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鏽病是由鳶尾柄鏽菌引起的、發生在射干的病害。該病以葉片受害為主,花托、莖部也可侵染,在幼苗和成株期坎有發生。發病初期,老葉片或嫩莖上產生微隆起的瘡斑,不規則散生,破裂後,散出橙黃色或銹色粉末;發病後葉片乾枯脫落,嚴重時全株死亡。
射干鏽病會使受害葉片易老化、乾枯,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從而造成減產。一般氣溫20℃以上,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易流行,連作地發病重。
射干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輪作倒茬、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7-10天1次,連噴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射干鏽病
- 病原:鳶尾柄鏽菌
- 為害植物:射干
- 為害部位:葉片、花托、莖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射干鏽病病原為鳶尾柄鏽菌(學名:Puccinia iridis (DC.) Wallr.),屬於擔子菌門、鏽菌綱、鏽菌目、柄鏽菌屬真菌。夏孢子堆生於葉兩面,圓形或矩圓形,散生或聚生,長期被表皮覆蓋或晚期裸露,略呈粉狀,栗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27-38)微米×(20-30)微米,壁厚為2.5-4(-5)微米,淡黃褐色至肉桂褐色,有刺,芽孔3-5個散生偶見腰生。冬孢子為棍棒形或矩圓形,大小(35-60)微米×(16-23)微米,壁粟褐色,頂端達13微米,柄長達58微米,不脫落。
為害症狀
射干鏽病為射干的全生育期病害,以葉片受害為主,花托、莖部也可侵染。
- 苗期葉片上夏孢子堆黃色、多層輪狀,成株期葉片上夏孢子堆為鮮黃色、橢圓形,排列成行,葉背夏孢子堆橙黃色,突破表皮,聚集成大斑,後期產生暗褐色冬孢子堆。
侵染循環
病菌以冬孢子隨病殘體遺留在地面或黏附於種子上越冬。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引起初侵染。夏孢子在溫暖地區也可以越冬,通過風雨傳播反覆侵染。
流行規律
在中國東北地區,射干鏽病於6月上中旬始發,7-8月溫度升高、雨量較大,病害迅速蔓延,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鏽菌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為15-24℃,10-30℃均可萌發,以16-22℃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85%潛育期約10天。氣溫20℃以上,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易流行,連作地發病重。氮肥過多、植株過密等可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 加強田間管理:幼苗成活後,勤鋤草鬆土,並適當培土。施足腐熟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合理澆水,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 輪作倒茬:改變耕作制度,輪作倒茬。
- 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注意清園,徹底清除病殘體,降低越冬菌源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