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湖鄉村文化街坐落於射陽湖畔,位於寶應縣射陽湖故城,保護區面積12萬平方米,有四縱四橫古街巷。射陽湖鄉村文化街歷史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射陽故城遺址、古邗溝大碼頭、駐馬街、臧陳舊址、龍竿寺、清代民居、陳琳古宅遺址、觀湖台,此外,還有鄉村民族文化館,農家樂、漁家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射陽湖鄉村文化街
- 地址:寶應縣射陽湖故城
- 著名古蹟:射陽故城遺址、古邗溝大碼頭
- 保護區面積:12萬平方米
其他,新聞動態,名詞解釋,
其他
地址:江蘇省寶應縣射陽湖鎮
江蘇省寶應縣射陽湖鎮
自駕線路:1.京滬高速寶應道口下,轉鹽金公路向東約30km;2.淮江公路進入寶應轉鹽
金公路向東約32km。
新聞動態
里下河湖盪 按下“修復鍵”
在蘆盪里摸魚捉蟹,鳧水戲鳥。這是揚泰兩地里下河畔長大的孩子都有的快樂。
這份快樂,現在,已漸成追憶:根據省水利廳的調查,因為多年開發,里下河湖盪面積銳減,水系通道不暢,生態環境開始退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
鑒於此,省水利廳上周牽頭,泰州、揚州、 鹽城、淮安四市建立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聯手保護里下河腹部地區湖泊湖盪,修復里下河生態,並制定了具體的整治工程。
本報記者兵分三路,深入揚泰里下河腹地,尋找湖盪邊的“雲水謠”,為這條哺育眾多兒女的“母親河”送上祝福。
里下河“雲水謠”·寶應篇
地點:射陽湖邊
時間:9月3日
腳一踩就是蟹,手一伸就是魚蝦
射陽湖:蘆盪樂事
表態:難度再大也要保護整治
3日,寶應下了一天的大雨。早晨6時多出發,輾轉乘車5個多小時,趕至射陽湖鎮。
出發前,查詢資料得知,射陽湖上的千里蘆盪,是里下河風光中的一絕。穿梭至鄉間的路上,也確能發現幾簇蘆葦。
在53歲的老鎮人吳樹華的帶領下,穿過昔日項羽駐兵的駐馬街,趕至射陽湖畔,卻不見傳說中的蘆盪風光。
尋不到蘆葦,吳樹華有些尷尬。
追憶
30年前還靠湖生活,
吳樹華現年儘管只有53歲,可卻與射陽湖相伴了50多年。
他沒怎么出過鎮,以往就喜歡到湖邊溜達。按他的話說,射陽湖鎮是寶地,2000多年了,歷史遺蹟眾多。這個寶應、鹽城、泰州交匯的地方,擺個渡,就到了建湖,再擺擺就到了鹽城……
吳樹華回憶,原先的鎮其實是一條街,也就是據傳是項羽駐過兵的街,名叫駐馬街。鎮上的人,全靠著射陽湖生活。每天清晨,清脆的賣水聲,是不可或缺的吆喝。
專門賣水的小販,挑著兩隻木桶,從射陽湖中灌滿後,一家家地送水。射陽湖的水,就成了鎮上居民洗衣做飯的生活用水。到了下午,一眼望不到邊的蘆盪邊,時常能見到鎮上的孩子水中嬉戲,憋上一口氣,一個猛子能扎出好遠。
而望不到邊的蘆盪,到了枯萎的季節,也成了鎮上的寶貝,捆成扎鋪房頂,碎了的當柴火,夕陽西下,蘆葦燒出裊裊炊煙,喚著湖上打魚的漁民,返家吃飯。
吳樹華最難忘的,是撿起一塊石頭,用力地扔向望不到邊的蘆盪中,一聲水響,成百上千隻鳥兒,從蘆盪中沖向雲霄……回想起兒時的生活,吳樹華嘴角抿著笑意。
現狀介紹
湖面圩子越來越大
在射陽湖邊,吳樹華冒著大雨,手指著長著一排排楊樹的一些圩說:“這些都是20多年內整出來的。”
改革開放了,鎮上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靠湖吃湖又有了新的招法——圈湖養殖。吳樹華說,圩子也就是從那時逐漸增多的。現在四處的圩子,已然讓湖面縮小了近一半。
漁民老陳,開著漁船整天在湖內轉悠,談及現今的養殖,他頗有些無奈:先是養殖戶方便看魚,起上圩子蓋個小屋;後來,在圩子上種上了樹、養起了雞、種起了菜……湖上,零星人家的“村莊”就多了起來,再也難容蘆葦瘋長;“村”多了圩子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長……湖就這么被“分割”了。
“當年,腳一踩就是蟹,手一伸就是魚蝦……”老陳說,圩子多了,水系不怎么流通了,魚就少了。
“百斤、十斤、幾斤……”
老陳向記者列舉了一組數字,他解釋,幾十年前,一網下去拖上一圈百斤魚不成問題,十幾年前,弄個幾十斤魚,要幾網;現在,偶爾出趟船,弄上幾尾魚,熬了就酒嘗嘗鮮。
表態
保護已在進行中
