天花亂墜,故意誇大一些基本面,當然那是對你有利的。換句話說,比如你想推薦賽門鐵克的股票,說它明年的贏利會很高,而現在股價便宜,你可能會把贏利預測從每股3.50美元說成3.75美元,而實際上,每股3.30美元就已經算個小奇蹟了。不過,誰能說準一家遠在天邊的科技企業贏利是多少,幹嗎不做做美夢呢?
“貼金”相對來說不算什麼大罪過,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經常這么做。不過,會員們的鼻子非常靈,誰要是“貼金”貼得太過分,他的信譽就算完了。而且,如果還有別人了解你正在講的故事的底細,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把你打斷,糾正你的誇大不實之處。這可相當尷尬,但這也正是這類聚會的魅力所在。如果某人講了一段新鮮有趣的故事而又沒被打斷,那就說明這個故事至少很新,而且,有可能是真的。
“砍人”是嚴重得多的罪行。如果你當場被拆穿,也就是所謂的“人贓俱在”,你甚至可能被踢出俱樂部。“砍人”是指你在講故事時故意給它“貼金”,希望吸引別人去購買,而你卻在暗中吐出那種股票。介紹自己做多或做空的股票是一回事(而且多數會員都會說明他們擁有某種倉位),“砍人”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砍人”是說謊,是詐欺,是對這場金錢遊戲規則的冒犯。
像蛇一樣令人討厭並不說明他不會賺錢
曾經是俱樂部會員的理察素有“砍人”的嫌疑。這是一項嚴重的指控,但又很難被證實。只要沒人受害,大家也就不太在意了。順便說一句,理察堅持不讓別人管自己叫迪克。
在名聲赫赫的對沖基金業中,有一群狡猾的傢伙靠出賣信息甚至各種內幕訊息賺錢。理察的狡猾絕不遜色於這些人,別看他有著一副體面而有教養的哈佛畢業生外表,穿著雅致的套裝,說話時帶出一絲波士頓腔。但是,像蛇一樣令人討厭並不能說明他不會賺錢。理察混跡於俱樂部很久,另外一名會員甚至還和他做過一陣子買賣,最後以一場糾纏不清的官司告終。理察有一次得意揚揚地說他是“自己造就了自己”,他的前合伙人在一旁插話道:“而且你崇拜你的造就者。”理察非常精明,也非常招人討厭,他掙了非常多的錢,這些錢他多數留給了自己。他在談論股票訊息時,總是說得十分確鑿和細緻,我猜這就是我們容忍了他那么久的原因。
多年前,理察和我打過四五次網球單打,那是恐怖痛苦的經歷,雖然我明知道自己比他強。如果我擊出的一個球落在界內但靠近底線,他經常會(當然不是永遠)高喊“出界”。要是他擊出的一個球明擺著出界了,但超出底線的距離不超過幾英寸,他會跑到網邊,費力地向落點張望。這樣會弄得你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宣布球出界了。在我連續得分時,理察會堅持走到場邊坐一會兒,繫上5分鐘的鞋帶。有時,他就此把比分記錯了,當然錯得永遠對他有利。
我和別人說起這些,他們也曾有過同樣的苦惱。有人告訴我理察還有一次在對手領先三局時要求重新開一盤—老天!對付理察的困難在於,難道你要認真跟他理論、說他搗鬼,好讓別人看熱鬧?不,那太丟臉了,旁邊球場上的人聽到了會覺得你倆都是白痴。所以,你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擊球,不讓它落到靠近底線和邊線的地方。每次和他打球,我都下決心這是最後一次,但他會逼著我再打一場。就像我說的,本來明明知道一定能贏他,但他做的那些手腳太過分了,弄得我心煩意亂。最後,終於在打第四場時,他贏了。比這更讓人惱火的是,他立刻就去四處宣揚,好像他總是贏我一樣。
終於有一回,理察在三角俱樂部玩兒得過火了。那是幾年前的一個晚上,他透露了一條誘人的訊息,說是一家公司剛剛研發出一種沒有副作用而效果顯著的減肥藥,尚秘而不宣。只要每天吃兩次、每次一片,很快,一個月後你就能減掉10磅!這顯然將成為轟向肥胖美國人的一枚重磅炸彈!他告訴我們他已經看到了盲測結果,還引用了斯坦福研究集團和美國藥品協會的數據。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批文馬上就能拿到。好幾個人都知道那家公司,那是一家正規的生物科技企業,也頗有幾名像樣的科學家,只是財務狀況不怎么樂觀。那家公司曾經宣布自己正在研製一種有前景的減肥藥,但生物技術分析結果不明。
不少人被這條訊息迷住了。如果他們一起行動,生物科技股肯定坐上火箭。理察被細細盤問,但他應付得不錯—我跟你說過他是多么機靈。“瞧,”他說,“輝瑞製藥公司原來的董事長現在是斯坦福的一個頭兒,我都認識他好多年了。我們都知道關於基因這種事沒法說得太準,不過他告訴我大量實驗證明這種藥片對老鼠很有效,最棒的是它沒什麼副作用。老鼠比平時撒尿撒得多了,但體質沒什麼變化。你們隨便吧,我反正是重倉,還得再吃進。”
第二天,有幾個人下了買單,但讓他們有點意外的是立刻就成交了,而且量很大。兩周之後的一天早上,當這家公司突然宣布已從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撤回藥品申請時,他們的感受就不僅僅是意外了。這些藥的確讓老鼠減了重,但也讓它們得上了無可救藥的胃癌,都死了。股價立刻崩掉。接下來的一次聚會時我在,理察沒來。吃飯時,一個叫約翰的,也就是那群買了股票的傢伙中的一個,談起他的單子一下子成交時他曾多么疑心。後來他查了那個大賣主是誰,結果發現就是理察常用的那名經紀!
