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發現還原:胡適速寫

尋找發現還原:胡適速寫

《尋找 發現 還原:胡適速寫》簡明扼要地敘述了胡適一生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以及他在各階段所致力的事業和他的思想主張。以見微知著的方式,用生動形象的具體物件為線索,圍繞有關胡適的文物展開敘述,其宗旨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胡適。《尋找 發現 還原:胡適速寫》的敘述角度獨特,既有通俗曉暢的故事情節,又有有理有據的考證闡釋,為讀者提供了一部別開生面的、圖文並茂的胡適速寫。

基本介紹

  • 書名:尋找 發現 還原:胡適速寫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頁數:323頁
  • 開本:16
  • 作者:郭俊英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尋找 發現 還原:胡適速寫》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這個為學術與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白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敞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天,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毛子水
在中國近代史上,胡適是一個起過重要作用但爭議又非常多的人物。
——季羨林
對於這樣一十啟蒙式的人物,我們既不非用中國傳優經師的標準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專業哲學家的水平去測度他。
——余英時

圖書目錄

胡適的文化世界
第一章遠遊從此始慷慨赴長征
第一節家鄉啟蒙教育
第二節新世界新思想
第三節留美生涯
第二章新潮之來不可止
第一節自古成功在嘗試
第二節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第三章但開風氣為師
第一節再造文明與教育革新
第二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第四章為誰萬里卸風行
第一節環球之旅
第二節最閒暇的時期
第三節重返北大
第四節學術成就
第五節主辦《獨立評論》
第五章聖人辛苦為人時
第一節爭取外援
第二節宣傳中國文化的大使
第三節苦撐待變
第四節重審《水經注》公案
第六章壯志未酬待他日
第一節建立世界一流大學
第二節胡適的夢想
第三節應對學潮
第四節參與創建院士制
第七章老年終自望河清
第一節美國寓公生活
第二節發展台灣科學
第八章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
第一節妻子與兒子
第二節真名士自風流
第三節紅顏知己
後記:講跡文物昔後的故事—一兼議展覽圖錄編撰思路的轉型

