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尉氏三中)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

尉氏三中一般指本詞條

河南尉氏三中成立於1903年。現有南校區、洧川校區、北校區和第三國中(2013年成立)四個校區。學校占地422畝,學校另有在建新校區,新校區規劃總占地約550畝,現有教職工1063人,在校學生21100人。

1958年1月20日,《人民日報》報導了三中“勤工儉學”的事跡,並在頭版配發社論《兩個好榜樣》,向全國推介經驗。

1978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學,198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首批辦好的省級重點中學。

2005年11月,被河南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先後榮獲有“國家級綠色學校”、“省級文明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學校”等多項先進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
  • 外文名:NO3.high school of weishi county henan
  • 簡稱:尉氏三中
  • 創辦時間:1903年
  • 辦學性質:公立高中
  • 校訓:勤儉為學 進取卓越 
  • 主要獎項:國家級綠色學校、河南省文明單位
    河南省示範性高中
  • 知名校友:錢國玉、王成喜
  • 所屬地區開封市尉氏縣
  • 類型:教育
  • 屬性:普通高中
  • 主要院系:洧川校區、南校區、北校區
  • 現任校長:李振華 
  • 現任黨委書記:王毓傑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辦學規模,新校區,硬體設施,辦學成果,學生成績,教師榮譽,學校榮譽,文化傳統,德育,勤工儉學,勞動教育,體育,教育貢獻,教育理念,地理位置,

辦學歷史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創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校址位於洧川鎮東街路南“洧陽書院”舊址。時名洧川高等學堂,相當於現在國中。
1916年學校更名為“洧川高等國小堂”,學制4年。
1919年學校更名為“洧川高等國小校”,學制2年。
1923年學校更名為“洧川縣立第一完全國小”。
1932年秋,學校恢復初級中學建制,改名“洧川縣立初級中學”。
1949年3月,洧川縣解放,洧川縣人民政府成立,在洧川中學舊址,創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型學校——洧川縣立初級中學。
1953年春,學校更名為洧川第一初級中學。
1954年秋,洧川縣併入長葛縣,學校更名為長葛縣第三初級中學。
1958年10月底,根據康生指示,學校改為三中人民公社。接著又與洧川人民公社合併,把全公社的中國小合併成洧川人民公社綜合學院。
1965年8月,長葛縣所屬的洧川、朱曲、大馬、崗李4個公社劃屬尉氏縣管轄。學校隨行政區劃改名為尉氏縣第三初級中學。
1969年暑期,學校下放到洧川公社管轄。學校更名為“洧川五七高中”。
1973年春,學校收歸尉氏縣文教局管轄,又改名尉氏縣第三中學。
1999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
2005年11月,尉氏三中和原尉氏一中、一中分校合併,組建成新的尉氏三中,原尉氏一中為尉氏三中南校區,原一中分校為尉氏三中北校區,原尉氏三中稱尉氏三中洧川校區。
2013年,縣教育局為了體現高中教育和國中教育的連續性,把第三初級中學確立為尉氏三中國中部,劃歸尉氏三中管理。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422畝,現有教職工1063人,在校學生21100人。
1978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學,198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首批辦好的省級重點中學。2003年10月成功舉辦了百年校慶活動,大大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
2005年11月在市縣領導的指導下,尉氏三中和原尉氏一中,一中分校合併,組建成新的尉氏三中,原尉氏一中為尉氏三中南校區,原一中分校為尉氏三中北校區,原尉氏三中稱尉氏三中洧川校區。
2005年12月,尉氏三中被河南省教育廳命名為“省級示範性高中”。從此尉氏三中洧川校區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
特別是現任三中洧川校區領導班子正率領全體教職工勵精圖治,上下同心,依靠師資隊伍、先進的教學設施、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準備努力鑄造尉氏三中新的百年輝煌,為新時期中原教育史書寫更為燦爛的新的篇章!