會員們坐在那兒面面相覷,那情形就像一群牛仔終於弄清了誰是偷牛賊。約翰是個嚴肅的大塊頭,第二個月晚餐會前的雞尾酒時間,他和另外幾個人遇到了理察。理察吞吞吐吐地說他只賣出了一點股票來減輕倉位。“滾出去,你這垃圾!”約翰低聲說。理察走了,他再也沒來參加過聚會,我聽說他搬到了洛杉磯。
刺蝟們正在殺死它們的金鵝
昨晚飯後,我們幾個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對沖基金。我們這些三角俱樂部的會員、投資戰場上的老兵,誰都不羞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況且,我們已相熟多年。一時間難聽話滿天飛,“密度”趕上了巴格達不走運的日子裡空中的榴彈。一開始有人說起現在美國有8 000隻對沖基金,資金規模在1990年還是360億,如今已差不多有1萬億。一個單向多頭基金經理酸溜溜地抱怨了一大串:“對沖基金的黃金年代快要終結了,而且會天崩地裂地結束,絕不會無疾而終。資金的規模越來越大,基金雇用的人才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從資產類別到個股,一切一切的定價都被瘋狂的投資者嚴密監視著。這些人整天盯著電腦螢幕,擁有大量資料庫,用光速轉移大把金錢。結果就是價格被哄抬,投資收益減少。很顯然,從前那種絕佳的套利機會現在差不多還沒出現就蒸發了。事實上,大家可以抓住的機會就那么多,現在被分散到更多隻基金、更大量的資本上,所以對沖基金作為一個資產類別來說收益降低了。同時對沖基金的風險又在加大,因為大家的倉位都更大更集中。你們這些貪心的刺蝟正在殺死你們的金鵝。現在的情況不是有點危險,而是離死期不遠了。”
“你不就希望這金鵝比你想像中的更不值錢,病得更重嗎?”一位喝著白蘭地酒的對沖基金經理說道。
“巨觀基金就是導致破產的罪魁禍首。”另一個人說道,“新進入的資金太多了,你的動作一定要快才行。”他盯著我。
“現在巨觀基金已經強手如林,”他接著說,“太多的人在玩兒這個,加上那些膽大的投資者,簡直是在互相殘殺。過去6個月就冒出來大約100隻新的巨觀基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下一個斯坦·德魯肯米勒或劉易斯·培根。這些人里有的實在太嫩了,他們的愚蠢會誤導你。偏偏這些傢伙又財大氣粗,要想跟他們硬碰,倒霉的是你。除了這些人,還有那么多大投行的資產交易部,加上各式劣跡斑斑的央行,像什麼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啦,奈及利亞中央銀行啦。上星期我就被一家亞洲的中央銀行和幾個新的巨觀基金經理給整慘了。全都是些笨蛋!”那個宣稱自己被整慘了的傢伙看起來意氣風發,我沒吱聲。
“這就是金錢賭博!本來大家玩兒得好好的,誰知道新加進來的人越來越有錢,出手越來越快,結果是這遊戲越來越難玩兒、越來越危險了。”另一個對沖基金經理悶悶不樂地說,“每個人都像吃了激素,拼得一天比一天慘,簡直就像橄欖球聯賽。”
“越來越多的基金根本掙不到超額回報,收那么高的管理費缺乏說服力。”另一個傢伙說,“太多的資金湧進來,基金的表現記錄要被毀了,投資明星的光環也要被毀了。這之後,大家對對沖基金的熱情也就注定要冷了。整個對沖基金業的利潤池還是那么大,但喝水的人是越來越多。甭問,下一個進棺材的就是你。”
“你說利潤池沒擴大,對這點我倒不是很肯定,”我反駁道,“就說這些懵懵懂懂剛闖進來的新手吧,胃口不小,經驗不足,大多數得交點學費。他們虧的錢就是咱們這些人利潤池的進項。”這時我發現一名基金老手正瞅著我,面帶一絲詭笑。估計他腦子裡在想:“你算個什麼,小子,還在說別人嫩?”
