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寨墓群(將軍冢(北寨漢墓的俗稱))

北寨墓群(北寨漢墓的俗稱)

將軍冢(北寨漢墓的俗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寨漢墓也作北寨漢代古畫像石墓,俗稱“將軍冢”。位於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界湖鎮北寨村,該墓為東漢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漢畫像石墓。

北寨漢墓發掘與1954年春,由華東文物管理委員會沂南縣人民政府的共同發掘,該墓墓體由磚頭築成,墓室分為前、中、後三室及側室,布置均衡,總面積為88.2平方米,共用磚頭280塊,體積為326.34立方米。墓門、室壁、、礎、斗拱、門額,枋子都雕有畫像,共42塊,73幅,畫像總面積442平方米,刻有朝儀宴飲舞樂狩獵戰爭等畫像,北寨漢墓畫像代表了漢代繪畫雕刻藝術的較高水平,對於研究當時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1977年北寨漢墓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位,並被製成模型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多幅畫像被中學歷史課本採用作教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寨漢墓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
  • 俗稱:將軍冢
  • 地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墓主介紹,分類,石像,地圖信息,

歷史記載

該墓約營造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墓南北長8.7米,東西寬7.55米。分前、中、後三個主室,均在一中軸線上;東西兩面各有側室,東三室、西三室,共八室。墓由280塊石材砌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2幅,總面積442.27平方米。畫像內容有攻戰、祭祀、出行、宴享、樂舞百戰、歷史故事、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等,內容廣泛。畫面刻工精麗、線條纖勁流暢,是兩漢雕刻繪畫藝術中的珍品。從中可以考證東漢末年的社會經濟狀況、階級矛盾、典章制度、風俗人情、建築發展、繪畫風格、宗教哲學思想等。
北寨漢墓畫像石在中國考古領域內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許多插圖均來自於此。沂南縣在墓址修建了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已正式對遊人開放。 在北寨漢墓的基礎上修建了北寨漢墓博物館。北寨漢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沂南縣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距京滬高速沂南縣出口23公里,距臨沂市57公里。屬全國重點文化遺產。該館1994年由沂南縣人民政府籌資建設,1996年4月正式對社會開放。

