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是中國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響的傳統儺戲品種,是宗教與藝術相結合的一種原始古樸的戲劇形式,長期流傳於元壩區射箭鄉一帶。射箭提陽戲歷史悠久,特徵獨具。它由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其演出形式十分獨特。有三十二天戲和三十二地戲,行當分生、旦、淨、醜,只有擊樂,沒有弦樂,整個唱腔主要吸收當地的民間小調和山歌,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徵。

2014年11月,射箭提陽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射箭提陽戲
  • 分類:儺戲
  • 地區:四川省元壩區
介紹,演出形式,主要劇目,表演道具,道教戲劇,文化遺產,

介紹

射箭提陽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有影響的儺戲品種,它傳承歷史悠久,因地處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的故里——廣元市元壩區射箭鄉而得名,現已進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相傳當年唐朝天子李世民夢遊地府時,親眼目睹人們在陽世作惡而在陰間接受酷刑的慘狀,他便決心創立一種規勸世人向善積德的願戲,這便是射箭提陽戲的源起。它自清代乾隆46年傳人射箭鄉龍江村的李家嘴,距今已有十二代嫡系傳人。其特徵獨特,內容豐富,被稱做“中國儺戲的活化石”。
射箭提陽戲-《三聖登殿》射箭提陽戲-《三聖登殿》
射箭提陽戲主要分布在射箭鄉及其周邊的川北地區。射箭鄉位於廣元市南部元壩區西部,距元壩區政府所在地39公里,嘉陵江縱貫全境,平均海拔高度560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為中低山丘陵地區,四季分明,生態良好,百姓世代農耕,經濟發展滯後,交通信息閉塞。這裡的人民純樸善良,能歌善舞,虔誠地追求自由和幸福,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形成了射箭提陽戲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和社會環境。

演出形式

射箭提陽戲又稱花花願戲,是由酬神、娛人的儺祭、儺舞發展而成的宗教與藝術相結合的民間活動,是一種既原始古樸又獨具特色的戲劇形式,種類繁多,劇目豐富。它信奉道教,演出時由提線木偶、面具、人三種混合演出,有別於中國其他一切儺戲,具有最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壇演出時,舞台設定簡易,底幕正中上掛“三清圖”,即玉清、太清、上清,下掛“三聖圖”,即川主、土主、藥王,兩邊耳幕左右各掛一幅判官和小鬼圖。舞台底幕正中有一張大方桌,桌上設有香案,一對大蜡,三柱長香,清油燈一盞,另外台上掛上兩盞“滿堂紅”,即兩個土碗,裡面倒上清油、每個碗裡用棉紗做三個燈芯,成三角形,點燃做照明用。演出分三個部分。一是開壇,即請神。壇主淨手後,焚化紙錢,燃放爆竹,鼓樂起鳴,然後跪在壇前叩首禮拜,嘴裡默念咒語,望其菩薩保佑,驅除妖魔鬼怪,答謝施主的酬願。二是娛人,即演戲。三是送神,即恭送神靈回歸天界。其請神和送神都屬道教的祭祀活動。
射箭提陽戲的演出分天戲和地戲。天戲即神仙戲,主要是木偶表演,它是表現一個神的世界。天戲共有三十二戲,四十二像。有包括趕馬童子、小鬼(一雙)、大鬼(一雙)、鐘魁、判官、土地、走馬仙官、祈世郎、牢子(一雙)、判子、川主、土主、藥王、領牲(一雙)、梅花女(一雙)、文昌、巡布官、繡珠童子(一雙)、黃氏女、柳青娘、陳公(一雙)、合夥二仙、關公、韓信、壽星、二郎、大伯、二伯、三伯公婆、僧道二仙、楊氏老爺、屏風小姐(一雙)。三十二天戲全是用提線木偶表演,木偶大小一般在一尺二左右,只有川主、土主、藥王、文昌略大一點。地戲共三十二戲,分折子戲和大幕戲、文戲和武戲。《姜子牙掛帥》既是折子戲也是武戲;《聯花》屬文折子戲;大戲有《孟姜女》,人和面具同台演出。一般大願唱三天,小願唱一通宵,施主不僅要給錢,還要給食物和其它物品。