“槓桿、槓桿、槓桿—你們這些人可能就要毀在這上面了。”那個單向多頭基金經理說,“其實,自從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帶著它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和花里胡哨的尾期選擇權(管它是什麼東西)垮台之後,對沖基金已經在削減槓桿了。反而是投資者—既包括個人也包括組合基金—在加大槓桿。客戶對於越來越低的回報不滿意,於是組合基金就跑到銀行去借錢。而銀行(尤其是那些歐洲銀行)非常樂意借貸給這些富有的個人客戶,讓他們去加大手中對沖基金的槓桿。從理論上說這沒錯。一攬子多樣化的對沖基金比一隻基金的波動性要小,所以,幹嗎不用槓桿來擴大回報呢?”
“是啊,”另一個聲音說,“但是等到哪天晴空霹靂、山崩海嘯的時候,你就知道厲害了。對沖基金組合縮水10%所用的時間不是一年而是一個月,而一隻大量運用槓桿的組合基金經過一次震盪就能損失15%。那時,整個對沖基金世界又會怎樣呢?我來告訴你們吧:嚇破了膽的組合基金客戶會忙不迭地贖回,這樣組合基金也得跟著從對沖基金那兒贖回,於是整個資產類別大縮水。而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採用多空策略的市場中立基金也都得跟著完蛋,因為在大家都被迫兌現的時候,他們的多頭會跌價而空頭卻會上漲。”
“反正全得玩兒完。”那個單向多頭基金經理說。“我這不光是說給你們,而是說給大家,包括我。”一個晚上就這樣結束了。
三角是一家投資俱樂部,會員差不多每月聚會一次,共進晚餐。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那么親切愉快,但實際上他們是全美國明爭暗鬥最激烈的一群人。
昨晚,我去參加了三角投資俱樂部的晚餐會,與會者大約有25人,一半來自對沖基金,另一半則是些非常激進的單向多頭基金經理。年齡組合也平分秋色,既有滿頭銀髮、語氣沉穩的耆宿,也不乏新潮時尚、說話飛快的才俊。無論老少,這裡的每個人都是投資界的風雲人物,正管理著這樣或那樣具有競爭性的公眾財富。
三角是一家投資俱樂部,會員差不多每月聚會一次,共進晚餐。吃飯時大家交換一下心得,互相探探底細。我不常去。去那兒得有合適的心情,得一直掛著作秀的表情。因為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那么親切愉快,但實際上他們是全美國明爭暗鬥最激烈的一群人。大家的交流和談話顯然都帶著戒心。反正,這絕不是那種可以放鬆一下的老友會。
昨晚和平常一樣,大家先站著邊喝邊聊了大約半小時,話題集中在現在賺錢有多難上。我和喬納森聊了聊,他如今是炙手可熱的對沖基金精英,整天坐著自己的灣流噴氣機飛來飛去,身價估計高達10億。當年,他還是朱利安·羅伯遜傳奇般的老虎基金里一名年輕的分析師時,我就認識了他。我喜歡他,他是那種腦子裡有什麼就說什麼的人。
昨晚他不停搖頭。還有一星期就是他大女兒的10歲生日,他問女兒,為這個年齡跨入雙位數的大日子想要點什麼禮物。她盯著他問:“要什麼都行嗎?”“對。”他說。“那你可別害怕,我的願望和飛機有關。”他呆住了。自己都做了什麼?可憐的有錢小姑娘!她已經想要一架自己的飛機了。“好吧,是什麼願望呢?”他磕磕巴巴地問。“爸爸,”她說道,“我都快10歲了,可還從沒坐過一次民航飛機。除了我,學校里所有的女孩子都坐過。我最想要的就是讓你帶我去一次真正的機場,換登機牌、過安檢、排隊、讓人搜身,然後坐普通飛機去一個什麼地方。爸爸,連一次民航都沒坐過真是丟人。”看來,有孩子的“刺蝟”真是不容易。
多嘴、貼金和砍人