魚少了、圩多了……不過,令射陽湖鎮人欣慰的是,湖景仍還秀麗,民風依然淳樸。“這就是湖的特色,在其他地方你哪能見到這樣的美景。”順著吳樹華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艘拖藕的貨船,在大雨傾盆中穿梭在湖面上,圩上的樹下,掩映著磚瓦小屋……身臨湖邊,如入畫中。
老街古屋牆上新寫的標語:“保護藍天碧水,造福子孫後代。”鎮上不少居民說,政府動真格的了,創生態城了,自然不會讓射陽湖再小下去……
正如新標語寫的那樣,當地政府已開始重視射陽湖的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呦,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當年,《柳堡的故事》紅遍大江南北。現今,寶應將20萬畝湖泊打造成濕地公園,寶應正潤生態園、白鹿島生態旅遊區等一個個鄉村旅遊景點已享譽省內外……
養殖發展影響水質等問題,也已引起寶應縣農林局的重視。“保護整治的工作已經開始。”該局潘主任說,對養殖結構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他們也正在探索和推廣中,不管怎么說,保護將是必然的,也在進行中。
里下河“雲水謠”·高郵篇
地點:高郵湖邊
時間:9月3日
張開的網,立著的竿,開過的貨船——
高郵湖:尋找“原”味
上午9點多,記者趕到高郵。剛下車,一個中年男子就騎著機車湊上來,“去哪啊?我送你過去。”這個人叫謝德明,今年40歲出頭的他,家就在高郵湖邊上,“我們家以前就是打魚的。”而現在,他乾起拉腳的生意,“50元負責往返,我還能給你當導遊。”然後,機車發動,趕往高郵湖。
湖裡水草變長了
在古運河與高郵湖之間,高郵運河二橋的西頭,沿橋向下望,以前的小河,還能看見一溝細水,但兩邊的泥土,卻出現明顯的網狀龜裂。每條裂紋,都有半個拳頭寬,多少有些刺眼。
雨後,踩著泥濘的小路,穿過一片莊稼地,就走到了高郵湖近前,一條石堤沿湖邊向遠處蔓延。 “這條湖堤有幾十年了,水位高的時候,沒過下段的墩子50厘米。”眼前的高郵湖,一望無際,令人心曠神怡。但謝德明坦言,這跟幾十年前相比,還是有些差距,“那時水草沒有這么長。”
魚兒都是圈養了
從謝德明小時候記事起,他家就一直是漁民,“從事這個行當,已經有幾十年了。”在謝德明的記憶中,“以前魚蝦多呢,年年都是大豐收。”以前專門有魚販子在岸邊收魚,“打上來的魚蝦多,無所謂,就讓魚販子也賺點錢。”而到後來,“打上來的魚蝦少了,就只好自己打了自己賣。”
幾年前開始,他父親就不再打魚了——更多的人,開始在湖裡養魚。湖中,最顯眼的就是一根根直立的竿子,以及順著竿子拉起來的漁網——這裡是附近村民的養殖區。“圈養的屬於半野生半家養,”謝德明說,“真正野生的魚現在少了。”
尋找水上原生態
張開的網,立著的竿,開過的貨船——高郵湖很漂亮,但似乎少了些原生態。
40歲的李成中,就是眾多“養魚”人中的一個。李成中家住鐵屯,每天他都要溜達到湖邊,看看自己養的魚。沿河堤一直往南走,就是他家的養殖區。“我養的魚不多,就一千多畝。”養魚養了10年左右,每年掙4萬-8萬元不等。而據他介紹,村裡有100多戶人,每家都有很大一片養殖區。 “高郵湖跟以前還差不多,”但李成中話鋒一轉,“生態環境是差一點了。”
“尤其就是草多。”李成中介紹說 “有時開船時,這些浮在水面的草,就很礙事。”
而在石堤內,記者還發現,有人在種莊稼。成片的芝麻地里,到處是比拇指蓋略大的小貝殼——看得出,湖水曾經到過那裡——現在,那裡距高郵湖的水邊,有近100米的距離。
里下河“雲水謠”·興化篇
地點:大縱湖
時間:9月3日
幾十年前人直接喝湖裡的水
大縱湖:水鄉反思
興化,里下河腹地,江淮魚米水鄉,如今也面對湖盪萎縮的困惑。
開始反思水面開發
“實際上,1991年,里下河地區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洪澇災害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湖盪開發過頭了,但當時沒有找到一條保護湖盪群的有效辦法。”泰州市防汛防旱指揮部副主任戚根華對里下河湖盪有著深入的了解。
河流、湖盪和灘地在興化可謂星羅棋布。最著名的莫過於大縱湖、蜈蚣湖、平望湖等“五湖”,和沙溝南盪、花粉盪、王莊盪、烏巾盪等“八盪”。
興化市水務局夏紅衛主任,曾就湖盪萎縮現狀專門寫過調研報告,呼籲政府加強保護。他告訴本報記者,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到90年代,興化的湖盪不斷被開發利用。
從興化市區驅車四十多分鐘,來到與鹽城接壤的中堡大縱湖區域。這裡是興化當地最負盛名的圍網養殖基地。在一望無際的湖面上,是密密麻麻的漁網、樁竿。其中,淡水蟹是造就大縱湖和蜈蚣湖的最著名水產。
