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電超新星遺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內容簡介
中文譯名 | 射電超新星遺蹟 |
英文原名/注釋 | radio SUPERNOVA remnant |
“射電超新星遺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中文譯名 | 射電超新星遺蹟 |
英文原名/注釋 | radio SUPERNOVA remnant |
遺蹟的分布和銀河系星族 I恆星的分布類似。這使許多研究者認為﹐超新星爆發前的星體多數是屬於星族I的恆星。迄今研究得最詳細的超新星遺蹟是蟹狀星雲。遺蹟的觀測 距離地球約1萬光年、延展直徑約180光年的一個弱射電超新星遺蹟最近被...
“射電超新星遺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內容簡介 “射電超新星遺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超新星遺蹟及射電星系中的隨機粒子加速》是范忠輝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粒子加速過程幾乎與所有的高能天體物理現象有關,它是我們理解宇宙中非熱輻射和粒子來源的關鍵。雖然隨機加速理論在太陽...
《脈衝星和超新星遺蹟的研究》是吳鑫基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基本信息 項目摘要 在脈衝星輻射理論模型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特別是關於逆康普頓理論模型系列文章已陸續在國際重要刊物發表,標誌著我們要建立一個在...
對木星大氣中氨和其他分子的射電譜線的觀測和研究,則為行星大氣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銀河系的射電 集中於銀道面附近,包括普遍輻射和迭加在其上的分立源(非熱的超新星遺蹟和電離氫區的熱輻射源)輻射。星際物質的譜線...
宇宙射電可分為銀河系射電和河外射電兩部分。銀河系射電包括銀河系中性氫區(HⅠ區)的射電、銀河系電離氫區(HⅡ區)的射電(見電離氫區和中性氫區)、星際非熱射電、超新星遺蹟射電、射電星的射電、星際分子射電等。河外射...
宇宙射電可分為銀河系射電和河外射電兩部分。銀河系射電包括銀河系中性氫區(HⅠ區)的射電、銀河系電離氫區(HⅡ區)的射電(見電離氫區和中性氫區)、星際非熱射電、超新星遺蹟射電、射電星的射電、星際分子射電等。概述 ...
《以伽瑪暴和超新星遺蹟為探針對激波物理的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黎卓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各種高能天體中普遍存在著激波加速過程產生高能粒子乃至非熱輻射,但激波加速原理還不清楚。本項目把觀測實驗與理論緊密結合,...
該站是我國早期射電天文的主要觀測基地,在該站建成的,由28面直徑為9米的拋物面天線組成的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陣列,曾經為米波巡天、射電變源、超新星遺蹟等方面的研究做出過巨大貢獻。歷史沿革 1966年10月8日,中科院批覆密雲射電...
銀河射電支 銀河射電背景輻射偏離銀道面的若干支叉,被認為是太陽附近的老超新星遺蹟。中文名稱:銀河射電支;英文名稱:Galacticradiospur;
正常星系的射電輻射是熱輻射和非熱輻射兩種成分的混合。熱輻射主要是恆星形成區(如旋臂上)的熱軔致輻射,在厘米和分米波段的頻譜為平譜Iν~ν−0.1。非熱輻射是相對論電子在磁場中運動(如超新星遺蹟)產生的同步輻射,頻譜為...
上面提到的俄亥俄射電源總表就是最好的一個。此外﹐還編有以某種特殊類型源匯集的表﹐如超新星遺蹟﹑射電星﹑脈衝星﹑電離氫區的源表等。參考書目 J. D. Kraus﹐ Vistas in Astronomy﹐Vol.20﹐pp.445~474﹐Pergamon Press﹐...
▪ 弱氦星 ▪ 三合星 ▪ 射電臂 ▪ 射電變源 ▪ 射電脈衝星 ▪ 射電新星 ▪ 射電星 ▪ 射電源 ▪ 射電展源 ▪ 射電緻密源 ▪ 實心超新星遺蹟 ▪ 食變星 ▪ 食雙星 ▪ 示臂天體 ▪ 示距...