然後,我們走向一張布置著蠟燭和鮮花的長桌,準備吃晚飯。昨晚晚餐會的主席是利昂,他簡單說了幾句之後,大家開始輪流發言。通常的規矩是,每人用不到4分鐘的時間談一談最近看好的股票或概念,並說明原因。每個人發言時,別人都做筆記,但很多人是在胡說。還有不少傢伙一吹起來就滔滔不絕,這時主席就得無情地斬斷他的發言,否則大家整晚都別想走了。有些人認為這些晚餐會讓人頗受啟發,可我從沒有這種感覺。但是度過一個這樣的夜晚之後,你確實能了解到會員們的情緒怎么樣,以及哪些領域正在成為熱點。
昨晚我卻被弄糊塗了。多頭和空頭兩派意見勢均力敵。有的故事想像力豐富,充滿了大膽的推測。說到能源熱時,一個小伙子講的故事讓人難以置信,說是馬來西亞一家石油鑽井公司正在婆羅洲近海搭起鑽探平台採油,而這個海域已經可以與北海媲美。他就是這么說的!一個共同基金經理則談到了一種新的外科手術方法,據說可以使前列腺手術後喪失性功能的風險降低75%。然後,大家照例說起了不同時期的網際網路奇蹟,以及從健康食品連鎖店到納米技術的各式奇談。
因為每個人都要推薦自己實際持倉的股票,所以多數人都在一開頭說明自己的倉位。輪流發言時,下面當然少不了冷嘲熱諷—不是嘟囔著說那幾個出名愛搗鬼的傢伙又在“貼金”,就是開玩笑地嚷嚷一句“砍人啦”!“貼金”就像它聽起來那樣—你把一個故事帶到聚會上,把它說得天花亂墜,故意誇大一些基本面,當然那是對你有利的。換句話說,比如你想推薦賽門鐵克的股票,說它明年的贏利會很高,而現在股價便宜,你可能會把贏利預測從每股3.50美元說成3.75美元,而實際上,每股3.30美元就已經算個小奇蹟了。不過,誰能說準一家遠在天邊的科技企業贏利是多少,幹嗎不做做美夢呢?
“貼金”相對來說不算什麼大罪過,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經常這么做。不過,會員們的鼻子非常靈,誰要是“貼金”貼得太過分,他的信譽就算完了。而且,如果還有別人了解你正在講的故事的底細,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把你打斷,糾正你的誇大不實之處。這可相當尷尬,但這也正是這類聚會的魅力所在。如果某人講了一段新鮮有趣的故事而又沒被打斷,那就說明這個故事至少很新,而且,有可能是真的。
“砍人”是嚴重得多的罪行。如果你當場被拆穿,也就是所謂的“人贓俱在”,你甚至可能被踢出俱樂部。“砍人”是指你在講故事時故意給它“貼金”,希望吸引別人去購買,而你卻在暗中吐出那種股票。介紹自己做多或做空的股票是一回事(而且多數會員都會說明他們擁有某種倉位),“砍人”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砍人”是說謊,是詐欺,是對這場金錢遊戲規則的冒犯。
像蛇一樣令人討厭並不說明他不會賺錢
曾經是俱樂部會員的理察素有“砍人”的嫌疑。這是一項嚴重的指控,但又很難被證實。只要沒人受害,大家也就不太在意了。順便說一句,理察堅持不讓別人管自己叫迪克。
在名聲赫赫的對沖基金業中,有一群狡猾的傢伙靠出賣信息甚至各種內幕訊息賺錢。理察的狡猾絕不遜色於這些人,別看他有著一副體面而有教養的哈佛畢業生外表,穿著雅致的套裝,說話時帶出一絲波士頓腔。但是,像蛇一樣令人討厭並不能說明他不會賺錢。理察混跡於俱樂部很久,另外一名會員甚至還和他做過一陣子買賣,最後以一場糾纏不清的官司告終。理察有一次得意揚揚地說他是“自己造就了自己”,他的前合伙人在一旁插話道:“而且你崇拜你的造就者。”理察非常精明,也非常招人討厭,他掙了非常多的錢,這些錢他多數留給了自己。他在談論股票訊息時,總是說得十分確鑿和細緻,我猜這就是我們容忍了他那么久的原因。
