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原理(1918—1923)》是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L·羅森菲耳德、J·汝德·尼耳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應原理(1918—1923)
- 作者:L·羅森菲耳德、J·汝德·尼耳森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1795569
《對應原理(1918—1923)》是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L·羅森菲耳德、J·汝德·尼耳森。
《對應原理(1918—1923)》是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L·羅森菲耳德、J·汝德·尼耳森。內容簡介《尼耳斯·玻爾集:第3卷·對應原理(1918-1923)》是20世紀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尼耳斯·玻...
尼耳斯·玻爾集·第三卷·對應原理:1918-1923 《尼耳斯·玻爾集·第三卷·對應原理:1918-1923》是1990年科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圖書目錄 譯者說明 第三卷前言 目錄 期刊名縮寫表 第一編 對應原理 第二編 1917—1923年通信選 索引
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叢書信息 尼耳斯·玻爾集 (共12冊), 這套叢書還有 《對應原理(1918—1923)》,《早期著作(1905—1911)》,《量子物理學的基礎Ⅱ(1933—1958)》,《政治論壇(1934—1961)》,《周期系(1920—1923)》 等。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1962,中排右一),在量子力學的發展上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對應理論”,成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哥本哈根學派的掌門人。馬克斯·玻恩(MaxBorn,1882-1970,中排右二)是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從1923年開始,他致力於發展量子理論。由於他從具體的碰撞問題的...
在1918年至1923年間提出了四個重要的統一場理論:外爾的規範場論、卡魯扎的第五維理論、蘭斯洛特·勞·懷特所基於的唯一性原理的理論以及愛丁頓發展的仿射幾何。愛因斯坦對這些研究者做出過回應,並與卡魯扎有過合作,但並未投入全部精力與他一起進行統一場論的研究工作。外爾的無窮小几何 為了能夠將電磁理論納入廣義...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進了這種粗糙的鎖緊裝置,使其變成了一種可靠的商品。他採用的辦法是把金屬鎖齒附在一個靈活的軸上。這種拉鏈的工作原理是:每一個齒都是一個小型的鉤,能與挨著而相對的另一條帶子上的一個小齒下面的孔眼匹配。這種拉鏈很牢固,只有滑動器滑動使齒張開時才能拉開。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才...
1923年,法國物理學家L·V·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概念,解釋了玻爾的定態概念,為玻爾和A·索末菲的量子條件提供了理論根據。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W·K·海森伯發表《對某些運動學和力學關係的量子論的重新解釋》 一文,明確表示要改造舊量子論。他拋棄了玻爾的電子軌道概念及有關的古典運動學的量,代之以光譜輻射...
1918年,他發表了以這個概念為基礎的集合論。1919年,他作出了測度的構造性理論.1923年,他給出了構造性函式論。與公理集合論相比,糾纏著構造性集合論的困難是:集合概念不能是本原概念,而是必須解釋和說明的概念.布勞威爾在論述中,引入了“自由選擇串”來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從一堆對象(例如自然數)中無...
1918年提出 “對應原理”。1921年在玻爾的倡導和努力下,創立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1965年改名為玻爾研究所),玻爾任所長。1927年玻爾又提出了互補原理。這個原理成為量子物理學哥本哈根學派詮釋的兩個支柱之一。自 1930年起,玻爾的研究方向逐漸轉向核物理,主要研究原子核結構、原子核嬗變等問題,也有重要的貢...
普朗特提出有限翼展的舉力線理論(1918),其中把工程師們所關心的舉力分布計算歸結為一個積分方程,它的解對設計工作提供重要根據。這一理論成為一切中等速度飛機設計的基礎。機翼的阻力計算也在19世紀所積累的經驗和普朗特邊界層理論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當飛機速度提高時,提出了超聲速飛行和跨聲速空氣動力學...
1955年,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M.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同列寧主義的對立,並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G.盧卡奇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在這以後,人們就廣泛地用這個概念稱呼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這一思潮曾被激進的...
M2重機槍是美國於1918年開始研發大口徑重機槍的成果。該槍是應美國遠征軍司令潘興將軍的要求而為歐洲軍團開發的。根據要求,新機槍應能夠摧毀軍用飛機和坦克、裝甲車等地面目標的重型槍械,開發該槍及其彈藥的任務分別交給了約翰·摩西·白朗寧(當時位於柯爾特工廠)和溫徹斯特武器公司。研製進程 M2式白朗寧大口徑重機槍是...
(C.H.)H.外爾在1918年的名著《時間,空間,物質》中引進了仿射聯絡的概念,它是黎曼流形中列維-齊維塔平行移動的推廣。在流形上可以用仿射聯絡作為出發點來定義平行移動和協變微分等結構,這樣,仿射聯絡就不必從黎曼結構來得出。外爾所給出的聯絡是無撓率的(即對稱的)。流形上定義了仿射聯絡,就得到仿射聯絡...
