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寺灣鎮耕地3.2萬畝,林業用地14萬畝。2006年,轄29個村委會(256個村民小組):
鄉鎮歷史
寺灣鎮歷史悠久,主要體現在丹江航運方面,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資運往長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地方勢力經常阻斷淮河、汴河等地的漕運,因而丹江河運更為發達。宋代由於戰亂,航運一度蕭條。明清年代空前繁華。據有關記載,黃河碼頭每天停泊各類船隻百餘艘,“帆檣林立,綿延十餘里”。 寺灣黃河老街是丹江航運的水旱碼頭,日益繁榮,大量的外地商品(鹽、綢、布匹、藥物等)集散於此。航運的繁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各地商人的停駐使黃河鎮區人氣倍增,相繼建成了興隆寺、楊寺廟、老君廟、關帝廟、代王廟一些古建築。一些著名的商鋪,如“全興仁”、“永興源”、“張家太紀”、“江西楊家果子鋪”等陸續入駐,與全國各大城市互通往來。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南北各省所交的皇糧和其他物資大都經丹江航道運往西安,黃河碼頭每天來往船隻在300艘以上。
民國時期,河南省高校學府(商丘中學)因戰亂西遷於寺灣黃河,提升了該地文化品位,助推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解放後,由於陸路的發達,隴海鐵路及焦枝鐵路相繼建成,公路四通八達,取而代之水運。
寺灣鎮1948年隸屬於第六區(荊紫關),1950年建寺灣區,1958年建寺灣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寺灣鄉,1999年撤鄉建鎮。因鎮政府原駐寺灣村,故名。後遷建到黃河街,仍名。
地理環境
丹江、淇河兩大河流縱貫全境18個村,水域流程20平方公里;鎮區面積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
穿境而過的209國道和332省道,北接312國道和寧西鐵路,連結豫、鄂、陝三省。硬化村級道路42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在建的三淅高速將在我鎮的大坪村設寺灣鎮出入口,六月中旬開工建設。湖北段已開工建設,指指揮部設在我鎮鵓鴿峪村。
社會事業
2002年以來,全鎮共多方籌措資金3676萬元,對“一街、三路、兩場、兩門、一園”高起點、高規劃、高標準進行建設。一是投資200萬元,硬化新大街、人民路、發展路、花園路四條1500米。二是投資35萬元,建成3500米長的綠化帶;投資100萬元,鋪設下水管道4000米;投資100萬元,改造高低壓線路4000米;投資43萬元,架設豪華路燈100盞;投資60萬元鋪設彩磚14000平方米。三是投資40萬元,建集鎮供水工程一處。四是投資50萬元,建成鎮東廣場、鎮中心廣場。五是總投資3000萬元,建款式新穎房屋1600間。
服務設施:全鎮程控電話已達3000餘部,手機2000多部,“村村通”23套,電視入戶率達95%以上。教學條件優越,鄉村學校教學樓已建成40座。鎮衛生院達到國家基層一級甲等標準。建成政府賓館一座,日可接待來客300餘人。
經濟概況
2002年度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完成294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6900萬元,工業產值1250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420萬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140萬元,全鎮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2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00元。
農業經濟