多年前,理察和我打過四五次網球單打,那是恐怖痛苦的經歷,雖然我明知道自己比他強。如果我擊出的一個球落在界內但靠近底線,他經常會(當然不是永遠)高喊“出界”。要是他擊出的一個球明擺著出界了,但超出底線的距離不超過幾英寸,他會跑到網邊,費力地向落點張望。這樣會弄得你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宣布球出界了。在我連續得分時,理察會堅持走到場邊坐一會兒,繫上5分鐘的鞋帶。有時,他就此把比分記錯了,當然錯得永遠對他有利。
我和別人說起這些,他們也曾有過同樣的苦惱。有人告訴我理察還有一次在對手領先三局時要求重新開一盤—老天!對付理察的困難在於,難道你要認真跟他理論、說他搗鬼,好讓別人看熱鬧?不,那太丟臉了,旁邊球場上的人聽到了會覺得你倆都是白痴。所以,你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擊球,不讓它落到靠近底線和邊線的地方。每次和他打球,我都下決心這是最後一次,但他會逼著我再打一場。就像我說的,本來明明知道一定能贏他,但他做的那些手腳太過分了,弄得我心煩意亂。最後,終於在打第四場時,他贏了。比這更讓人惱火的是,他立刻就去四處宣揚,好像他總是贏我一樣。
終於有一回,理察在三角俱樂部玩兒得過火了。那是幾年前的一個晚上,他透露了一條誘人的訊息,說是一家公司剛剛研發出一種沒有副作用而效果顯著的減肥藥,尚秘而不宣。只要每天吃兩次、每次一片,很快,一個月後你就能減掉10磅!這顯然將成為轟向肥胖美國人的一枚重磅炸彈!他告訴我們他已經看到了盲測結果,還引用了斯坦福研究集團和美國藥品協會的數據。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批文馬上就能拿到。好幾個人都知道那家公司,那是一家正規的生物科技企業,也頗有幾名像樣的科學家,只是財務狀況不怎么樂觀。那家公司曾經宣布自己正在研製一種有前景的減肥藥,但生物技術分析結果不明。
不少人被這條訊息迷住了。如果他們一起行動,生物科技股肯定坐上火箭。理察被細細盤問,但他應付得不錯—我跟你說過他是多么機靈。“瞧,”他說,“輝瑞製藥公司原來的董事長現在是斯坦福的一個頭兒,我都認識他好多年了。我們都知道關於基因這種事沒法說得太準,不過他告訴我大量實驗證明這種藥片對老鼠很有效,最棒的是它沒什麼副作用。老鼠比平時撒尿撒得多了,但體質沒什麼變化。你們隨便吧,我反正是重倉,還得再吃進。”
第二天,有幾個人下了買單,但讓他們有點意外的是立刻就成交了,而且量很大。兩周之後的一天早上,當這家公司突然宣布已從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撤回藥品申請時,他們的感受就不僅僅是意外了。這些藥的確讓老鼠減了重,但也讓它們得上了無可救藥的胃癌,都死了。股價立刻崩掉。接下來的一次聚會時我在,理察沒來。吃飯時,一個叫約翰的,也就是那群買了股票的傢伙中的一個,談起他的單子一下子成交時他曾多么疑心。後來他查了那個大賣主是誰,結果發現就是理察常用的那名經紀!
會員們坐在那兒面面相覷,那情形就像一群牛仔終於弄清了誰是偷牛賊。約翰是個嚴肅的大塊頭,第二個月晚餐會前的雞尾酒時間,他和另外幾個人遇到了理察。理察吞吞吐吐地說他只賣出了一點股票來減輕倉位。“滾出去,你這垃圾!”約翰低聲說。理察走了,他再也沒來參加過聚會,我聽說他搬到了洛杉磯。
刺蝟們正在殺死它們的金鵝
