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坪石

寺坪石

寺坪石是指埋藏於福州壽山村外洋廣應寺遺址土中的古代壽山石印品及其礦塊等,明清以來,靠挖掘而得,相當稀罕。

壽山鄉“廣應寺”創於唐光啟三年(887),古代寺僧大量採集壽山石,藏石甚富,並有監製貢石的工場、倉庫。約於北宋、金年間(1125~1140年)毀於火災,其中約250年留下了大量壽山石開採套用的殘料。寺廢后,石經火灸後埋沒土中,經過近千年的土壤、水分浸蝕,火燒土蝕的寺坪石表現出各種獨有的沁色,古意盎然,在樸實內斂的歷史包漿中體現出玉振金聲的老氣,其靈氣石韻非新石可比。

現有的寺坪石,大部分保留有解石取料留下的斷痕,而沒有固定的形態和紋理,一石一品,殊不可復,但見識過寺坪石的人士都對其儼然古玉的姿容迷醉不已,故備受珍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寺坪石
  • 簡介:掘自壽山鄉“廣應寺”遺址
  • 特點:古意盎然
  • 屬於:壽山石
物品簡介
寺坪石並不是礦脈中出產的石種名稱,而是指埋藏於壽山村外洋廣應院遺址土中的古代壽山石礦塊及其雕刻品,靠挖掘而得,相當稀罕。
寺坪石掘自壽山鄉“廣應寺”遺址,該寺創於唐光啟三年(887),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毀於火災,萬曆初重建,至崇禎間又毀。相傳古代寺僧,大量採集壽山石,儲藏寺內,寺廢時,石經火灸後埋沒土中,日久受土壤、水分浸蝕,猶如古玉,自成特色。相傳該寺僧人藏石甚富,並有監製貢石的工場、倉庫。後寺毀於火,藏石散佚,與殘灰廢土齊埋。經過近千年風土水火的侵蝕和滋潤,色彩轉暗,古意盎然,其靈氣石韻非新石可比,故備受藏石界珍重。
宋代理學家、詩人黃乾於1182年在《壽山石》詩中寫到:石為文多遭斧鑿,寺因野燒轉煌熒,世間榮辱不足計,日暮天寒山路長。詩歌從榮辱角度透析了壽山石塵封的秘密。約300年後,明代詩人徐勃又到壽山撿拾歷史遺落的殘片,在壽山寺廢墟上寫了《游壽山寺》:寶界消沉不記春,孤燈無焰老僧貧,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寺”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寺坪石因為其獨特的人文底蘊也成為了明清文人鐘愛的文玩小雅。
明清以來,偶有挖掘所得,取名“寺坪石”,並非礦洞所產。寺坪石實是集壽山珍石之大全,其中以高山石、杜陵石、田坑、水坑各種石品最常見。無論原石還是雕刻品,既不失原來石種之特質,又具有盎然古貌,自成特色,遠勝新坑所產,故極為鑑賞家所珍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