根據對年輕恆星和超新星遺蹟在銀河系中分布的芯咯o發現它們與CO﹑H分子的分布十分相似﹐都是在距銀心4~8千秒差距範圍內出現。這說明CO與恆星的形成和演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對一些河外星系的CO譜線觀測表明,河外星系具有類似銀河系的...
仙后座A(Cassiopeia A)是銀河系內中已知的最年輕的超新星遺蹟,也是天空中除太陽外最強的射電源。別名 Cas A 直徑 12.5英里(約合20公里) 赤經 23時23分24秒 赤緯 +58°48′54″ 天體名稱 仙后座A 拉丁學名 Cassiopeia ...
後經證認,它是一個X射線源A1909+04的光學對應體,並和一個緻密射電源相對應,而且與超新星遺蹟W 50在天球上的位置相合。1977年發現它的射電輻射流量密度有很大的變化。特異之處 SS 433最奇異之處,是它的發射譜線具有大紅移和...
在γ射線源的證認方面,還作了大量的嘗試,尋找和它們對應的X射線源、射電源、光學源、 超新星遺蹟、電離氫區和暗星雲等,但大多由於γ射線觀測有大的位置誤差而未能確定。除上述分立源外,還觀測到宇宙γ射線背景輻射。關於這個背景...
1054年7月4日中國天文學家第一次記錄下了蟹狀星雲超新星,他們稱之為“客星”。今天,蟹狀星雲脈衝星巨大的能量輸出點亮了整個膨脹中的超新星遺蹟。1968年綠堤射電望遠鏡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現了蟹狀星雲脈衝星。天文學家為它的...
40年代末射電天文學興起後,閔可夫斯基主要從事射電源新星和超新星的觀測研究。他認證出強射電源仙后座A是超新星遺蹟,天鵝座A是遙遠的特殊超巨型橢圓星系,半人馬座A是近距的特殊橢圓星系,從而表明它們是能量主要集中在無線電波段的射電...
超新星遺蹟的距離知道得比較清楚﹐所以這類源的光度能較好地確定下來﹐估計在 10~10爾格/秒的範圍內﹔比起典型的銀河X射線源的1037~10爾格/秒要小。其能譜一般較軟。超新星遺蹟在可見光﹑射電和 X射線波段多半都有可觀的輻射和...
▪ 弱氦星 ▪ 三合星 ▪ 射電臂 ▪ 射電變源 ▪ 射電脈衝星 ▪ 射電新星 ▪ 射電星 ▪ 射電源 ▪ 射電展源 ▪ 射電緻密源 ▪ 實心超新星遺蹟 ▪ 食變星 ▪ 食雙星 ▪ 示臂天體 ▪ 示距...
射電天文學興起以後,三十年間編制了為數眾多的射電源表,其中包括超新星遺蹟、星際分子、射電星系、類星射電源等不同類型的輻射源星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根據高空觀測和空間探測取得的資料,編制了紅外、紫外、遠紫外、X射線和...
2000年以後的主要成果是:運用高維小波變換理論,通過三元張量積分多分辨分析方法,嚴格推導出了三維分離小波功率譜的計算公式,並找到了它與傳統的傅立葉功率譜之間的聯繫;用D4小波分析檢測了超新星遺蹟的射電圖象,得到了高清晰度的...
這些觀測均已指導學生完成論文在A&A上發表(見附錄4:國際刊物論文列表超新星遺蹟部分)。該6厘米系統的建立使得大量的射電變源(IDV)的觀測、射電射電複合線H110a和H2CO譜線的觀測、EVN網的6厘米最長基線的偏振觀測等成為可能。不...
儘管在三角座大星系中還沒有發現超新星,但一些超新星遺蹟已被發現,並且已被射電天文學家高精度定位。在M33中至少發現了112顆變星,包括4顆新星和大約25顆造父變星。還在這個星系中發現了有一個強X射線源。通過中型天文望遠鏡,我們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