昨晚飯後,我們幾個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對沖基金。我們這些三角俱樂部的會員、投資戰場上的老兵,誰都不羞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況且,我們已相熟多年。一時間難聽話滿天飛,“密度”趕上了巴格達不走運的日子裡空中的榴彈。一開始有人說起現在美國有8 000隻對沖基金,資金規模在1990年還是360億,如今已差不多有1萬億。一個單向多頭基金經理酸溜溜地抱怨了一大串:“對沖基金的黃金年代快要終結了,而且會天崩地裂地結束,絕不會無疾而終。資金的規模越來越大,基金雇用的人才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從資產類別到個股,一切一切的定價都被瘋狂的投資者嚴密監視著。這些人整天盯著電腦螢幕,擁有大量資料庫,用光速轉移大把金錢。結果就是價格被哄抬,投資收益減少。很顯然,從前那種絕佳的套利機會現在差不多還沒出現就蒸發了。事實上,大家可以抓住的機會就那么多,現在被分散到更多隻基金、更大量的資本上,所以對沖基金作為一個資產類別來說收益降低了。同時對沖基金的風險又在加大,因為大家的倉位都更大更集中。你們這些貪心的刺蝟正在殺死你們的金鵝。現在的情況不是有點危險,而是離死期不遠了。”
“你不就希望這金鵝比你想像中的更不值錢,病得更重嗎?”一位喝著白蘭地酒的對沖基金經理說道。
“巨觀基金就是導致破產的罪魁禍首。”另一個人說道,“新進入的資金太多了,你的動作一定要快才行。”他盯著我。
“現在巨觀基金已經強手如林,”他接著說,“太多的人在玩兒這個,加上那些膽大的投資者,簡直是在互相殘殺。過去6個月就冒出來大約100隻新的巨觀基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下一個斯坦·德魯肯米勒或劉易斯·培根。這些人里有的實在太嫩了,他們的愚蠢會誤導你。偏偏這些傢伙又財大氣粗,要想跟他們硬碰,倒霉的是你。除了這些人,還有那么多大投行的資產交易部,加上各式劣跡斑斑的央行,像什麼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啦,奈及利亞中央銀行啦。上星期我就被一家亞洲的中央銀行和幾個新的巨觀基金經理給整慘了。全都是些笨蛋!”那個宣稱自己被整慘了的傢伙看起來意氣風發,我沒吱聲。
“這就是金錢賭博!本來大家玩兒得好好的,誰知道新加進來的人越來越有錢,出手越來越快,結果是這遊戲越來越難玩兒、越來越危險了。”另一個對沖基金經理悶悶不樂地說,“每個人都像吃了激素,拼得一天比一天慘,簡直就像橄欖球聯賽。”
“越來越多的基金根本掙不到超額回報,收那么高的管理費缺乏說服力。”另一個傢伙說,“太多的資金湧進來,基金的表現記錄要被毀了,投資明星的光環也要被毀了。這之後,大家對對沖基金的熱情也就注定要冷了。整個對沖基金業的利潤池還是那么大,但喝水的人是越來越多。甭問,下一個進棺材的就是你。”
“你說利潤池沒擴大,對這點我倒不是很肯定,”我反駁道,“就說這些懵懵懂懂剛闖進來的新手吧,胃口不小,經驗不足,大多數得交點學費。他們虧的錢就是咱們這些人利潤池的進項。”這時我發現一名基金老手正瞅著我,面帶一絲詭笑。估計他腦子裡在想:“你算個什麼,小子,還在說別人嫩?”
“槓桿、槓桿、槓桿—你們這些人可能就要毀在這上面了。”那個單向多頭基金經理說,“其實,自從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帶著它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和花里胡哨的尾期選擇權(管它是什麼東西)垮台之後,對沖基金已經在削減槓桿了。反而是投資者—既包括個人也包括組合基金—在加大槓桿。客戶對於越來越低的回報不滿意,於是組合基金就跑到銀行去借錢。而銀行(尤其是那些歐洲銀行)非常樂意借貸給這些富有的個人客戶,讓他們去加大手中對沖基金的槓桿。從理論上說這沒錯。一攬子多樣化的對沖基金比一隻基金的波動性要小,所以,幹嗎不用槓桿來擴大回報呢?”
