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歷史背景,建設歷程,
概況
將軍渠,又名漳南大渠,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將軍嶺,將漳河水引到赤岸村、下溫等10餘個村莊。將軍渠開鑿山洞4個,劈石崖8處,建渡槽14座,打石洞七個,全長30華里。工程總共用工12萬多,投資166萬元冀鈔,用以工代賑的方法修渠既給人民建了渠。漳南大渠被人民親切的稱為將軍渠。
歷史背景
隨後,鄧小平親自協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持召開多次會議,研究如何施工建設。經與會人員積極提議,踴躍獻策,最終確定:在資金上,除涉縣政府,下屬區、村籌集一部分外,邊區政府幫助貸款60萬冀鈔;在組織施工上,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開山修渠,即民眾出一個工給3斤小米。“此舉既保證工程建設能順利完成,也可緩解災荒時期民眾口糧缺乏的困難。”
建設歷程
為解決工程技術難題,鄧小平專門派人請來30多個石匠幫助鑿洞,並派人到敵占區想辦法買來一台水利測量儀器,調兩名政治部的同志到工地一線協助勘測。鄧小平還動員太行軍區、一二九師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黨政軍首腦機關工作人員,全力支持漳南渠工程建設,紛紛組織人員輪流出工,戰鬥在施工前線。
不僅如此,鄧小平和劉伯承還多次來到工地上,與民工們一道抬石頭、壘石堰,與施工人員一起商議解決修渠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李書味還講述了一件鄧小平帶病參加勞動的感人事跡:“有一次,天空飄著小雨,鄧小平得了感冒,可他心裡掛念著工程進度,便又來到工地上。當得知鄧小平是帶病前來修渠時,民工們被深深感動了,大家圍上去你一言我一語,勸說鄧小平快回司令部休息。”後來,有人據此編了一首順口溜:“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發愁,沒有鄧政委,這水怎能流?”這首順口溜一直在漳南大渠沿線各村流傳著。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會戰,到1944年6月底,漳南大渠工程總體告捷。”李書味興奮地介紹道。記者得知,全渠首起下溫村,經王堡、赤岸、會裡、沿頭、河南店、南莊,尾至莊上村,全長27華里,總用工12萬個,耗糧19萬餘斤,花費資金166萬元,共開鑿石洞4個,鑽挖土洞7個,建石橋兩座,建木橋14座,使沿渠8個村的3500多畝旱地變成了水澆良田,受益民眾達1000多戶。按當時畝產合算,年增產糧食達70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