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書系:飲食的隱情》作者許石林通過記錄尋找不同地域的美食,了解這些美食的做法,每種美食都介紹了製作的細節,是可以實際參照的實用的菜譜。美食除了做法外,還風趣、淺顯地講述了這些美味的故事和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尋味書系:飲食的隱情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中青人
- 作者:許石林 月光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21844, 751532184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許石林編著的《飲食的隱情》是一本飲食文化讀本,收錄美食類散文70多篇,包括《一樁因“吃不慣”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香椿·甜椿·臭椿》、《關中男女不同席》、《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喇嘛哥哥送冰糖》、《“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來剜!”》等。
作者簡介
許石林,評論家,隨筆作家,著有《損品新三國》、《尚食志》。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石林是美食家,也做得一手好菜,比那些只能品,不能做的美食家高一個級別。石林對全中國的風情都有濃厚的興趣,顧盼流連之間,能感到他的熱與愛、痛與惜。石林是才子,更是漢子,有激情,有血性,有骨氣,有見地。
——楊爭光(著名作家、編劇)
本書寓人倫教化於婦孺皆知的傳統生活習慣,全從內心流出,復從生命中來,極為真摯動人。我很擔心作者的溫厚和犀利會被他的學問與才情所掩,讓人不容易看到這本書更令人拍案叫絕的層面,但是想想這種擔心又屬多餘,這是一本能讓你隨時拿起來看了還想看的書,多讀幾次,總能體會到其中微言大義的。
——毛進睿(青年學者、詩人)
——楊爭光(著名作家、編劇)
本書寓人倫教化於婦孺皆知的傳統生活習慣,全從內心流出,復從生命中來,極為真摯動人。我很擔心作者的溫厚和犀利會被他的學問與才情所掩,讓人不容易看到這本書更令人拍案叫絕的層面,但是想想這種擔心又屬多餘,這是一本能讓你隨時拿起來看了還想看的書,多讀幾次,總能體會到其中微言大義的。
——毛進睿(青年學者、詩人)
名人推薦
石林是美食家,也做得一手好菜,比那些只能晶,不能做的美食家高一個級別。石林對全中國的風情都有濃厚的興趣,顧盼流連之間,能感到他的熱與愛、痛與惜。石林是才子,更是漢子,有激情,有血性,有骨氣,有見地。
——楊爭光(著名作家、編劇)
本書寓人倫教化於婦孺皆知的傳統生活習慣,全從內心流出,復從生命中來,極為真摯動人。我很擔心作者的溫厚和犀利會被他的學問與才情所掩,讓人不容易看到這本書更令人拍案叫絕的層面,但是想想這種擔心又屬多餘,這是一本能讓你隨時拿起來看了還想看的書,多讀幾次,總能體會到其中微言大義的。
——毛進睿(青年學者、詩人)
——楊爭光(著名作家、編劇)
本書寓人倫教化於婦孺皆知的傳統生活習慣,全從內心流出,復從生命中來,極為真摯動人。我很擔心作者的溫厚和犀利會被他的學問與才情所掩,讓人不容易看到這本書更令人拍案叫絕的層面,但是想想這種擔心又屬多餘,這是一本能讓你隨時拿起來看了還想看的書,多讀幾次,總能體會到其中微言大義的。
——毛進睿(青年學者、詩人)
圖書目錄
道在餖飣
惜物命
從麥子說起
麵條
饃·饅頭·餅
一“麥”相承
吃相
“打下的婆娘,揉到的面!”
一樁因“吃不慣”引發的
“群體性事件”
擀麵
蒸烙餅
骨角兒
攪團
煤市街張記涮肉
肘子·蹄膀
招牌菜
油炸鬼
英吉拉
食在肯亞
台灣飲食瑣記
趙州茶·雲門餅
香椿
香椿·甜椿·臭椿
野菜
知昧春秋
小鮮
薹子菜
嗆子
涼拌掃帚
清涼草
芋
青菜
甜
蓮芡
雞頭米
惜餘春
賣菜
打包
公府菜
大盆菜
張之先與八仙樓
頭腦·八珍湯
早茶
關中男女不同席
醬香
砂鍋什魚
酒厄
輪杯
菸酒茶
人間煙火
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
筷子和箕子
碗盤杯碟
喇嘛哥哥送冰糖
“來了佳人馬寡婦!”
“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來剜!”
品
藝術家多喜美食
宋仁宗的飲食
歐陽修的吃喝
鴨
柰
驢肉
紅薯傳奇
粥之德
槐花麥飯
請女婿
給知青殺豬
謝匠人
年夜飯在哪兒吃
茵陳
知味有福
清儉
儉養生
吃魚
迎飯
惜物命
從麥子說起
麵條
饃·饅頭·餅
一“麥”相承
吃相
“打下的婆娘,揉到的面!”