“是啊,”另一個聲音說,“但是等到哪天晴空霹靂、山崩海嘯的時候,你就知道厲害了。對沖基金組合縮水10%所用的時間不是一年而是一個月,而一隻大量運用槓桿的組合基金經過一次震盪就能損失15%。那時,整個對沖基金世界又會怎樣呢?我來告訴你們吧:嚇破了膽的組合基金客戶會忙不迭地贖回,這樣組合基金也得跟著從對沖基金那兒贖回,於是整個資產類別大縮水。而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採用多空策略的市場中立基金也都得跟著完蛋,因為在大家都被迫兌現的時候,他們的多頭會跌價而空頭卻會上漲。”
“反正全得玩兒完。”那個單向多頭基金經理說。“我這不光是說給你們,而是說給大家,包括我。”一個晚上就這樣結束了。
後記
儘管數量分析師們不會同意,但我還是認為,投資與其說是一門科學,倒不如說是一種藝術。智慧、經驗、勤奮、對歷史的了解、開放的頭腦、專注的心情,這些都是成為一隻成功刺蝟的要素—當然,直覺、想像力、靈活性,也許還包括一絲預知未來的本能,也同樣重要。至於你應當如何獲得這些素質、它們怎樣組合起來才更好,就不是我能解答的了。沒有哪種風格一定是最好的。
在我看來,投資的成功並非取決於一個人的簡歷有多漂亮,或年齡多大。就像憤世嫉俗的老蕭伯納所言:“人的聰明並非與經驗成正比,而是與獲取經驗的能力成正比。”雖然如何做一名淨多投資者或對沖基金經理並無一定之規,但我想,職業投資者要想成功,至少得對智力競爭懷有喜愛和激情,並能夠應對壓力和逆境。這不是膽小者或懶于思考的人能玩兒的遊戲。專注和貪婪還不夠,基金經理們應當真正熱愛這場遊戲的複雜性。不過,很顯然,就像我所描寫的那樣,這場遊戲也毀掉了許多執著的天才,所以說,不親自從事投資的公司管理者應當注意自己的戰士是否出現了疲憊的徵兆。
做一隻刺蝟很難,做刺蝟的主人更難。我只能祝大家好運。
在我看來,投資的成功並非取決於一個人的簡歷有多漂亮,或年齡多大。就像憤世嫉俗的老蕭伯納所言:“人的聰明並非與經驗成正比,而是與獲取經驗的能力成正比。”雖然如何做一名淨多投資者或對沖基金經理並無一定之規,但我想,職業投資者要想成功,至少得對智力競爭懷有喜愛和激情,並能夠應對壓力和逆境。這不是膽小者或懶于思考的人能玩兒的遊戲。專注和貪婪還不夠,基金經理們應當真正熱愛這場遊戲的複雜性。不過,很顯然,就像我所描寫的那樣,這場遊戲也毀掉了許多執著的天才,所以說,不親自從事投資的公司管理者應當注意自己的戰士是否出現了疲憊的徵兆。
做一隻刺蝟很難,做刺蝟的主人更難。我只能祝大家好運。
序言
隨著20世紀90年代大牛市的落潮和泡沫的破滅,股市進入徘徊不前的低迷期,職業投資人風光不再,他們被說成拿著不該拿的錢、承諾著做不到的事的混混兒。對沖基金首當其衝,成為人們眼中騙人的黑幕把戲。似乎在金融市場的每次痙攣中,大家都要揪出對沖基金作為罪魁禍首,甚至於形成了一種普遍的認識:這些基金總是聯手策劃邪惡的陰謀,目的便是攪亂世界。有人把對沖基金比喻成搶劫無知者的金融強盜,而基金的管理者就是陰險貪婪的刺蝟。一段時間以來,這種投資類別的表現已經大不如前。
眾所周知,對沖基金的規模增長迅速,其資產從1991年的580億美元擴大到2004年年底的9 720億美元。而人們不太知道的是,對沖基金是一種波動巨大和市場敏感度非常高的生意。根據摩根史坦利的統計,經過8年增長之後,在1999年,整個對沖基金業從4 560億美元的管理資產上獲得了430億美元的收益(管理費加獎金),相當於9.4%的收益率。而隨著股市下跌,儘管對沖基金表現良好,其收益仍在接下來的3年中持續縮水,到2002年只有80億美元,比3年前減少了81%。此後,因為股市的重振,其收益在2003年又衝上450億美元的新高,直至2004年再次下跌。
接下來的章節將以印象派的眼光掃視投資這個行業以及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士,我希望通過這些文字,讓你理解那些正在管理著他人金錢的男男女女的緊張、壓力、失誤和不安。我既會讓你看到這些人成功時的春風得意,也會讓你看到他們失敗時的苦悶絕望。但即使把所有需要承擔的沮喪因素都考慮進去,職業投資人也仍然是這個地球上最誘人、最具挑戰、收入最高的行業。
也許,職業投資者,或者刺蝟們,在賺錢和索取報酬方面是貪婪的。但是在需要為各種慈善或政治目的捐出金錢時,他們又總是極為慷慨。很多時候,他們捐出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大把的時間,後者可能更為寶貴。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正逐漸成為新的樂善好施階層。
為了避免冒犯好人、傷及顏面,也為了給那些熱衷於替故事中人物對號入座的人出點難題,故事中的許多名字、地點和時間都被替換了。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我描寫的人物幾乎成了複合體—他們身上被摻進了其他人的特點。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偽裝技術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描寫的很多事件的確發生過。就像老話說的,真實往往比想像更離奇。