寺灣鎮現已形成桑蠶、黃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和柿子、龍鬚草、油桐三大特色產業。現有桑園面積2.3萬畝,年產鮮繭2700噸,產值3000萬元;加工活蠶1000噸,產值1200萬元。全鎮已建成1500畝以上連片桑園基地8個,桑蠶收入在150萬元以上的桑蠶強村5個,在10000元以上的大戶282戶;鎮豐達蠶業有限公司是桑蠶業的龍頭企業,現全鎮桑蠶業的發展已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良性發展模式。全鎮黃姜2.6萬畝,年產鮮姜5萬噸,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有水田峪等黃姜收入在150萬元以上的專業村5個,有年處理黃姜5000噸,產值1000萬元的黃姜加工廠。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水稻;經濟作物為花生、芝麻等。湖桑為寺灣主導產業,有桑園2.3萬畝,為中原桑蠶第一大鎮。黃姜是寺灣的特色產業,有姜園1萬畝。
中原桑蠶第一鎮--寺灣鎮:自1999年以來,該鎮共發展桑園13000畝,年養蠶2萬張,產繭150萬公斤,年收入2000萬元,對鎮財政貢獻90餘萬元。2000年全鎮人均收入1500元,其中600元來自桑蠶業。 全鎮出現了秦家溝、夏灣、孫家台等村桑蠶收入在120萬元以上的桑蠶專業村3個和秦家溝村7組劉廷栓等桑蠶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桑蠶大戶17戶。
黃姜造素可藥材,1998年由湖北傳入該鎮。該鎮已成立了可藥材銷售公司,對黃姜發展提供產前、產可、產後等環節服務。 共發展黃姜1.1萬畝,建成500以上黃姜基地6個。2000年全鎮黃姜挖售900萬公斤,收入100萬元,其中黃姜專業村2個,黃姜收入超過1萬元的大戶144戶。(後收購價格不斷降低,直至無人收購,現幾乎無人再種黃姜),自2011年來,黃姜價格回升,種植面積逐步擴大。
工業經濟
全鎮非公有制企業達386家,200萬元以上的有3家,100萬元以上有5家,50萬元以上有12家。
淅川縣兆鴻電冶有限公司位於寺灣鎮大坪村,209國道沿線,交通便利。有職工350人,辦公樓2座300餘間,倉庫2座2000平方米。該公司由客商趙鴻俊投資,於2003年8月份落戶寺灣,2004年5月1日第一台爐子點火投產。該項目總投資2800萬元,建12500KVA礦熱爐1座,6300KW中頻爐5座。生產矽鋁鋇,產品銷往安鋼、邯鄲等大型鋼鐵企業。該公司年產合金2萬噸,產值2億元,稅利800萬元。2005年7月,投資300萬元,新上包芯線項目1個,年產值1000餘萬元,稅利300萬元。
豐達繭絲綢公司是在原寺灣鎮桑蠶服務站基礎上經過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非公有制企業。公司現有職工22人,總資產500餘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00萬元,流動資產200萬元。公司下設蠶種場、活蠶加工廠、物資供應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和蠶繭交易市場,主要經營 桑苗、蠶種、蠶藥以及蠶繭、活蠶的收購和銷售等,年銷售乾繭110噸,銷售額達850萬元,創利稅35萬元。該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走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路子,從桑苗、蠶種的供應到桑園的種植管理、大蠶飼養和蠶繭購銷,為蠶農提供全程服務。
為拉長產業鏈條,2002年該公司與河北安國世輝藥業公司合作搞活蠶加工,年可銷售活蠶200餘噸。2004年該公司又投資400萬元,在縣工業園區新上絲棉加工項目1個,實現產值2500萬元,利稅200萬元。2005年,投資55萬元,新上自動烘繭機2台,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
寺灣鎮尚台電站位於寺灣鎮淇河大橋東,1968年建成,1991年改建,1993年投產運轉。現有職工12人,鎮幹部梁志謙同志任該站站長。固定資產320萬元,有辦公樓2座40餘間,裝機容量400千瓦,年產值47萬元,利稅25萬元。現有200千瓦、300千瓦機組各一台,引水渠2870米。該站連續4年被評為鄉鎮先進單位。
自然資源