新校區

尉氏三中南、北校區遷建項目選址在尉氏主城區西北部,北臨北三環,南接緯八路、東鄰西環路、西連縱五路,規劃總占地約550畝,總投資約11億元。
尉氏三中南、北校區遷建項目主要建設教學組團、實驗組團、宿舍組團、食堂、禮堂、圖書館、行政樓、浴室、看台和大門等,總建築面積21.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21.15萬平方米、地下建築4500平方米。在進行主體建設的同時,配套建設4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含100米直跑道)2個、籃球場36座、排球場30座,道路、廣場及硬化11.9萬平方米,綠化12.8萬平方米。

硬體設施

尉氏縣第三中學擁有優美的教學、工作、生活環境和教學條件。教學樓、科技樓、辦公樓布局合理,設施齊全。每個教室配有大彩電,籌建了兩個微機室和兩個語音室,全新的理、化、生實驗室設備,能滿足高中所有實驗課的實驗,每個教研組都裝配有電腦,安裝了“一網通”雙向教學評估系統。
2002年又新建了高標準的餐廳禮堂、學生公寓樓、教工家屬樓,極大改善了教職工的生活條件。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在教學方面,嚴格遵照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畫試行草案》安排課程,實施教學活動。放手推行“以教學為中心”,提出了“遵循大綱、緊扣教材、狠抓雙基、培養能力”的教學指導思想,組織教師骨幹奔赴北京、天津、杭州、上海、山東榮城、湖北天門、福州等地學習教學經驗,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從1979年本校首屆有高中畢業生到1985年共畢業1317人,升入高等院校510人,升學率為38.7%。1981屆應屆高中畢業生宮結實,以全省外語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成為尉氏三中第一個升入北大的學生。
2003年學校成為教育部重點課題“誘思探究”教學理論實驗基地。在體育方面:學校成立體育衛生領導小組,校長親任組長。在抓好常規體育教學的同時,抓好師生體育健身和競賽體育活動,保證了“兩操、兩課、兩活動”的開展,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全校運動會、每年給學生檢查一次身體、每學期給學生測試一至兩次視力,記入學生的健康卡片。
從1980年開始按國家制定的體育鍛鍊標準,每年進行“達標”測驗。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學生體育達標率由1980年的38.8%上升到1984年的93%,名列全省第一。榮獲省體育達標一等獎。
1985年,開封市教委在本校舉行了市屬五縣一郊體育教學觀摩課。競技體育也連創佳績:在1980年省重點中學田徑運動會上獲男女隊總分第一名;1983年縣中學生籃球賽中獲男女冠軍;1984年開封市高中畢業生田徑運動會上獲5個單項第一名、14個縣單項第一名,占全縣的80%,18人進入前5名,占全縣的66%。

教師榮譽

10年來,教師在市以上學術會上交流或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獲獎10餘篇,有148位學生在全國、省、市學科競賽中獲獎,其中獲全國獎的11人。有1304名學生升入大專院校學習。

學校榮譽

學校曾獲得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國家級綠色學校、省級文明學校、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省“為人師表,育人楷模”先進單位、省體育衛生雙優單位等榮譽稱號。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尉氏三中)
尉氏縣第三中學
1979至1985年連續被評為地區、縣教育先進單位和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81年以來連年被評為縣文明單位、1984年被評為市文明單位,1981年以來,連年被評為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82年被評為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並赴京參加表彰會。
1981年被省政府確立為河南省首批 辦好的重點中學,1983年獲“兩部一委”執行“兩個暫行規定”的合格單位。

文化傳統

德育

以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和創文明單位、文明標兵為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加強管理為手段,制定了尊師公約、愛生公約、請假制度、寢室制度、集體辦公制度、三好學生條件、先進班集體條件、優秀幹部條件,模範團員條件、文明禮貌評比條件和文明教研組、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家庭、文明標兵標準,建立了以黨支部、團委會、工會、學生會、班主任、班委會為基本力量的思想工作隊伍,採用疏導、談心、嚴要求、樹榜樣、聯繫實際、 因人施教的方法,使教師和學生首先實現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把精力集中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來,統一到培育“四有”新人上來。
以黨的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為重點,以貫徹執行教育部頒發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基本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勞動教育。主要採取學習校史、繼承傳統;主題集會、理解校訓;升降國旗、熱愛祖國;學生值周、自我教育;文藝活動、陶冶情操;開展軍訓、增強紀律;觀看影片、寓教於樂;聯繫家庭、內外結合;組織參觀、熱愛社會;遊藝遊戲、潛移默化;評比三好、揚先促後等方式。從學生實際出發,把對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去。

勤工儉學

學校認真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結合當時黨在農村的經濟政策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完善和實施了一套使勤工儉學活動經常化的制度:一、勞動教育制度。把其列入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每周兩節勞動課,每屆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即為學校勤工儉學的光榮傳統教育。二、責任管理制度。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尉氏三中)
尉氏縣第三中學
學校的80畝農場、大田承包給工人,每班只在老師的指導下種生物教學實驗田,收入的40%歸班級所有。三、自我服務制度。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建校,二是師生間的自我服務,包括洗衣、綴扣、拆洗被褥、理髮等,使學生既養成勞動習慣、學習生活能力,又培養了艱苦奮鬥的作風。三是校辦工廠主要從事維修校舍、製作教具及師生生活設備等改善辦學條件的服務。四、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制度。特別是生物教學和作文教學,都儘量組織學生到現場授課。