我為何會寫這樣一本書?因為我熱愛投資這行,被這行里的人所吸引。多年以來,我發現經常寫作,或者說是記下某種日記,不僅有助於理清我自己的投資思路,也能夠為所有的對與錯保留一份記錄,以便在將來回顧時獲得啟示。作記錄將幫你認清你對於人和事的看法哪些是對的,而哪些出了錯。就像有的投資者靠講話來思考一樣,我靠寫作達到同樣的目的。對我來說,寫作是一項重要的投入,也是我為自己定下的任務。
這本書展現了不同投資者的反思和他們的逸事,多數與我在摩根史坦利那些年月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有關;其他的則比較新,來自於我身為管理合伙人的那隻對沖基金創建的過程以及後來的投資失誤。在書中,你還將看到我的一班投資界朋友和熟人,以及我對投資界生存之戰的一點感想和回憶。這本書並非投資寶典,在書頁間你無法得到如何成功投資的答案,因為我自己也並不知道。
投資業最讓人著迷的一點就是:在這個行業中充斥著迷人的人物。對沖基金業中強悍、偏執甚至古怪的角色似乎尤其多。刺蝟是迷人的動物,而對沖—就像刺蝟不知疲倦地尋找橡果那樣不知疲倦地尋找投資機會,則往往可以把這個族類性格中最美和最醜的方面都展現出來。這本書帶來的是一個局內人的觀點,我希望它能讓你開心並多了解一些事,無論你是否曾經做過投資。
巴頓·M·比格斯
2005年12月於紐約市
眾所周知,對沖基金的規模增長迅速,其資產從1991年的580億美元擴大到2004年年底的9 720億美元。而人們不太知道的是,對沖基金是一種波動巨大和市場敏感度非常高的生意。根據摩根史坦利的統計,經過8年增長之後,在1999年,整個對沖基金業從4 560億美元的管理資產上獲得了430億美元的收益(管理費加獎金),相當於9.4%的收益率。而隨著股市下跌,儘管對沖基金表現良好,其收益仍在接下來的3年中持續縮水,到2002年只有80億美元,比3年前減少了81%。此後,因為股市的重振,其收益在2003年又衝上450億美元的新高,直至2004年再次下跌。
接下來的章節將以印象派的眼光掃視投資這個行業以及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士,我希望通過這些文字,讓你理解那些正在管理著他人金錢的男男女女的緊張、壓力、失誤和不安。我既會讓你看到這些人成功時的春風得意,也會讓你看到他們失敗時的苦悶絕望。但即使把所有需要承擔的沮喪因素都考慮進去,職業投資人也仍然是這個地球上最誘人、最具挑戰、收入最高的行業。
也許,職業投資者,或者刺蝟們,在賺錢和索取報酬方面是貪婪的。但是在需要為各種慈善或政治目的捐出金錢時,他們又總是極為慷慨。很多時候,他們捐出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大把的時間,後者可能更為寶貴。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正逐漸成為新的樂善好施階層。
為了避免冒犯好人、傷及顏面,也為了給那些熱衷於替故事中人物對號入座的人出點難題,故事中的許多名字、地點和時間都被替換了。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我描寫的人物幾乎成了複合體—他們身上被摻進了其他人的特點。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偽裝技術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描寫的很多事件的確發生過。就像老話說的,真實往往比想像更離奇。
我為何會寫這樣一本書?因為我熱愛投資這行,被這行里的人所吸引。多年以來,我發現經常寫作,或者說是記下某種日記,不僅有助於理清我自己的投資思路,也能夠為所有的對與錯保留一份記錄,以便在將來回顧時獲得啟示。作記錄將幫你認清你對於人和事的看法哪些是對的,而哪些出了錯。就像有的投資者靠講話來思考一樣,我靠寫作達到同樣的目的。對我來說,寫作是一項重要的投入,也是我為自己定下的任務。
這本書展現了不同投資者的反思和他們的逸事,多數與我在摩根史坦利那些年月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有關;其他的則比較新,來自於我身為管理合伙人的那隻對沖基金創建的過程以及後來的投資失誤。在書中,你還將看到我的一班投資界朋友和熟人,以及我對投資界生存之戰的一點感想和回憶。這本書並非投資寶典,在書頁間你無法得到如何成功投資的答案,因為我自己也並不知道。
投資業最讓人著迷的一點就是:在這個行業中充斥著迷人的人物。對沖基金業中強悍、偏執甚至古怪的角色似乎尤其多。刺蝟是迷人的動物,而對沖—就像刺蝟不知疲倦地尋找橡果那樣不知疲倦地尋找投資機會,則往往可以把這個族類性格中最美和最醜的方面都展現出來。這本書帶來的是一個局內人的觀點,我希望它能讓你開心並多了解一些事,無論你是否曾經做過投資。
巴頓·M·比格斯
2005年12月於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