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奉王室,拒斥外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揭櫫的政治號召。尊王,指的是尊奉王室或周天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尊王攘夷
- 定義: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揭櫫的政治號召
尊奉王室,拒斥外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揭櫫的政治號召。尊王,指的是尊奉王室或周天子。
尊王攘夷一詞源自春秋時代,“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後來演化為具備複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
尊奉王室,拒斥外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揭櫫的政治號召。尊王,指的是尊奉王室或周天子。出處 《史記·太史公自序》:“佐文尊王,卒為晉輔。”這是說趙國國君回響晉文公尊王的號召,輔翼晉國成就霸業。攘夷,即拒卻外夷。《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稱“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註:“北伐山戎是也”。這是說齊桓公...
也有學者認為攘夷並非僅具封建排外性,注重闡述它在構建近代日本國家體制中所發揮的效能。德富蘇峰認為德川齊昭所倡議的攘夷實際上是進行藩政改革的口實,指出文久年間之後的攘夷活動更突出地是其對內的效應,即“ 以攘夷為名,舉倒幕之實” 。服部之總將尊王攘夷比作德川封建制之破壞者的口號,坂本太郎更將尊王...
尊王攘夷運動 (Sonnō-jōi Movement Revere the Emperor, Expel the Barbarians)。日本江戶時代末期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的政治運動。當時,幕藩體制危機嚴重,又面臨外來侵略,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和主張排斥外夷的攘夷論相結合,形成尊王攘夷運動。歷史資料 1853年6月3日,美國東印度艦隊率特遣軍艦開進江戶灣的浦賀...
攘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rǎng yí,抗拒異族入侵擴張諸侯領土的意思,通常與尊王並列。詞語釋義 rǎng yí ㄖㄤˇ ㄧˊ攘夷 詞語解釋 抗拒異族入侵擴張諸侯領土的意思。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八》:“薦紳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誦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贊攘夷復土之偉畫。” 陳去病 《哭夢逋老友》詩...
春秋:指《春秋》,其大義為“尊王攘夷”,即尊崇王室,排斥夷狄。春秋時王室日趨衰微,夷狄不時人侵。齊晉等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取諸侯的領導權,在其主持會盟期間,都以此為號召。對聯解析 上聯我寫為國家效力盡忠的文章,尊崇李白、杜甫,並以他們為楷模。下聯我所著的抗擊日寇侵略的書,具有《春秋》那樣的民族大義...
《尊攘略》是清代錢肅圖編著的明末野史。創作背景 明末野史,卷。尊:即尊王攘夷之縮語。尊王即重王室。春秋時周王室卑微,齊植公、音文公相繼以尊王為名,稱霸一時。夷謂抗拒外族,《春秋公羊傳·信公四年》日:“(齊)祖公救中國而夷狄。”後世以在民眾支持下尊重中原地區的王室,抵抗外族人侵為“尊王夷”。...
《我的春秋我做主之尊王攘夷》是2017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海棠棲露。內容簡介 “我的春秋我做主”系列圖書共三部,以全新視角,全景展現春秋時代諸侯國爭霸風雲。東周前半期,諸侯國競相爭霸,魯、齊、宋、晉、楚、鄭、曹、陳、衛、燕、秦、蔡、吳、越等當時列國之間,互相糾纏...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於區辨華夏與蠻夷。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於《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誕生背景 華夷之辨,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後。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後...
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齊國在今...
齊桓公之後,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執政)時才重舉“尊王攘夷”之旗幟。文公早年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任用狐偃、趙衰等賢良,整頓內政,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國,國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時,周室發生...
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同時,還經常派遣宗王出邊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