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在國外市場上通過上市或其他方式尋求補償性資產,從而使其資產組合達到平衡,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戰略地位發生根本性逆轉。 因此,對外投資是處於相對劣勢的企業增強競爭實力、在競爭中實現趕超的有效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外投資不平衡理論
- 外文名:Foreign investment disequilibrium theory
- 詞性:名詞
- 行業:投資
- 學科:金融學
相關理論,中國策略,所有權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
相關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論 核心是: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必須擁有三種優勢,即所有權優勢(O)、區位優勢(L)和內部化優勢(I),即OLI優勢。鄧寧認為,如果企業僅擁有一定的所有權優勢,則只能進行對外技術轉讓:如果企業擁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則選擇出口貿易是較好的方式;如果企業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則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是參與國際經濟的最好形式。
國際生產折衷論
國際生產折衷論對跨國直接投資動因具有普遍的解釋力,但是國際生產折衷論是以已開發國家製造業廠商為理論研究對象,強調只有三種優勢同時具備時,一國企業才可能進行跨國直接投資,這使理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並不同時具備三種優勢。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給國際生產折衷論以一定的衝擊。因此,在傳統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基礎上,又逐漸發展起來了一些針對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理論。這類研究資料極為有限,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為對外投資不平衡理論。
對外投資不均衡理論優勢 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分析和研究了開發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和意義。按照這一理論,對外投資作為開發中國家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平衡資產組合、增進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對於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外投資不均衡理論優勢
中國策略
國際折衷理論認為跨國併購的前提是企業擁有某種所有權優勢,同時,根據對外投資不平衡理論企業,可以通過對外投資在國外市場尋求補償性資產,從而使其資產組合達到平衡,提高戰略地位。
所有權優勢
國際折衷理論認為跨國併購的前提是企業擁有某種所有權優勢,同時,根據對外投資不平衡理論企業,可以通過對外投資在國外市場尋求補償性資產,從而使其資產組合達到平衡,提高戰略地位。
技術優勢
技術是所有權優勢中的核心因素,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在技術層次和研發投入上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而技術上的差距正是造成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中低端的原因。因此,企業進行跨國併購,可以迅速獲取本公司核心業務相關的上、下游技術、新技術以及核心業務無關的非相關技術。通過獲取相應的技術取得相應的研發資源,獲得技術上的協同效應,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品牌優勢
併購國外強勢品牌,藉助該品牌在當地的知名度、行銷渠道等資源進入該國市場,是跨國併購最主要的口的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後,已開發國家的一些老牌企業陷入了困境或出現虧損,也有一些企業進行戰略調整,有意剝離非核心業務和虧損業務。儘管這些企業或業務面臨出售,但由於其具有競爭力的技術工藝等,其品牌效應仍有較大知名度,並有穩定、系統的銷售渠道。與此同時,中國一些大型企業則處於突破國內狹窄的市場限制、有效開拓國際市場的階段。亟需在國際上擴大知名度和銷售渠道。通過併購方式,企業利用被併購企業的品牌和銷售渠道,使企業迅速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獲得戰略性發展。
區位優勢
(1)貿易壁壘
我國近幾年外貿出口增幅較快,但是在許多行業由於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對我國貿易造成了不良影響。通過併購當地的企業,可以在單地享有的自由貿易權等有利條件去生產,成功繞過各種貿易壁壘自接進入國際市場,也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2)自然資源
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的產量不能滿足國內生產與生活需求。對壟斷資源的獲得已經成為我國企業併購的重要動因。國內企業對壟斷性戰略資源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由於石油和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其所體現出的價值越來越大,在產業價值鏈不斷向上游轉移的格局下,對資源的控制將深刻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
內部化優勢
國際折衷理論把內部化優勢看作一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必要條件,並認為內部化優勢是以所有權優勢的存在為前提的,內部化只是企業在全球化生產體系內轉移其擁有的所有權優勢,保證實現技術等壟斷要素利潤最大化的一種方式。開發中國家企業大多不具備所有權優勢,所以它們也不具備內部化優勢。跨國公司控制著大部分所有權優勢,進而實現產業控制和市場控制。這使開發中國家企業的外部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它們通過跨國併購尋求所有權優勢的過程也是尋求內部化優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