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鄭道士坐清暉閣》是明代王稱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尋鄭道士坐清暉閣
- 作者:王稱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虛舟集》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尋鄭道士坐清暉閣》是明代王稱創作的一首詩。
《尋鄭道士坐清暉閣》是明代王稱創作的一首詩。1作品原文吟秋入翠微,高閣坐清暉。鴻寶傳真訣,清齋話息機。澗雲生野屐,山雨拂塵衣。自是支離久,依方早有歸。1 作者簡介王稱(1370—1415),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東東阿人,...
玉京觀道士鄭大量家長鄭君,則合宗並太子之後,勝業孤揚,清暉競遠,逍遙林外,放曠煙霞。凝皓素於黃庭,養神氣於元宇。以為霓旌揚漢,猶尋朽骨之靈;鶴駕停空,尚謁先人之墓。於是芟荒蔓,徒植延陰。豐碑下鹿盧,高墳疏馬鬛。得青烏之舊地,臨絛邑之新田。於是大唐總章元年歲次戊辰五月甲申之一日也。...
中秋清暉閣靜坐,因思前二年石湖、四明賞月 玉麟堂會諸司觀牡丹酴?三絕(錄一)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錄一)曉枕三首 喜晴二首(錄一)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甚 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 季賡和;勝終日飽閒也(錄一)雪中苦寒戲嘲二絕(錄一)元夕四首(錄三)石湖芍藥盛開...
《雨晴游洞宮山天慶觀坐間復雨》是宋代詩人陸游所作詩詞之一。作品原文 近水松篁鎖翠微,洞天宮殿對清暉。快晴似為酴醾計,急雨還妨燕子飛。道士晝閒丹灶冷,山童曉出藥苗肥。拂床不用勤留客,我困文書自怕歸。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相攜玉勒神仙侶,同飲金庭道士家。樹杪湖流明積黛,窗前海(一作“岳”)色盪陰霞。折榴懸艾俱江海,共憶甘原畤里花。諸暨逢萬壽節 【33歲】粉堞山城接翠微,山頭積雪映朝衣。林光未動梅爭發,江霧初收雁欲飛。百子池邊多氣象,萬年枝下拜恩暉。不分在遠軒台回,四海還同舜日依。臘盡經蘭亭 【34歲】...
據考古學者考證,白水宮遺址有兩處,一在白水衝上游道士山南麓,面積小,遺物少,想是白水宮舊址。一在白水衝下平坡上,遺物較多,尚有大楓樹十株、九龍松一棵、泉井一眼。石砌的寬闊大道,精美的山門台階等。又尋得石田山房和清暉亭等遺址,是史料愛好者和考古學家的最好去處。四窗岩 在大俞村境內,因岩中...
(3).特指如水般流瀉的月光。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唐 長孫佐輔 《橫吹曲辭·關山月》:“忽憶秦樓婦,流光應共有。” 清 方文 《秋夜飲顧與治齋中》詩:“清暉在山川,流光及城闕。”(4).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時光。 唐 鮑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傳正與范侍御傳真宴...
沿精舍旁曲瞪直上,入永春園,經清暉亭,過一段天橋,就是逍遙台。台建於峭壁之半,孤峭而奇。舊稱曝書台,是當年在三湖書院讀書的學子春日曬書處。其後建亭立像,奉祀孚佑帝君,易名逍遙台。登臨遠眺,西江在目,白雲人懷,“逍遙晚望”或“逍遙長嘯”成為清代白雲洞二十四景中的一景。自在樓、倚虹閣與小...
渭字文長,號青藤道士;道復號白陽山人。 70 朱耷、石濤、弘仁、髡殘四大僧人畫家合稱“清初四高僧”。下文“倪迂”謂元倪瓚;黃山則為弘仁常游每寫之地。“古航”為弘仁禪學宗師。“新安”、“海陽”同為弘仁所代表之畫派稱謂。 71 梅清蟄居之所。 72 令穰為宋宗室,所繪亦多為汴京近郊之景。宋制,王子王孫無...
●李白,善彈琴,終南山文人琴代表,喜與琴人相往來,從其詩《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可以窺見他與琴師裴逸人的交往。又如他在《游泰山六首》中寫道:“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獨抱呂綺琴,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在《擬古十二首》中...
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白山人、鵝鼻山人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幼孤、性絕警敏,九歲能文。性通脫,常與群少飲於酒店,官府有急需相召,或因醉不赴,或戴舊烏巾,穿白布瀚衣,直闖無忌。工書法,學米芾,行草縱逸飛動。中年始學繪畫,涉筆瀟灑,天趣扦發,特長花鳥,用筆放縱,...
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鄧利成亦為著名興寺大德。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輯、清暉所建;最後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寺內有八丈金仙為鎮寺之寶;乾隆臨駕大佛寺時黃羅帳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禪師。百年來第五次穿金 2010年5月26(農曆四月十三...
任頤(1840年-1896年),即任伯年,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名頤,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以字行,浙江紹興府山陰航塢山(今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人,清末著名畫家。自幼隨父賣畫,後從任熊、任薰學畫,後居上海賣畫為生。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
道教畫如唐代張素卿畫《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畫《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孫知微在成都壽寧院畫《惠遠送陸道士圖》,武宗元在洛陽三聖宮畫《太乙像》;還有元代《永樂宮壁畫》等。寺院壁畫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壞,所存無幾。石窟壁畫則保存尚,如敦煌壁畫。也有捲軸畫,如傳為北宋李公麟的《維摩天女》、武宗元的...
道士山附近的四十二條澗水匯集到白水山頂,直瀉龍湫,在瀑布的出水處,有一岩洞,叫潺湲洞,又叫白水宮,相傳是白道人誦經修煉的地方。元代,道士毛永貞主持祠宇觀,他在瀑布下開荒種地,擴建石田山房,還在觀旁建清暉亭,作為觀賞瀑布之所。白水沖瀑布下瀉成潭,流出潭口,在巨石間奔流成溪。傳說中隨白公學道的...
“鐘樓清暉”:石橋頭頂、下崩涵分別建有兩座碉樓,其樓高約20米,兩者相隔約300米,清末、民國時曾作警哨用,建國後改為廣播塔,90年代中期後始荒廢。現塔頂已成為候鳥栖息地,於此登高望遠可俯瞰本村雄偉寬廣的潮汕民居。“北院惠風”:天忠庵和孤爺宮廣場為綠野所環繞,常有善男信女到庵內祈福禱告、觀賞蓮...
相傳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種黃菁於此,至今山多黃菁,因而得名菁山。“葛仙煉丹處天下有十三,烏程縣其一。”(據《職方圖志》),菁山邊上還有葛仙山,傳說是葛洪煉丹之處。元末明初,“吳中四傑”之一的張羽在菁山一帶(今吳興區東林鎮青山片南山村)隱居。張羽(1333-1385年),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