墓主介紹

《山東漢畫像石精粹·沂南卷》載:“墓分前室、中室、後室和側室,總面積88.2平方米。共用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容積為326.34立方米。”該墓坐北朝南,全部用預製石材築成,建築考究,氣勢雄偉,是漢代畫像石墓的代表。其畫像線條簡練流暢,構圖疏密合理,雕刻細膩精美。畫像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從社會生活、生產,到鬼神崇拜,故事皆有形象而生動的刻畫,是漢代社會的一幅縮影。此墓一經發掘,便轟動了學術界。有關畫像並登上了歷史教科書,其墓室畫像內容,作為理論和社會學的嶄新成果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40多年來,它在歷史、考古等方面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關於北寨墓的建造年代,《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簡介》:“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因歷史上多次被盜,墓主何人已很難考證。墓的建造時間,大致為東漢末,公元193年以前”。
然而,此墓建造年代為東漢末之說,僅從“雕刻技法以鏟地凸面線刻為主,配合浮雕、高浮雕和陰線刻,無疑屬東漢晚期的雕刻技法”。這一單線即認定為東漢晚期墓葬,顯然過於簡單,認同也過於武斷。
根據《後漢書》以及《資治通鑑》等書記載,考證沂南北寨畫像石墓為東漢初期建武三年與建武六年光武帝劉秀所封的陽都侯和不其侯伏湛之墓,建墓時間當在建武三年與建武十三年之間,伏湛是被光武帝唯一一位受到兩次封侯的人物。因為在這短短的三五年間,他經歷了由大司徒遭貶徙遷封國的一段歷史,而後又在封國逗留了整整十年時間,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事件上,完全有精力和能力在琅琊國來建造這種適用美觀的精美墓室。
據《中國宰相全傳》漢之卷東漢陳述:伏湛(?一37年)字惠公,琅琊東武人,其父伏理屬當世名儒,以詩授漢成帝,作高密太傅。伏湛性情孝友,年少開始傳授父業,教授幾百人。西漢成帝時,任博士弟子,更始年(24年)擔任平原太守。當時倉卒起兵,天下驚擾,而伏湛獨自妄然,教授不止,對妻子說:“夫一谷不登,國君徹膳,今民皆飢,奈何獨飽?”於是共食糠糲,把自己的奉祿賑濟給鄉里,來客有百餘家。
25年,劉秀即位,建立東漢,他知道伏湛是名儒舊臣,想讓他擔任內職,征拜尚書,讓他典定舊制。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光武帝根據伏湛的才能任命為宰相,拜為司直,行大司徒事。皇帝每次出征,總是留他鎮守,總攝群司。
建武三年(27)伏湛代替鄧禹擔任大司徒,光武帝準備親自征討,伏湛上疏言明皇上親征的利弊得失。劉秀看完奏摺,不再親征。徐異卿等一萬多人占據富平,連攻不下,只說:“願降司徒伏公”皇帝知道青、徐等地都相信伏湛,派他到平原,徐異卿等人即日歸降,護送伏湛至洛陽。
伏湛在理政中,以禮樂作為首要的條件。冬天,劉秀征討張步,留伏湛居守。當時蒸祭高廟;而河南尹、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伏湛
沒有舉奏,當場免職。
建武六年(30)伏湛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戶,他回到封國。後來,南陽太守杜詩上疏舉薦伏湛說“原大司徒陽都侯伏湛,自行束修,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儀表。前在河內朝歌及居平原,吏人畏愛,則而家之。遭時反覆;不離兵凶,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陛下除知其能,顯以宰相之重,眾賢百姓,仰望德義。微過斥退,久不復用,有識所惜,儒士痛心,臣竊傷之。湛容貌堂堂,國之光暉;智略謀慮,朝之淵藪。髫發厲志,白首不衰。實足以先後五室,名足以光示遠人”。
建武十三年(37)夏;皇帝詔命尚書擇拜吏日,伏湛沒來得及到任,因聚會中暑,病逝。賜秘器,皇帝親自吊祠,派使者送喪。
伏湛病死在上任途中,正迎合了沂南漢畫像石北寨漢墓中無墓門的這一天然巧合,試想,墓室為何無紀年又為何無墓誌,顯而易見,由於事情發生突然變故,墓主不幸客死途中所致。由此也不排除這是伏湛衣冠冢的可能性。至於在今城陽伏湛遭貶後的不其之城建有墓地之說,只有《城子村志》記載,村後墨水河南岸1964年前曾有6—10m的“伏湛墓”,因無發掘,不足為憑。
再從繪畫與雕刻的藝術角度來看,西漢以來,裝飾性的壁畫非常流行,宮殿邸舍到處都有壁畫,宮殿壁畫題材,大抵如《魯靈光殿賦》所說,“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以這類人物鬼神入畫,其目的在於“惡以誡世,善以示後。”東漢畫工種類更多,鄧後詔令中,曾提到畫工三十九種。
漢代墳墓壁畫,保存到現在的為數不少,其中以平陸、望都、遼陽等處的東漢彩色壁畫,藝術價值較高。這些壁畫的線條剛勁有力,
色彩濃濃有度;畫面的立體感很強。壁畫內容多為人物與馬、飲宴祭祀等。東漢時期,官僚地主常用石材修建墳墓或祠堂,在石材畫像上
施以陰線和陰線雕刻。
但是,這些高超的漢代雕刻技法並沒有明確的年代界定,因此對於該墓主人屬東漢晚期的考證也有失準線。伏湛不但是位高權重的文官還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從《資治通鑑》卷四十一(漢紀三十三)記載:三月,以司直伏湛為大司徒。率耿龕、蓋迂擊青犢於軹西,大破降之。
由此可見,北寨漢墓的畫像石刻中的朝儀、宴飲、舞樂、狩獵、戰爭等畫像,有人提出可能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畫面,並有同胡人作戰的經歷這一點,自然就不奇怪了。
另外,還有周圍特別是磚石結構的二號墓,其布局規模也可作為輔助考證資料,伏湛生有二子,伏隆,伏翕,尤其是伏隆,據《漢書》
記載:時張步兄弟各擁強兵,據有齊地,拜隆為太中大夫,持節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國。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殺帝盜位。宗
室興兵,除亂誅莽,故骨下推立聖公,以主宗廟。而任用賊臣,殺戮賢良,三王作亂,盜賊從橫,忤逆天心,卒為赤眉所害。皇天佑漢,聖哲應期,陛下神武奮發,以少制觥。故尋、邑以百萬之軍,潰散於昆陽,王郎以全趙之師,土崩於邯鄲,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鐵脛、五校莫不摧破。梁王劉永,幸以宗室屬籍,爵為侯王,不知厭足,自求禍棄,遂封爵牧守,造為詐逆。今虎牙大將軍屯營十萬,已拔睢陽,劉永奔進,家已族矣。此諸君所聞也。不先自圖,所悔何及?”青、徐盜得此惶怖,獲索賊右師郎等六校實時皆降。張步遣使隨隆,詣闕上書,獻鰒魚。其冬,拜隆光祿大夫,復使於步,並與新除青州牧守及都尉俱東,詔隆輒拜令長以下。隆招懷綏緝,我來降附。帝嘉其功,比之酈生.即拜步為東萊太守,而劉永亦復遣使立步為齊王。步貪受王爵,豫未決。隆曉譬曰:“高祖與天下約,非劉氏不王,今可得為十萬戶侯耳。”步欲留隆與共守二州,隆不聽,求得反命,步遂執隆布受永封。隆遣閒使上書曰:“臣隆奉使無狀,受執凶逆,雖在困口,授命不顧。又吏人知步反畔,心不附之,願以時進兵,無以臣隆為念。臣隆得生到闕廷,受誅有司,此其大願;若令沒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長累陛下。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無極。”帝得隆奏,召父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謂有蘇武之節。恨不且許而遽求還也!”其後步遂殺之,時人莫不憐哀焉。
通過上述文字記載可以看出,伏隆被張步殺後,也可能葬於此,由此可以推斷,北寨漢墓群極有可能屬伏家墓地,這一點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從廣義上講,當時(即東漢)的琅琊北至青州南到徐州,西到兗州東至膠州,四州之內統稱琅琊,通過徐異卿等人“願降司徒伏公”這一點上看,伏湛父子在琅琊享有盛名,特別是在青州、徐州這一帶很得民眾擁戴,據此,可以說建武三年,因河南尹、司隸校尉於廟中爭論,他沒舉奏,當時被免後,徙封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戶,遣就國。但有二點值得考慮:一是在此之前,他就被封為陽都侯,二是徙移到了不其城,這個“徙”字足以說明,他是被迫無奈的情況下才回到不其城的,而在建武三年到建武十三年的這十年中,他“公廉愛下,好惡分明,累世儒學,互持名信,經明行修,通達國政,尤宜近待,納言左右”縱觀墓室之規模,身居宰相之位的伏湛以最初被封為陽都侯必按制就封地,倍他“在朝數載”,歸於封地陽都,雖死於上任途中,且他又在封地倍受民眾之擁載,因此說此墓主為伏湛(一號墓)無疑,至於是不是他的衣冠冢這已經不重要了。
據該墓發掘報告得知,當時墓內多次被盜,但怎么盜,也不會將墓門盜走,棺槨盡無,可推斷實屬當時之景狀所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伏湛次子伏翕繼承侯爵,依次為伏光、伏晨、伏無忌、伏質、伏完、伏典襲爵,共8代。建安十九年(214)十一月丁卯,曹操命尚令華欲帶兵入洛陽皇宮,抄弒皇后伏壽(伏完之女)及其二兒,又殺伏氏家族百餘口,不其侯國廢。從伏湛去世到不其侯國廢除,其間經過了近200年的歷史發展,伏氏家族早已遍及各地,以至於後來被人們稱道的伏氏雕刻巨匠得以傳世。至宋代時,在雕塑藝術領域久負盛名,並有四川大足宋代石刻多處像龕上都鐫有雕工的名字,諸如伏元俊、子伏世能、伏之信、伏小三、伏小八等,並在雕塑作品中刻上自己的頭銜,可見他們是以雕刻世家的身份在官方和手工業機構中任職,上述種種,足以讓人聯想起北寨漢墓室中的雕刻與畫像技藝,這其中是不是屬於世襲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前後有沒有關聯,伏氏後人由仕途步於藝壇,其中源淵能否從伏氏家譜等血脈中理出頭緒,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
“考古資料加文獻論證沂南北寨畫像石墓墓主是科學有據的。”至於有人考證是諸葛亮之父諸葛圭和獻帝所封的陽都侯劉邈之墓,證據不足。一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曾經任泰山郡郡丞,但很早就死於黃巾起義的戰亂中”,且周圍其他墓室更無關聯;二是劉邈之兄長容在興平二年(195年)去世,就其兄弟相繼離世的時間;對應畫像石雕刻技法分析,如果說臨沂的白莊墓墓主是琅琊王容的話,就其規模和雕刻畫像之精巧之比較,弟不能蓋其兄,且劉邈無建樹,因此說,墓主是諸葛圭或劉邈之說,過於牽強附會,實無證據。

