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釵撲蝶

寶釵撲蝶

情景出自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描述了四月二十六這天,薛寶釵在滴翠亭附近賞春撲蝶的場景,表現了寶釵活潑、曠達的性格。此事之後發生的“滴翠亭事件”,則體現了寶釵的機敏急智。

此回情節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及行動的描繪,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人物活動的場面,並且為讀者展現了一副不可多得的仕女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寶釵
  • 其他名稱蘅蕪君,寶姑娘,寶姐姐,寶兒
  • 登場作品:《紅樓夢》
  • 生日:正月二十一(地穿節
  • 居所:梨香院,蘅蕪苑
  • 信仰:佛教
  • 代表作品柳絮詞螃蟹詠,鏤檀鍥梓謎等
  • 花名簽:牡丹
  • 評語:艷冠群芳
  • 排位: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群芳之冠
原文,賞析,背景,

原文

寶釵逶迤往瀟湘館來。忽然抬頭見寶玉進去了,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兒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庚辰側批:道盡二玉連日事。】;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甲戌(庚辰、蒙府)側批:道盡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寶釵身上。】。罷了,倒是回來的妙。想畢抽身回來。
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甲戌(庚辰、蒙府)側批:可是一味知書識禮女夫子行止?寫寶釵無不相宜。】。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庚辰側批:若玉兄在,必有許多張羅。】。寶釵也無心撲了【庚辰側批:原是無可無不可。】,便欲回來。

賞析

作者通過對寶釵內心活動的描寫,顯示了寶釵平和、穩重的性格。不過,寶釵雖是平和穩重,但畢竟是個少女,少女那種天真活潑的情趣,也就當然會在她身上表露出來,給人一種輕快的感覺!
再從作者對寶釵撲蝶的細節描寫來看,作者先寫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將蝴蝶飛舞時的形態,描寫得十分逼真。這不僅為我們增添了繪畫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的活動:“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這樣的人物行動描寫,不僅顯得真切、動人,而且給讀者留下了豐實的想像。

背景

古詩文中,對於仕女撲蝶的讚美性描寫甚多。比如:
“紫袖握蟬聲欲絕,紅巾撲蝶勢潛高。”(唐·李郢《贈別》)
“撲蝶西園隨伴走。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宋·蘇軾《蝶戀花·佳人》)
“攤錢臨小窗,撲蝶穿斜徑。”(宋·呂渭老《生查子》)
“輕紈笑自捻,撲蝶鴛鴦徑。”(宋·陳允平《四園竹》)
“撲蝶花陰,怕看題詩團扇。”(宋·王沂孫《鎖窗寒·春思》)
“撲蝶催開文綺扇,簪花學戴火珠釵。”(清·李寅《長平莊歌》)
“嬌痴撲蝶攜諸弟,好勝敲棋背阿娘。”(清·金逸《與姊別後頗無意緒感舊述懷得七律十六韻》)
“撲蝶試看新扇影,鬻蠶應傍舊桑條。”(清·永珹《花朝》)
另外,自北宋起,花朝節的撲蝶會活動就是廣泛流行的民俗。據楊萬里《誠齋詩話》記載:“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上述永珹《花朝》詩中所謂“撲蝶試看新扇影”寫的也是清代女子參與撲蝶會活動的景況。在繪畫方面,明朝的仇英、清朝的陳宇都畫過《撲蝶仕女圖》,在民間歌舞方面,福建地方還流傳有民間歌舞《採茶撲蝶》,描述採茶姑娘追撲茶樹間雙雙蝴蝶的情形。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少女撲蝶乃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美景之一。
所以,曹雪芹寫四月二十六日這天群芳“餞花神”實際是模仿民間花朝節的風俗。而如上所述,從宋代到清代,花朝節這天都有撲蝶會的活動。因此,作者在此一回中寫到寶釵撲蝶是很自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