勞動教育

學校把勞動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項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校辦工廠、農場承包給工人經營,共有15個項目,校園經濟產值32.5萬元,純收入11.1萬元,從業人員37人。其中安置教師家屬、子女18人。
10年來,學校連年獲得市、縣勤工儉學或校在智育方面:提出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材施教、改進教法,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制定了最佳化教學的56條原則,如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理論聯繫實際、直觀性、啟發性、鞏固性、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等,探索實驗了提問法、談話法,講、讀、練三結合等教學法和語文課六課型教學法、單元教學法和外語課的整體教學法,高中三年級的講練考評法。
並對教師備課、編寫教案、上課、輔導、批改作業等都作了具體要求。學校還針對老教師陸續退休,青年教師逐年增多的情況,採取了以師帶徒、聽課、達標進修、召開學生座談會、課堂教學評估、組織觀摩課、評選優質課、交流經驗等方法,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還倡導教師書寫教學論文進行交流,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科競賽,選拔優秀者參加市、省、全國組織的學科競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

體育

首先按照《體育教學大綱》上好體育課,其次按照《國家體育鍛鍊標準》組織師生的體育活動。堅持開展三操(早操、眼保健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尉氏三中)
尉氏縣第三中學
每年都舉辦眼保健操、廣播操、拔河、越野等民眾性比賽活動,學生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全校平均年達標率在95.6%。其三,抓競技體育。學校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球類和田徑。組織有男、女籃球隊、堅持業餘嚴格訓練。田徑項目有:男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男子3000米,女子5000米及400米、800米、1600米接力,男女鉛球、鐵餅、手榴彈、標槍、跳高、跳遠、男子三級跳和男女110米低欄等20多個。
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運動會,學生參賽率80%左右。在參加各級比賽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曾獲開封市教育局課間操比賽先進獎、市教委、體委體育達標先進單位、省教委、體委體育器材完備優秀獎、省教委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1988年,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計委、勞動部授予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稱號。

教育貢獻

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首先是升入高等學校的學生具有刻苦學習的作風。如對1981——1983年升入鄭州大學的19名學生調查,9名擔任班委以上的幹部,60%被評為三好學生。
尉氏縣第三高級中學(尉氏三中)
尉氏縣第三中學
其次是就業的學生成為農業戰線的骨幹力量,據對洧川、朱曲兩鄉1979——1983年回鄉的434名畢業生調查,升學的103人占24%,參加工作的35人、當民師的10人、參軍的6人、自謀職業的9人。當農民的262人中:有4人成為幹部、5人成為重點戶、專業戶、5人成為技術工人。
洧川鄉的503名基層幹部中,三中畢業的195人、占38.3%,其三、科學實驗獲得成功。為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通過對69個國內外小麥品種的實驗,在當地推廣了8種適合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還用墨西哥大穗分別同可可瑞特和義大利3號雜交,培育出“三中一號”、“三中二號”小麥優良品種,在當地普及。
還進行了玉米引種實驗在當地推廣,成為當地的當家農作物,還獲得了小麥、油菜的輻射育種和小麥不育系轉種實驗的成功。其四,增加了學校收入,勞動建校節約資金2萬多元,農作物收入每年27萬斤糧食、35萬斤蔬菜補助於師生生活,校辦工廠製作體育器材50多種、教學、生活設備1946件、教具124件,節約資金12萬元,為民眾義務修理電影機、電視機及家用電器1萬餘部、縫紉機500餘部、手錶300餘塊、還為農村義務培訓了100多名無線電技術人員。

教育理念

1986至1995年,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結合國家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黨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確立,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不但是勞動者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勞動教育不能只局限於在農場種地,學校培養的勞動者也不只是種地的農民和做工的工人,應該是更多更優的科技工作者。基於這種認識,學校及時調整了辦學指導思想,提出了“勤奮、務實、團結、進取”的校訓。在抓好德育、體育的同時,更加重視教學工作及教學中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並開始了對特長生的培養。
這十年間,針對生源增強、校舍不足且年久待修的狀況。首先集中財力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建男女生寢樓(兩座93間計2461平方米)、三室一廳的教師住房56套、辦公樓(含圖書樓)1515平方米、綠化美化了校園,硬化了校內道路、籃球場,改善了辦學條件。

地理位置

河南尉氏三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