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跑馬將軍

將樂跑馬將軍

將樂跑馬將軍,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跑馬將軍俗稱“跑馬菩薩”,是一種祭祀活動,也是一項民間體育活動,主要是為了祭祀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愛國將領張巡,盛行於將樂縣古鏞鎮玉華苦竹村。每年廟會,村民祈求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萬事如意,同時迎接新年的到來。

2007年4月,將樂跑馬將軍入選三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將樂跑馬將軍
  • 批准時間:2007年4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將樂縣古鏞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將樂跑馬將軍是祭祀唐朝愛國將領張巡的古俗,俗稱祭“跑馬菩薩”,源於唐末宋初(約960年),由南遷漢人從河南帶入將樂,盛行於古鏞鎮玉華苦竹村。
舉行跑馬將軍這項民俗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祭祀唐朝愛國將領張巡。張巡是“安史之亂”時期的英雄,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出生於河南南陽鄧州,進士出身。安史之亂時,張巡誓死守衛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他雖為文官,但精通兵法,屢次擊敗叛軍,但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於睢陽。張巡殉國時,身首支離,芮城、鄧州和睢陽三地皆招魂而葬。據說他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張巡就義後,其殉國事跡很快沿大運河、長江、淮河一帶傳開,豫皖江浙各地紛紛為之建廟立祠。其後,道教又把張巡當作收災降福,懲惡揚善,統領神兵的大神,尊張巡為“保儀大夫”(或保儀尊王)。隨著客家人的南遷,祭祀張巡的習俗也傳入將樂。

民俗內容

將樂跑馬將軍祭祀活動於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由主祭人員事先備好馬匹,鳴炮焚香,從祭壇請下張巡將軍木雕像,換上戰袍,外穿戴盔甲,背上插數面令旗,穿戴完畢扶上馬背,祭祀隊伍才可出發。隊伍由彩旗隊引道,依次是檀香爐、寶劍、跑馬將軍和護衛隊、祈禱隊、鑼鼓隊等,最後面跟隨著一支人數眾多的信徒隊伍。
跑馬將軍沿村巡遊,沿途人家都要頂禮膜拜。從村頭到村尾,游畢百餘戶人家,便進入“跑馬”程式。跑馬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和模式,先由村中6名青壯年組成跑馬隊,3左3右,分工明確,其中2人牽馬頭、2人護衛張巡像、2人持馬鞭,進入臨戰狀態。隨即,村中執事點燃三連銃,持鞭人猛抽一鞭,馬須應聲朝前飛奔,連跑15至20圈後,隊伍再按照原定秩序,護送張巡像回上坊廟安放在祭壇上,祭祀結束後,村人飲酒互賀新春。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跑馬將軍是古老祭祀活動的遺存,它為中原文化的南遷提供了有力佐證,為研究中原文化傳播、變遷及其影響提供了歷史依據。
將樂苦竹村的跑馬祭祀與台灣嘉義市雙忠廟舉辦的張巡、許遠兩大將軍的祭典活動同源,對於增強海峽兩岸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認同感,增進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傳承狀況
舊時,將樂縣城每年都舉行一次張真君廟會(“跑馬將軍”廟會)。現代,在將樂只有古鏞鎮玉華苦竹村還保留著跑馬將軍這一古老而又獨特的祭祀習俗。
保護措施
將樂縣發展規劃和措施:1、在將樂民間文化園內設定跑馬將軍展區。2、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對祭祀內容進行整理加工,提煉健康有益成分,對跑馬部分進行編排,進入旅遊區進行展演。3、健全一年一度祭祀展演活動,把玉華苦竹村建成民俗文化活動品牌村。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8年,將樂縣古鏞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跑馬將軍廟會之鄉”。
社會活動
2018年3月2日,將樂縣古鏞鎮玉華苦竹村舉辦一年一度的“跑馬將軍”廟會。
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將樂縣古鏞鎮玉華村舉辦一年一度的“跑馬將軍”廟會。
欄目攝製
2012年7月23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華人世界”欄目“客家足跡行”攝製組一行結束了在將樂縣的拍攝行程。六天的拍攝期間,攝製組對將樂縣跑馬將軍習俗等具有鮮明客家文化特徵的項目開展了採訪,拍攝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