主要劇目

而三十二神中,各有自己的任務與作用。如川主、土主、藥王(合稱“三聖”)供奉為壇神,臨壇賜福:土地打掃壇場,佑護當方吉祥;大鬼、小鬼、判官、鐘馗驅趕不祥;大伯、二伯、三伯公婆淨壇祈福,為主家進財送寶。二郎神則清宅、掃蕩,驅妖逐魔。至於三十二地戲,乃是一個泛指數。並不一定為三十二出戲。依戲班所存宣統元年六月十九日手抄本《地戲全集》所錄,其戲主要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另以1989年一台演出程式中,前面有《靈官鎮壇》、《姜子牙掛帥》、《童子趕馬》、《出土地》等,後面均系孟姜女的故事。據戲班人士說,演出時,為適應願主要求,常在儀式程式中插演一些娛人劇目。常演劇目有《安安送米》、《湘子渡妻》、《駝子加門》、《渡金滾燈》以及鑽火圈、上刀梯等巫術特技。
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的演出陳設也有特別規定,必須設定香案壇場。壇場用一塊幕布隔作前後台。前台正中掛“三清”與“三聖”神圖。而天戲(提線木偶)表演區,則在案桌上方置一長三尺,高二尺的長方形布框,為木偶表演區。屆時,人在“框上”(幕後)操縱木偶,表演“三聖登殿”、“關(公)韓(信)鎮壇”、“二郎降孽龍”等“天戲”。

表演道具

射箭提陽戲有固定的演出樂器,只有擊樂,沒有弦樂,擊樂中有馬鑼、圓鼓、大缽、木魚、長號(嗩吶型)等,沒有固定的指揮樂器,根據曲牌和演出唱腔的需要,一般是鉤鑼領打。它的道具、面具及服裝精美,面具根據人的臉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間傳說與唱本提供的臉譜為原形,再著色加以誇張,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戲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們想像中的藝術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屑藝術珍品。道具服裝有關公刀、槍、棍、鐧、鞭、背旗、令旗、道衣、道帽、猴衣等。

道教戲劇

射箭提陽戲戲班,俗稱端公班,信奉道家學說、禮儀。掌壇師必由授過職的道士擔任。該儺戲長期流傳於邊緣山鄉,封閉性甚強,所以,幾百年來仍保留著人神同台、提線木偶、面具和塗面化裝,巫師法事與戲劇表演共存一台的古老傳統演劇模式。
提陽戲既是一個道教祭祀儀式,又是一種特殊的演劇方式。它的演劇形態包含3個組成部分:提線木偶,表演神的世界;掌壇師,代表人神相通的使者,主持請神、祭神、送神的祭祀儀式;演員(瑞公),頭戴表示角色的面具或塗面扮演各種人物,演出戲劇。這3個部分統一組合在祭祀還願的儀式之中。

文化遺產

射箭提陽戲屬傳統的民間文化,在整箇中國儺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一直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對射箭提陽戲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1989年4月,四川省在廣元召開儺戲研討會,來自貴州、雲南等省18個地市州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們前往射箭考察,並在皇澤寺女皇山莊觀看了提陽戲演出。一致認為,它是古老的傳統藝術瑰寶。四川省電視台、峨嵋電影製片廠專題拍攝了射箭提陽戲,並進行收集研究。1989年11月,日本廣島大學教授大木康,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東方宗教戲劇研究所諏訪春雄在中國儺戲研究會會長曲錄一的陪同下,親臨廣元實地考察射箭提陽戲,作出高度評價。1995年lo月,日本專家前田憲二一行9人在國家文物局及省、市文化部門領導的陪同下,親臨廣元考察射箭提陽戲,進行高度讚賞。1992年11月,台灣地區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李豐懋、周逸昌前來廣元考察射箭提陽戲,認為射箭提陽戲是中國古代戲劇的一顆璀璨明珠。人民網等國內外網站均有介紹射箭提陽戲的專題文章,射箭提陽戲先後被收入《中國戲曲志》、《四川儺戲志》等權威專集,影響深遠。
射箭提陽戲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傳承最正宗、內容最豐富的儺戲品種,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發掘、保護射箭提陽戲,對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射箭提陽戲正重放異彩,一飽海內外觀眾的眼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