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城遺址

寶馬城遺址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長白山主峰以北約50公里處。此前的發掘結果表明,寶馬城的始建年代和主體使用年代均為金代。安圖寶馬城或為金代神廟故址,系中原外首次發現“山祭”遺存。

2018年4月10日,寶馬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馬城遺址
  • 所屬年代:金代
歷史,考古發現,文物種類,文物價值,

歷史

發掘結果表明,寶馬城的始建年代和主體使用年代均為金代。

考古發現

為明確寶馬城的年代與性質,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分別於2013年、 2014年對城址進行了試掘和主動性發掘。 試掘結果表明, 寶馬城的始建年代和主體使用年代均為金代。 2014年度的發掘則揭露了城內中軸線上最北側的一座保存良好的高等級建築基址, 出土大量做工精美的建築構件, 發掘者結合文獻推測寶馬城遺址可能為金王朝祭祀長白山的神廟遺址。
為進一步了解寶馬城的建築形制與布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於 2015 年 7 月至 10 月對寶馬城中軸線上居中的土包進行了發掘, 發掘面積998平方米。 此次發掘確認一座大型夯土台基(編號為 JZ2), 揭露出兩條連線台基與東西廊廡的鋪磚露道、 河卵石墁鋪的庭院以及兩條排水溝, 並清理出大片的磚瓦倒塌堆積, 出土數量眾多的瓦當滴水脊獸鴟吻等陶製建築構件和壓欄石等石質構件, 各式鐵釘數百枚, 以及少量陶器、 瓷器、 鐵器和銅器。
JZ2由建築台基和月台兩部分組成,平面呈“凸”字形,方向北偏東7°,建築台基東西寬20米,南北長約14米(因2014年度保護性回填工程覆土疊壓,除東北角外,JZ2北緣大部未發掘,南北長度數據為估算尺寸),月台東西長17米,南北寬8.65米,台基與月台高出河卵石地面約1米。台基上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明間面闊略大於次間,中部金柱後移使得明間進深進一步擴大。建築牆體破壞嚴重,東牆、南牆基本無存,北牆由於磚被人為取走而形成一條淺溝,僅西牆中段最底部保存較好,厚約1.3米,將西牆中部山柱的磉堆包圍其中,牆體內外兩側為順磚平砌,中間可見部分條磚橫豎交錯。建築內部鋪地磚已被破壞而基本無存,只在局部有些許殘跡,東西兩側地面分別各被兩個現代灶打破。
門砧與門槽形制清楚,門砧內尚有木材殘留。建築牆外的台基周匝東、西兩側平鋪三排方磚,其外縱鋪一排特質的長條壓欄磚,最後以單層磚圍砌包邊。壓欄磚上每隔一定間距排列有加工精細的壓欄石,台基中部為“凹”字型,轉角處為方形帶曲尺凹槽。周匝南側形制與東、西兩側略同,唯最外緣以一排立磚為界,與月台鋪地方磚相接,高度亦略高。
台基南側接長方形月台,月台台明略低於建築台基,北部鋪地磚保存尚好,越向南保存狀況越差,尚可辨7排。
月台包磚倒塌嚴重,現存跡象可見約有四排條磚的寬度,外側條磚為順向錯縫平砌,內側條磚部分為橫向。台基、月台包磚外側為散水,內側為一排方磚,緊接台基月台包磚,外側為兩排立磚鎖邊。
月台東西兩側和台基的交接處各有一條鋪磚露道,一頭以踏步與月台相連,另一頭通往東、西廊廡。露道以三排方磚鋪面,兩側用兩排立磚鎖邊,立磚外側緊接庭院的河卵石地面,寬約1.4米,高出河卵石地面5~10厘米。東側露道的踏步已坍塌,形成一斜坡狀的夯土台,鋪磚無存,土台外緣的散水與台基、月台東側的散水相連。西側露道踏步的位置尚可見疑似踏步外緣斜鋪的長條包磚。
JZ2東、西、南三側的庭院內墁鋪大塊河卵石,河卵石之間填充黃土與細碎的料礓石,較為平整,與散水和露道的鎖邊立磚相接。庭院東西兩側各發現排水溝一條,均為明溝,貫穿發掘區南北,東側排水溝走向與台基南北軸線方向基本相同,西側排水溝北段為豎直長條形,走向與台基方向相同,南段向東彎曲呈弧形,排水溝開口寬0.4~0.5米,底部寬約0.2米,深約0.4米。排水溝在下穿露道時寬度明顯收窄,與露道結合處已倒塌,但依稀可見其結構:溝兩側分別為立磚砌邊,立磚之上為橫鋪的3排條磚,用來承托路面。
出土遺物種類繁多,而以建築構件為大宗,體現出非常高的工藝水準。瓦當均為獸面,形制基本相同;滴水種類較多,紋樣不一;脊飾主要有鳳鳥與人面鳥身的迦陵頻迦,造型逼真,製作精湛;鴟吻雖已破損,但體量較大,紋樣複雜,刻畫細膩。銅器以鎏金銅環較有代表性,瓷器均為施化妝土的白瓷,而磚質棋盤的發現則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意趣。

文物種類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對寶馬城中軸線上居中的夯土台基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998平方米,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陶製、石質構件,各式鐵釘數百枚,以及少量陶器、瓷器、鐵器和銅器。

文物價值

寶馬城遺址是研究金代官式建築結構與布局、祭祀禮儀制度以及當時手工業水平的重要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