當地農民對大縱湖養殖產業是心存感激的。一位陳姓養殖戶告訴記者,這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大規模養殖淡水蟹了,中堡的當地人有句俗話叫做“走水路、念水經、發水財”,如今大縱湖區域的圍網養殖面積超過萬畝以上,每年產出的水產品接近兩萬噸。僅當地最有名的金獎大閘蟹品牌“中莊”一年就能上市1000多噸大閘蟹。
調查中,記者發現,如今的大縱湖已經不僅僅發展圍網養殖這一單純的農副產業。在湖區,記者看到了大型的水上賓館,並有水上快艇等設施供遊客使用。休閒漁業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夏紅衛告訴記者,這裡的年接待遊客量超過萬人。
在沿湖的戚家村,一位劉姓村民告訴記者,湖區的面積較二十多年前小了很多,而且水質也不如從前。“幾十年前人直接喝湖裡的水,現在很少有人喝了。”
有關部門已然行動
“政府是非常重視湖盪保護的,尤其是近幾年來,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興化有專門的湖泊、湖盪管理領導小組。去年全省百湖執法大檢查中,興化打下了584根界樁,確定了湖泊和湖盪的保護範圍。到今年七月底,已經完成湖泊、湖盪的巡查公里數超過了3600公里。”
戚根華提出了他的建議。“首先就是要儘快設立里下河湖盪以及骨幹河道的水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站,實時提供參考數據。其次,是建立里下河湖盪群濕地生態修復、保護、管理縣市的年終考核獎勵制度。每年的獎勵力度至少在100萬元以上。第三點是要繼續做好湖盪執法巡查。一定要及時掌握湖盪內的開發模式和現狀。”
在興化水鄉大橋,記者看到了被清理掉的圍網養殖場。不久,這裡的水面將成為城市的“公園一角”。
新聞附屬檔案
省水利廳六大整治工程
一是實施南水北調里下河水源調整工程。通過開工建設以鹵汀河為重點的里下河水源調整工程,進一步擴大里下河地區的引江規模,提高區域水資源保障能力,同時改善里下河地區河網通航能力和水環境質量。
二是實施泰東河、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與已經基本建成的通榆河北延工程相配套,既擴大通榆河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引江供水能力,又有效提高里下河地區的排澇和沿海地區的通航能力。
三是實施川東港工程。與即將開工建設的鹵汀河工程相配套,開闢里下河地區第五條入海通道,繼續推進沿海其他四港整治,既能有效提升里下河腹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排澇標準,又為新一輪沿海開發擴大輸水能力。
四是實施里下河圩區綜合治理工程。把里下河地區建成我省高標準、現代化農業綜合生產基地。
五是實施部分退圩還湖工程。積極穩妥地推進部分退圩還湖工程,逐步恢復湖泊湖盪的調蓄功能,順暢河湖引排水系,改善里下河地區水生態環境。
六是實施通榆河清水通道工程。積極推進通榆河兩岸地區尾水通道建設,積極整治兩岸地區集中污染源,加強污水處理和尾水利用工程建設,確保通榆河供水安全。
名詞解釋
里下河
里下河地區位於江蘇省中部,西起裏運河,東至串場河,北自蘇北灌溉總渠,南抵通揚運河,總面積13500餘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揚州的高郵、寶應,泰州的興化,鹽城的鹽都、建湖,淮安市區的楚州區等地。
在距今約7000年前後,海平面上升至現在的位置並漸趨穩定,當時蘇北—蘇中的海岸線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現今的里下河地區當時還是介於沿淮河與沿長江兩個沖積平原之間的一個大海灣。淮河、長江不斷挾帶泥沙入海,並在波浪、湖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這一海灣口堆積成沙堤,形成與外海隔開的潟湖,最近3000多年以來,潟湖在江淮諸多支流注入的影響下,水質逐漸淡化成為淡水湖,因湖泊內泥沙淤積,又演變形成了今天四周高、中間低的“鍋底窪”平原區。
里下河平原區還有高郵湖、寶應湖、射陽湖、大縱湖等諸多湖盪,以及獨有的農耕奇景——“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