一樁因“吃不慣”引發的
“群體性事件”
擀麵
蒸烙餅
骨角兒
攪團
煤市街張記涮肉
肘子·蹄膀
招牌菜
油炸鬼
英吉拉
食在肯亞
台灣飲食瑣記
趙州茶·雲門餅
香椿
香椿·甜椿·臭椿
野菜
知昧春秋
小鮮
薹子菜
嗆子
涼拌掃帚
清涼草
芋
青菜
甜
蓮芡
雞頭米
惜餘春
賣菜
打包
公府菜
大盆菜
張之先與八仙樓
頭腦·八珍湯
早茶
關中男女不同席
醬香
砂鍋什魚
酒厄
輪杯
菸酒茶
人間煙火
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
筷子和箕子
碗盤杯碟
喇嘛哥哥送冰糖
“來了佳人馬寡婦!”
“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來剜!”
品
藝術家多喜美食
宋仁宗的飲食
歐陽修的吃喝
鴨
柰
驢肉
紅薯傳奇
粥之德
槐花麥飯
請女婿
給知青殺豬
謝匠人
年夜飯在哪兒吃
茵陳
知味有福
清儉
儉養生
吃魚
迎飯
序言
“老頑固”的野心
鄒金燦
許石林先生是一個食家,自己也做菜,做得有聲有色。但無論是品食還是做菜,都不會讓他暖暖姝姝於此。
翻兩頁書就知道,他談的不是美食,是故事,是文化。
“文化”二字,仍顯空洞。許先生所追求的,是“為故園招魂”。錢穆先生是許先生所欽佩之人,錢先生“一生為故國招魂”,而許先生的“為故園招魂”,與錢先生有殊途同歸之趣。書中種種關中風俗,瑣細而不煩膩,他所談的眾多禮儀,是生長於南國的我所陌生的,但禮儀背後的精神,分明可見“親親之殺,尊賢之等”,與故國風儀接通血脈。
所謂文化,須持之有故,因時損益,其指歸是每個人的日常德行。《荀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許先生明白,與其坐而劇談“文化”,不如起而誦說舊禮、躬行古風。書里所談到的關中風俗,未必是讀者所關心的內容,但因其承載古道,能讓讀者一窺民德之厚,他都不憚煩冗地列舉起來。
這種志趣,大抵坐實了某些人對許先生的“腹誹”——老頑固。他固執地堅守文化本位,口中出現的高頻語句是“古人如何如何”。然而嬉笑怒罵的文字,未能掩蓋他希蹤先賢的野心:中國必不亡,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嚴復語)。
翻開錢穆先生晚年的著作,觸目可見的都是錢老先生諄諄告誡後生須多寓目古書。其實人們對典籍的束閣不觀,對本國故實之陌生,自民初就已如此。許先生不是友邦人士,不會為此莫名驚詫。不讀典籍而醜詆中國傳統文化,是許先生不能容忍的。他同樣看不過眼的,是人在曰常行止上的失禮——這跟閱讀經典沒有絕然關係,他告訴我們,關中老嫗未識一字,言行舉止卻很得體,令人如沐春風,因為她們能從長輩口耳相傳的人物事跡中學到正心誠意。
文明陵夷己百多年。於今學者,往往侈言建制,特別是微博時代,持一看似不可顛覆之普世真理,登高而呼,頃而令聞廣譽施於身。如果說這個就是時代潮流,那么許先生是錯過了。 然而這個錯過一點也不可惜。邃古之初,賢哲制禮作樂,播傳六經,著眼點就是修己立人,這是一種最直接而深刻的用意。古人傳經,特彆強調“聖人垂訓”。許先生不傳經,他傳古人之精神,目光放在德行品格上,這看似破碎害道,實質深切而著名——通過他批評的、他所尊崇的,看官自然明白,古人傲立於天地問的精神,並未泯滅。
兩千多年的積澱,確非一百多年的顛覆所能盡泯——在上之瓦已解,但處下之土不會全崩,這些土壤,若加勤奮耕墾,能催生後聖君子。政治建制的改善,未來或可期待,但文明的重光,我們這一兩代人都不用指望——因為那需要後聖君子的湧現。我們未來一兩代人,所能做的就是耕耘禮儀土壤,以待後聖君子的出現。
凡庸如我輩,所應、所能做的,不是侈言建制,不是崇洋媚外,也更非厚古薄今,而是保留這個國度的文明血脈。此所謂文明血脈,章太炎稱為“國粹”,包含三個內容:語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跡。
許石林先生書中所說的、書外所做的,就是存續種種優異的“人物事跡”。這位“老頑固”,以卑下自守,不矜不伐,於是常不自覺地做一些自己都覺得不甚高明之事,例如追看一部熱門電視劇,然後寫一本“損品”之書,指出劇中種種荒謬不經之處。但其事雖微,其旨卻大,莊諧俱下的文字,潛藏著他對淺薄浮誇、率獸食人風氣的痛心。
作為關中人,許先生宗仰關學鼻祖張子。張子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今天已經沒人能做到。許先生並不諱言自己也跟很多人一樣,已不能克紹先賢箕裘,但他熱切希望至少有人能“為往聖繼絕學”。於是,他對讀書得力的年輕人,從不吝惜揄揚之辭,儘管自己並非身處高位,也想辦法多給對方展示機會,甚至幫忙找工作。
