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舊京

尋覓舊京

基本介紹

  • 書名:尋覓舊京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72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林京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10410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尋覓舊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林京,廣東澄海人,1955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1976年至故宮博物院工作,故宮舊藏照片研究專家、攝影師、文化部僑聯委員、中國攝影藝術學會會員、紫禁城學會會員。在故宮行走近四十年來為數十種圖錄書刊拍攝封面、配圖達數千幅,發表近百篇研究、考證以及紀實文章。出版圖書著作有:《影像秘境》、《故宮秘錄》、《深宮軼事》、《故宮藏慈禧照片》、《晚清太監宮女掠影》、《昔日皇宮掠影》、《紫禁城匾額楹聯》、《舊京人物與風情》、《古都藝海擷英》、《皇朝落日》等。

圖書目錄

序\鄭欣淼
紫微中天帝京麗
里九外七皇城四
天子五門見等級
建極綏猷太和殿
正大光明乾清宮
帝後寢宮何其多
蒼穹縮影惟天壇
瓊島春蔭話白塔
宮畔西苑中南海
黃寺黑寺雍和宮
三山五園布海淀
廟會市井皇城根
九門內外繪風情
後記

後記

我的父親出生在泰國曼谷,祖籍廣東澄海汕頭,那裡系著名僑鄉,父親是位知名愛國歸僑,新中國首任北京展覽館館長。我生在北京,是土生土長、地道的北京人,對北京城的滄桑巨變有著深切的感受。20世紀60年代,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北京城的城牆和城門大多被拆除了,還記得我最熟悉的西直門當年拆到一半的時候,裡面竟然露出了一座年代更久遠的元代城樓,在驚嘆古人工同鬼斧的同時,我們將從上面拆下的大城磚連同牆內的夯土一趟趟地運回學校,夯土燒成紅磚與完整的城磚一起砌築了防空壕,當年全北京城都是這樣。到了20世紀70年代,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還曾在院內紅牆北邊的城牆裡挖築防空洞。在那備戰備荒和城市改造發展的年代,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北京內外城的城門與城牆就是這樣被毀殆盡的。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還曾組織過全市民眾捐獻城磚的活動,我參加了修復東便門城牆的義務勞動。這一拆一建,是多么地諷刺與無奈。
我在故宮行走了近四十年,幾乎走遍、拍遍了紫禁城的每一個角落。宏偉宮殿建築群里的陰晴雨雪,晨鐘暮鼓下的紅牆黃瓦,夾帶著歷史的厚重氣息和搖曳的嘆息。這一切,讓人情不自禁地去窺秘、探索、考證、揭示……
當年我在故宮圖書館第一次看到日本小川一真所攝《清國北京皇城寫真貼》的時候,就被百年前帝京的風貌深深震撼。小川的照片全方位地展現了京城、皇城、宮殿外朝、內廷的風貌,用四個詞來形容就是:圖像清晰,視角獨特,技法高超,場面恢宏。每當面對這些拍攝於一百多年前的珍貴文獻,我都會有一種激動。
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時,當代攝影師又用大座機按百年前小川一真所拍紫禁城的場景與角度對應拍攝,各五十幅,在日本舉辦了《故宮百年》照片展,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是故宮第一次沒有攜帶文物在海外舉辦展覽,但這次活動,卻使歷史的瞬間永久留存世人心間。
這本《尋覓舊京》的出版是向京城營建三千年、為都締造八百六十年、紫禁城興建六百年、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的獻禮。特別感謝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為本書作序,感謝書法家盧中南先生親筆題寫書名,感謝作家富察建功先生撰寫《廟會市井皇城根》一章,感謝故宮出版社編輯王志偉先生撰寫《九門內外繪風情》一章並提供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王一珂先生專業盡職的編輯工作。本書在撰寫過程中還參考了《清宮述聞》、《國朝宮史》、《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等史料,從中我受益匪淺。
帝京遺蹟,歲月滄桑;時光流轉,洗盡鉛華。願這本承載著豐富文化氣息的《尋覓舊京》能夠將昔日北京的歷史轍痕和風貌傳播給今天與明天的讀者。為研究帝京城垣、宮殿、門闕、御苑、市井、民俗和攝影愛好者們提供翔實可靠、彌足珍貴的形象史料。
林京
二○一四年元月於故宮南十三排

序言

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風景》(Window At Le Gras)。十三年後,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由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rlde Daguerre)發明的“銀版攝影法”。這一事件標誌了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發明攝影術的誕生。
其實,中國人與攝影術的淵源並不比西方人晚。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墨子就發現了攝影術必備的重要光學原理——“小孔成像”,並記錄在《墨經》之中。就在“銀版攝影法”公布五年後,法國人于勒·埃迪爾在1 844年攜帶整套達蓋爾攝影器材來到中國,拍攝了廣州、澳門一帶的風景照以及當時少數中國人的人像照,這是保存至今最早的中國照片。同年,一位名叫鄒伯奇的中國人獨立製作出了屬於中國人的第一架相機——攝影器,並攝得“平遠山水”一幅。可以說,于勒·埃迪爾與鄒伯奇是揭開中國近代攝影史序幕的兩位開創者。
故宮博物院現存清末以來各種基質的照片上萬張(件),其拍攝時間最早可以上溯至19世紀60年代,所攝內容以清末民國人物、宮廷建築為主。在為數眾多的影像收藏中,眾所周知的慈禧太后系列照片,總量在七百張以上;包括紫禁城、三海、西郊園林在內的大量宮殿園林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導著今日對現存古建築的保護與利用;19世紀80、90年代清宮曾拍攝過一批中央部院大臣及京外官吏的組照、反映遜帝溥儀退位後“小朝廷”生活的歷史照片及其日後寓居天津的生活掠影,還有民國時期在政治、文化、實業、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知名人士舊照等等,均是故宮博物院在影像收藏方面的特色種類。
《尋覓舊京》的作者林京是一位在故宮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老故宮”。紫禁城中每一處院落、每一座建築都留下了他奔波取景的身影。在許多圖書、畫冊中,經常可以看到林京的作品。他拍攝的紫禁城題材照片主題鮮明、視角獨特,且不局限於紫禁城這一方城池,像西苑三海、西郊園林、避暑山莊這些往日的皇家宮殿與苑囿,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很多著名歷史風物的拍攝機位與視角都是他獨創的。在拍攝之餘,林京還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對老照片的整理與研究,對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影的整理與出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20世紀80、90年代,由林京等人翻拍的慈禧太后等清宮人物的照片,第一次系統、清晰地向社會公開了這些著名人物的影像,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掀起了一股老照片熱潮。在研究方面,林京廣泛搜求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尋訪了包括溥傑、溥仁、完顏愛蘭等皇室成員在內的諸多歷史的親歷者,與他們談往事,話變遷,挖掘老照片背後的故事,並將其付諸繪聲繪色的文字中去。四十年來,林京發表在報刊、圖書上的文字以數十萬計,對很多資料的收集與保存帶有搶救性的意義,這是難能可貴的。
林京的《尋覓舊京》,是他的前一本專著《皇朝落日》的姊妹篇,前者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線,後者則更多反映清末到民國這段時間北京的建築風貌、市井民俗,在內容上更為生動活潑,兩冊各有側重,互為補璧。
“閱今千年峨天聞,地靈信比長安長。”乾隆皇帝曾這樣形容帝都北京。希望這本《尋覓舊京》能夠將千年帝都舊時美麗的影子展現給廣大讀者,以示傳承,垂之永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