資源:寺灣的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的礦產達1080種,其中砂金可開採量很大,年產金量可達2500兩以上。丹江河以東廣大山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大理石、鐵礦石資源。其中清涼寺村連線三泉溝、大余溝、柳林溝連片80餘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山區夾層有30餘萬立方米儲量的大理石礦帶,屬淺色米黃玉礦質。伏牛山南麓大華山支脈的大面積石灰岩山區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資源,大大部分礦帶裸露,埋層淺,且含鐵品位較高,極易開發利用。水力充沛,電力充足,有30千伏和110千伏變電站各一座,水電站三座。寺灣鎮水力資源豐富,丹江及其支流淇河穿越該鎮5.8公里。丹江年平均過境流量51.4立方米/秒,淇河年平均過境流量7.8立方米/秒,鎮境內兩條河流水力發電理論蘊藏量1.5萬千瓦,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1.2萬千瓦。
特色經濟
特色經濟:全鎮共發展桑園2.3萬畝,年產值5000餘萬元。湖桑專業村12個,專業小組150多個。年收入在萬元以上的養蠶大戶1000餘家。共有中藥材1.5萬畝,湖桑和中藥材兩大產業占百姓總收入的85%。以柿子、木瓜、美國黑李為主的林果業方興未艾。建成了千畝以上林果基地4個3000畝柑桔基地;寺灣山坡面積大、草資源廣,發展畜牧業勢頭迅猛,全鎮羊存欄3.5萬隻,牛存欄1.2萬頭,產值2000餘萬元。寺灣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桑蠶為支柱、以中藥材為主導、以林果為輔助、以畜牧為特色的產業格局。
產品:寺灣鎮生產的草編、絲毯、大理石板材,遠銷西安、青島、上海等地。矽鋁鋇主要銷往寶鋼、鞍鋼、邯鋼等全國大型鋼鐵廠。
風景名勝
黨崗漢代遺址:位於寺灣鎮東部黨崗村。遺址內有漢代陶片、缸瓦片。附近有古地名店子、北巷、城窪,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灣遺址:位於寺灣鎮東部,火星廟村(現大坪村)西部,淇河東岸。郭灣遺址為一個原始人居住的遺址,遺址內有大量的陶片、石斧、石碓、石銼、陶紡輪等。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戶城遺址:位於淇河(古稱黃水)和丹水交匯之東(現寺灣鎮高灣村到夏灣村上、下古城一帶)。此處地表有大量的漢代建築遺物,殘留有城牆、城壕遺址。
夏灣古墓嶺:位於寺灣鎮西部的夏灣村。1987、1988年南陽文物考古隊曾在此兩次挖掘,大量的墓群屬漢代,墓內文物被盜,無遺留。1957年民眾挖掘三塊大型漢畫磚,兩塊損壞,一塊完整,現存南陽漢畫館。
掘山寺遺址:位於寺灣鎮東南部的前營村。該遺址始建於唐代,毀於1958年,遺址內有大量的陶磚、陶瓦片,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營宋墓:位於寺灣鎮東北部,西營村缸窯北土坡上。該遺址是1994年被一鄭姓村民建豬圈時發現,出土墓碑一塊,墓主名子屈炳臣,卒於宋鄭和年間。該墓碑現存淅川縣博物館,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象牙化石:位於寺灣鎮東北部西營村境內,缸窯北原上荊公路山坡上。1977年修築上荊公路時,民工們挖出大象牙化石。此化石長約兩米,直徑8寸,呈彎狀。現存淅川縣博物館。
寺灣鎮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可開發性極大。
馬古洞:位於杜家河村。其外觀似馬的後半部,洞高近500米,洞深約15米,洞內有泉水流出,上下布滿緣苔,進洞攀崖而上,洞內上方,布滿鐘乳石,冬暖夏涼,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鱉古洞:位於鎮東北部,黃楝樹村,距馬古洞約300米。鱉古洞是一個天然溶洞,深不可測,洞口高約近五米,拾級而進,時寬時窄,時高時低,窄處趴下匍匐而進。據傳,在淇河漲水時,鴨子游進洞內,從毛堂的板橋—石洞游出。
擂鼓台:位於寺灣鎮東北部大余溝村北,海拔710米,在山頂上有一突出圓形石柱,高約20米,上方平整,似鼓面。站在台上周圍美景盡收眼底,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天池坑:位於寺灣鎮東部的柳林溝村。分東天池、西天池。西天池與東天池隔溝相望。西天池坑小而淺,東天池坑大而深。東天池坑深約15米,直徑百米,坑壁光滑,無處可攀,它的形成既象火山口,又似隕石墜落砸陷坑。
老君洞:該鎮已引資100多萬元,完成福壽洞(原鱉古洞)清淤1000多米,對老君洞進行了修復。該公園建成後,可與龍山風景區、荊紫關景區組成我縣新的精品旅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