關中之地遠去,關學精神不絕。這位身材魁梧的關中大漢,有一顆赤誠的希賢希聖之心。如果說他有什麼野心,那就是希望古道不絕、禮樂存續。
反觀所謂“文化界”袞袞諸公的行跡,我願這個世界有更多許石林先生這樣的“老頑固”。在世無聖哲的情況下,只有這種抱元守一的“頑固分子”,才具備強勁無儔的力量,去降低這個世界往下墮落的速度。
鄒金燦
許石林先生是一個食家,自己也做菜,做得有聲有色。但無論是品食還是做菜,都不會讓他暖暖姝姝於此。
翻兩頁書就知道,他談的不是美食,是故事,是文化。
“文化”二字,仍顯空洞。許先生所追求的,是“為故園招魂”。錢穆先生是許先生所欽佩之人,錢先生“一生為故國招魂”,而許先生的“為故園招魂”,與錢先生有殊途同歸之趣。書中種種關中風俗,瑣細而不煩膩,他所談的眾多禮儀,是生長於南國的我所陌生的,但禮儀背後的精神,分明可見“親親之殺,尊賢之等”,與故國風儀接通血脈。
所謂文化,須持之有故,因時損益,其指歸是每個人的日常德行。《荀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許先生明白,與其坐而劇談“文化”,不如起而誦說舊禮、躬行古風。書里所談到的關中風俗,未必是讀者所關心的內容,但因其承載古道,能讓讀者一窺民德之厚,他都不憚煩冗地列舉起來。
這種志趣,大抵坐實了某些人對許先生的“腹誹”——老頑固。他固執地堅守文化本位,口中出現的高頻語句是“古人如何如何”。然而嬉笑怒罵的文字,未能掩蓋他希蹤先賢的野心:中國必不亡,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嚴復語)。
翻開錢穆先生晚年的著作,觸目可見的都是錢老先生諄諄告誡後生須多寓目古書。其實人們對典籍的束閣不觀,對本國故實之陌生,自民初就已如此。許先生不是友邦人士,不會為此莫名驚詫。不讀典籍而醜詆中國傳統文化,是許先生不能容忍的。他同樣看不過眼的,是人在曰常行止上的失禮——這跟閱讀經典沒有絕然關係,他告訴我們,關中老嫗未識一字,言行舉止卻很得體,令人如沐春風,因為她們能從長輩口耳相傳的人物事跡中學到正心誠意。
文明陵夷己百多年。於今學者,往往侈言建制,特別是微博時代,持一看似不可顛覆之普世真理,登高而呼,頃而令聞廣譽施於身。如果說這個就是時代潮流,那么許先生是錯過了。 然而這個錯過一點也不可惜。邃古之初,賢哲制禮作樂,播傳六經,著眼點就是修己立人,這是一種最直接而深刻的用意。古人傳經,特彆強調“聖人垂訓”。許先生不傳經,他傳古人之精神,目光放在德行品格上,這看似破碎害道,實質深切而著名——通過他批評的、他所尊崇的,看官自然明白,古人傲立於天地問的精神,並未泯滅。
兩千多年的積澱,確非一百多年的顛覆所能盡泯——在上之瓦已解,但處下之土不會全崩,這些土壤,若加勤奮耕墾,能催生後聖君子。政治建制的改善,未來或可期待,但文明的重光,我們這一兩代人都不用指望——因為那需要後聖君子的湧現。我們未來一兩代人,所能做的就是耕耘禮儀土壤,以待後聖君子的出現。
凡庸如我輩,所應、所能做的,不是侈言建制,不是崇洋媚外,也更非厚古薄今,而是保留這個國度的文明血脈。此所謂文明血脈,章太炎稱為“國粹”,包含三個內容:語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跡。
許石林先生書中所說的、書外所做的,就是存續種種優異的“人物事跡”。這位“老頑固”,以卑下自守,不矜不伐,於是常不自覺地做一些自己都覺得不甚高明之事,例如追看一部熱門電視劇,然後寫一本“損品”之書,指出劇中種種荒謬不經之處。但其事雖微,其旨卻大,莊諧俱下的文字,潛藏著他對淺薄浮誇、率獸食人風氣的痛心。
作為關中人,許先生宗仰關學鼻祖張子。張子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今天已經沒人能做到。許先生並不諱言自己也跟很多人一樣,已不能克紹先賢箕裘,但他熱切希望至少有人能“為往聖繼絕學”。於是,他對讀書得力的年輕人,從不吝惜揄揚之辭,儘管自己並非身處高位,也想辦法多給對方展示機會,甚至幫忙找工作。
關中之地遠去,關學精神不絕。這位身材魁梧的關中大漢,有一顆赤誠的希賢希聖之心。如果說他有什麼野心,那就是希望古道不絕、禮樂存續。
反觀所謂“文化界”袞袞諸公的行跡,我願這個世界有更多許石林先生這樣的“老頑固”。在世無聖哲的情況下,只有這種抱元守一的“頑固分子”,才具備強勁無儔的力量,去降低這個世界往下墮落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