後記

20世紀初,在當時作為國立北京大學教學樓的紅樓內,人才薈萃,聚集了一群才識卓越而又個性鮮明的俊傑。他們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甚至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胡適就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人物之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胡適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文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他於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白此便與北大紅樓結下緣分。
北大紅樓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是五四愛國運動的策源地,也是承載五四新文化運動歷史的標誌性建築,承擔著記錄歷史、反映現代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職責。自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成立以來,一直計畫推出胡適先生的專題展覽,然而由於各種條件還不十分成熟,難度較大,因而此項展覽一直處於醞釀之中。直到2010年,台北胡適紀念館館長潘光哲先生來我館參觀,進行工作交流。在交談中,雙方都希望兩館共同做一些文化推廣工作,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恰逢2011年是胡適先生誕辰120周年,我便提出以此為契機,雙方合作在紅樓舉辦一個胡適展覽。此議一出,大家都說好。很快雙方就展覽事宜達成一致意見。
經過一年的精心策劃、認真研究,2011年12月8日《胡適文物圖片展》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了,這是大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以胡適生平為主題的展覽。展覽分“早年求學”、“文學革命”、“學界領袖”、“學者大使”、“北大校長”、“晚年身影”、“親情·友情”等七個部分,匯集了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台北胡適紀念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保存的胡適檔案、藏書及相關資料等珍貴藏品,基本概括了近代文化名人胡適的一生經歷。
作為首次海峽兩岸合作舉辦的胡適展覽,《胡適文物圖片展》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北京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社、台灣《中華時報》、香港中通社等幾十家兩岸三地的媒體,都對展覽進行了報導。國內研究胡適的著名學者耿雲志先生稱讚這是一個“什麼人都可以看的展覽,什麼人都可以看得懂,什麼人都可以接受,哪怕是對胡適有很深的政治成見的人,他看這個展覽也不會特別反感,因為那都是真實的東西”。鑒於《胡適文物圖片展》取得的成功,我們先後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舉辦《胡適文物圖片展》。繼而又在原展覽基礎上進行部分調整,更名為《回眸胡適》,以圖片展的形式在重慶、武漢及台灣地區展出,所到之處都引起熱烈反響。
近十餘年來,博物館為擴大展覽影響,在舉辦展覽同時編輯出版一本展覽圖冊,這似乎成為各博物館的一種定式。我館在舉辦展覽過程中,也編撰過展覽圖錄,展覽圖錄的內容主要是對展品的匯集和說明,與傳統的展覽圖錄一樣,僅為廣大觀眾提供一本參觀指南而已,沒有真正起到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文化傳播作用。在現代博物館的運營中,傳播文化已被當作是展覽產生的結果和策劃的目的,展覽圖書的出版發行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展覽的效果、後續影響等都有著深化的作用。不少觀眾參觀《胡適文物圖片展》後留言:“內地舉辦這個展覽,意義非凡,是尊重歷史、尊重知識,尊重人材的具體反映。”“這次展覽,展品豐實、精當、珍貴,給我們極大的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看到這些留言,使我們有了將更多的文物背後的故事講述出來的想法,這便是本書編撰出版的初衷和由來。
本書之所以用《尋找·發現·還原——胡適速寫》作為書名,就是因為我們放棄了傳統的編年體式的為人物作傳的方法,只是選取人物生活中真實存在過的,也就是展覽中的實物為素材,圍繞這些物化的資料來探索人物的生命歷程。全書共分為八章,每一章都是通過若干個與胡適有關的實物展開,將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家庭和社會活動娓娓道來,展現出胡適人生經歷的不同側面,從而達到突出胡適在近代中國文化、教育方面的貢獻之餘,兼及胡適的情感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胡適的目的。
在寫作手法上,我們根據素材類型的不同,採取考證和敘述方式,兼及學術性和普及性。比如書中採用了一張“胡適與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生合影”,通過考證,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一張20世紀j十年代的照片,照片前排有三位教員,其中胡適比較容易辨認,而另二位卻辨識不出,秦素銀、田丹同志通過查詢我館藏北大同學錄和北大近期出版的《北京大學圖史》最後判斷照片中另二人為中國文學系教授羅庸和鄭奠。又如“1924年2月胡適等在中央公園合影”,原照片胡適只標明“聚餐會(中央公園)”,沒有時間,從照片中人物衣著看應在寒冷季節,查閱《胡適日記》,沒有記載。最終秦素銀同志通過查閱1923年到1925年的《周作人日記》,最後確定照片拍攝時間為1924年2月。諸如此類的不乏真知灼見的考證,在本書中屢屢出現,從而提高了本書的學術價值。
而對那些有故事的實物,我們更多地採用文學性的語言來敘述。比如書中提到的“北大評議會和各教授主任會致胡適開會通知”、“北大哲學教授會致胡適開會通知”,這是兩件能夠反映胡適在北大教務工作真實面貌的物證,前者的開會地點在紅樓二層,後者在紅樓四層,從中讀者可以在現實的紅樓里找到胡適過往的蹤跡。再比如書中呈現的胡適任中國公學校長時期手寫的成績單,成績單里有張兆和的名字,作者田丹同志經過查閱資料,講述了胡適如何破格聘任只有高國小歷的沈從文,並玉成其與名門閨秀張兆和的婚姻的趣事,為那句在民國時期文界廣泛流傳的“我的朋友胡適之“,提供了一個絕妙的佐證。
通過對編撰《尋找·還原·發現一胡適速寫》一書過程的思考,我們對當下的展覽圖錄編撰的思路有以下的認知和轉變:
第一,展覽圖錄不應只是對展覽忠實的原樣紙本複製,而應將圖錄轉變成圖書,即與展覽相關的圖書,應該成為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曾像很多博物館一樣,把編輯出版展覽圖冊作為擴大宣傳的一種好方法,並辛勤地耕耘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這種展覽圖冊僅僅是展覽紙本形式的再現,雖然可以長期保留,卻意義不大。於是我們有了策劃出版一種內容更豐富、更有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的展覽圖書。
第二,展覽圖書比圖錄涵蓋的內容更為廣泛和深刻,它滿足了廣大觀眾渴望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和知識的心理,對深化展覽的效果和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兼及學術性和文學性的展覽圖書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記錄大師生命痕跡的方式,它比展覽更細膩、更真實、更生動。
第三,有利於提高博物館人員的文化素養。與編撰展覽圖錄相比,編撰展覽圖書的難度更大,對於作者的文化素質要求也更高。比如在編撰本書的過程中,參加者不僅蒐集了大量的基礎資料,而且通過對材料的整理校勘,從而發現了許多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資料,這種類似訓練學術能力的基礎工作,既極大地激發了編撰者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又使得他們的寫作能力得以提高。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夠通過書中的一張照片、一封書信、一件文物,使讀者走進胡適豐富多彩的人生之門,從而尋找發現一個真實的胡適。
本書是一部集體智慧的結晶,每章的撰寫者分別如下:第一章《遠遊從此始,慷慨赴長征》、第七章《老年終自望河清》,由阿其拉圖撰寫;第二章《新潮之來不可止》、第三章《但開風氣不為師》,由秦素銀撰寫;第四章《為誰萬里御風行》、第五章《聖人辛苦為人時》、第六章《壯志未酬待他日》,由田丹撰寫;第八章《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由陳翔、劉靜撰寫。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胡適紀念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以及耿雲志、歐陽哲生兩位先生的悉心指導,此外,歐陽哲生、李又寧、臧偉強、韓斗、趙新那、徐國強等先生將個人珍藏惠贈給我館展出,在這裡一併表示感謝。
鄣俊英
2013年6月