從1914~1918年底為止的4年間,根據當時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在被調查的美國19座城市中,底特律城的通貨膨脹率高居榜首。於是福特開始設法解決這一問題。從1919年起,他開始建立消費合作社這一福利組織,向工人低價銷售一些生活用品。剛開始時,只是一些雜貨和日用品,到後來則發展到供應糧食、衣服、鞋帽、燃料等一二十...
1918年2月23日,德國工程師阿瑟·謝爾比烏斯申請了他設計的一種使用轉子的密碼機的專利,並和理察·里特組建了謝爾比烏斯和里特公司。他們向德國海軍和外交部推銷這種密碼機,但是沒有人對它感興趣。他們隨後將專利權移交給了Gewerkschaft Securitas,他在1923年7月9日組建了Chiffrier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意為...
湯普森衝鋒鎗研製成功後,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型,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系列衝鋒鎗。其中M1928A1於1930年研製成功,並少量裝備了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湯普森衝鋒鎗為盟國軍隊所使用,期間該槍生產量達140多萬支,1945年湯普森衝鋒鎗正式停止生產。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湯普森衝鋒鎗是以美國自動武器公司創建人之一約翰...
1923年秋天,他又回到吉森大學學習格式塔心理學。學術有成 1915-1919年托爾曼在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到西北大學執教兩年,發表的論文涉及的都是諸如倒攝抑制、無意象思維、聯想時間等前行為主義問題。1918年托爾曼因“缺乏教學成就”而被解僱,同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比較心理學方面課程,開始用“克分子的”來修飾“...
這些早期產品在戰爭中的套用驗證了輕機槍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武器,因此在一戰結束後,更多國家開始研製自己的輕機槍,其中包括1918年10月剛從戰敗的奧匈帝國中獨立出來的捷克斯洛伐克。1920年,布拉格兵工廠的設計師瓦克拉夫-哈里克(Vaclav Holek,著名的哈里克三兄弟之一,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槍械設計師)與同事魯道夫·...
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Arthur Scherbius)和他的朋友理察.里特(Richard Ritter)創辦了謝爾比烏斯和里特公司。這是一家專營把新技術轉化為套用方面的企業,很象高新技術公司,利潤不小,可是風險也很大。謝爾比烏斯 負責研究和開發方面,緊追當時的新潮流。他曾在漢諾瓦和慕尼黑研究過電氣套用,他的一個...
1918年從戰場回來以後,海德格爾正式成為胡塞爾的助教。1922年在胡塞爾的幫助下,受聘於馬爾堡大學任哲學教授。在馬堡時期,海德格爾開始撰寫他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1927年2月,《存在與時間》正式印行,一是在《現象學年鑑》第八卷上,二是作為單行本。這本書奠定了他一生哲學活動的基礎,被視為現代存在主義...
E為光子的能量,v為光的頻率,h為普朗克常數,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在與電磁場相互作用時表現為粒子性,在另一些相互作用過程中是否會表現出波動性?德布羅意從光的波粒二象性得到啟發,在1923-1924年間提出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E為電子的能量,p為電子的動量,w=2πv為平面波的圓頻率,k為平面波的波...
自1916年開始,他為自己的研究結果出版著作應邀演講,在巴黎就自我和潛意識的關係發表了一次講座。此後他又在1923年和1925年作了類似的講座。1918年,他從諾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鍊金術中得到靈感,開始以一個全新角度研究意識心理學。1921年出版了《心理類型》一書,探討意識頭腦對於世界可能產生的態度,此書出版後...
極低溫狀態下的物性研究是固體物理學的重要分支。人們較早就知道,氣體液化時的吸熱反應會導致低溫出現。1881年荷蘭的范德瓦爾斯(公元1837-1923)就開展了低溫下氣態和液態相互關係的研究。1906年至1913年,德國人能斯脫(公元1864-1941)低溫研究提出了熱力學第三定律,證明了絕對零度是不可能達到的。荷蘭物理學家...
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Arthur Scherbius)和理察·里特(Richard Ritter)創辦了一家新技術套用公司,曾經學習過電氣套用的謝爾比烏斯想利用現代化的電氣技術來取代手工編碼加密方法,發明一種能夠自動編碼的機器。工作原理 謝爾比烏斯給自己所發明的電氣編碼機械取名“埃尼格瑪”(ENIGMA,意為啞謎),乍看是...
正當他的科研事業初露曙光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他投入了平民俘虜營,直到戰爭結束,他才獲得自由,重返科研崗位。1923年,他因原子核帶電量的測量和研究取得出色成果,被提升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副主任,與主任盧瑟福共同從事粒子研究。1931年,約里奧·居里夫婦——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公布了他們關於石蠟在“...
1918年 M.普朗克(德國人)對確立量子理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年 J.斯塔克(德國人)發現極隧射線的都卜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1920年 C.E.紀堯姆(瑞士人)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愛因斯坦(德國人)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等 1922年 N.玻爾(丹麥人)從事原子...
1923年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為與粒子的波動行為應該是對應存在的。他將粒子的波長和動量聯繫起來:動量越大,波長越短。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但沒有人知道粒子的波動性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它與原子結構有何聯繫。然而德布羅意的假設是一個重要的前奏,很多事情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