分類

北寨漢墓博物館是在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所有建築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均屬東漢時期的建築。主要向人們展示漢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優秀歷史文化。館內設有一號墓保護房、二號墓保護房、畫像石拓片陳列室、畫像石廊、接待室等。大門前有大型停車場。
北寨墓群一號墓系大型畫像石墓。此墓墓室結構複雜、嚴謹,由前、中、後三個主室和四個耳室及一個東後側室組成,占地面積88.2平方米,用280塊預製石材築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平方米。畫像石主要內容有:攻占圖、祭祀圖、雛形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等。畫像雕刻細膩,技法多樣,氣魄雄渾,是漢畫像石藝術發展興盛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該畫像石墓也是漢代民間匠師創作的集建築、繪畫、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傑出作品。
二號墓系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此墓位於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墓葬布局於一號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主室及東三側室、西側室組成。出土文物87件,其中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傭彌足珍貴,系國家一級文物。

石像

北寨墓群畫像石墓畫像之豐富完美、雕刻之精細、技法之技巧,足以代表當時繪畫和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成為中國漢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現已發現、保存較為完美的,為中外學者高度關注的一座漢畫像石墓。該墓作為一詞條,已收入《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同時,有多幅畫像被《中國歷史》教科書收錄,《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中國建築史》等也曾分門別類地作過介紹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界湖街道汶河橋沂南漢墓博物館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