序言

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這本《尋找發現還原——胡適速寫》,是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朋友們集體創作的結晶。
2011年,是近代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胡適先生誕辰120周年。這一年,海內外舉辦了多種紀念活動。首先是胡適研究會聯合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於4月間在南京舉辦了胡適思想學術的國際研討會。其次是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了以胡適自由主義思想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則舉辦了《胡適文物圖片展》。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次舉辦這樣的展覽,辦得非常成功。他們除了參考已經出版的相關著作、文獻和圖片以外,還到各相關圖書館查找資料,使展品更加充實。在布展的設計、圖片與文物的說明文字等方面,他們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參觀過這個展覽的人,都很讚佩他們的努力。
以這一次的展覽為基礎,後來,他們又相繼與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合作,先後在這兩家曾與胡適有過密切關係的大學進行展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後,該展覽在原有基礎上豐富充實後,又先後在重慶及台灣地區展出。據統計,從2011年12月首次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出,到台灣展出結束,累計看過這個展覽的觀眾在15000人以上。這是很可觀的成就。
展覽的宗旨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胡適”。我覺得這個宗旨是非常正當的。我本人從加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胡適研究,就是懷抱這樣一個願望。1975年,我系統翻閱過保存在我們研究所圖書館的2000餘卷的胡適檔案資料後,立即產生一個非常強烈的印象,即自1954年全國展開批判胡適運動以來,人們心目中的胡適形象與歷史上真實的胡適形象相差太懸殊了。我意識到,讓人們了解一個真實的胡適,應是我們從事近代史研究學者的責任。
如今,曾與胡適先生有直接接觸的,他的同輩朋友們,都已作古了;即便他的學生們,也差不多相繼過世了。所以在世的,除了少數關注過改革開放以來發表的研究胡適的相關著作的人外,絕大多數人心目中所保留的胡適印象,基本上還是對胡適大批判年代所留下的印象,或至少是以那個大批判為底色的印象。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十多年前,我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辦的一個報告會上作關於胡適的演講,當輪到聽眾提問時,一位某大學退休教授突然站起來說:“胡適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賊!”此話一出,全場大嘩。此事最生動地顯現出大批判所塑造的歪曲的胡適形象影響有多么深遠,要完全糾正這些錯誤的印象,其任務是何等艱巨!
回想過去將近四十年的胡適研究工作,我用力最多的,是儘可能地恢復胡適的本來面目。所以,為紀念胡適誕辰120周年而出版我的論文選集時,即取名為《重新發現胡適》。
我們一再強調,要大家了解一個真實的胡適,絕不是要把胡適樹立成一個新的偶像。我一直認為,狂熱地吹捧或刻意地貶損某一個前賢,都是無知和愚昧的表現。前賢們的思想、學問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遺產,我們認識它,了解它,是為我們應對當前的問題時,提供了參考借鑑的材料,使我們提升經驗與智慧,以便更好地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因此,對待前賢與對待時賢一樣,都應儘可能平心靜氣地審視他們,不可戴有色眼鏡,不可動意氣,不可隨意褒貶。
現在,花很大氣力辦《胡適文物圖片展》的朋友們,在布展時編輯、撰寫圖片及文物說明的基礎上,集體撰寫完成這本圖文並茂的書。書中簡明扼要地敘述了胡適一生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他在各階段所致力的事業和他的思想主張。我相信,他們的宗旨仍然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胡適”。我覺得,為著這樣一個目的,可以從各種途徑去努力。如在中學生中推廣“讀胡適”的活動;在大學生中試開展一些“了解胡適”的講演活動;在讀學位的青年中舉行研究胡適的論文評獎活動等等。而辦展覽、編寫適合廣大讀者的普通讀物等等,更是直接面向社會廣大人群的傳播途徑。所以,我懷著充分的敬意,向大家推薦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朋友們所辦的展覽和他們所編寫的這本書。
耿雲志
2013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