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珠橋橋位於浙江省省諸暨市草塔鎮南面的下張村村頭,坐落在瀆溪江支流上。為單孔半圓型青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砌築。其橋孔圓潤高朗清秀,造型精巧美觀。橋上蓮花望欄,鎮水叭蝮,橋面吉祥物飾,皆雕刻精美,今雖多破損,卻仍可見其風貌。此橋為清代嘉慶四年(1800)所建,為該市屈指可數的古石拱橋之一。
我只知道是在紹興市城市廣場那邊,怎么跑到諸暨去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珠橋
- 位置:浙江省省諸暨市草塔鎮南面
- 河流:瀆溪江支流上
- 地位:該市屈指可數的古石拱橋之一
介紹,結構特徵,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介紹
寶珠橋原名火珠橋,位於紹興城西的龍山后街。為紹興現存橋拱最高的七折邊型單孔石拱橋,橋長30米,
橋寬3.95米,石級橋面,一邊有二十五台級,另一邊為二十四台級,實體橋欄桿,橋下設有纖道,可供行,而沿河纖道已無。龍門石有七塊,中間一塊最大,上有仙桃浮雕圖案,兩邊六塊有龍浮雕圖案。寶珠橋在臥龍山北側,臥龍山與寶珠橋恰如臥龍戲珠之態。此橋在明嘉靖重修時稱寶珠橋,東側拱腳有纖道穿過橋孔,此橋可稱古代立交橋。橋拱上的石料風化程度已有千年以上,與八字橋、廣寧橋等古橋的石料風化程度類似。可定為宋朝以前的古橋。該橋為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特徵
寶珠橋在城西龍山后街,倉橋直街與原光明路交界處,為紹興現存橋拱最高七折邊形單孔石拱橋。橋拱下有 纖道,為古代立交橋,可供行走。 乾隆《紹興府志》記有:“宏濟橋,即火珠橋”。 《嘉泰會稽志》 :“火珠橋,在火珠下。” 《山陰縣誌》 :“本名火珠橋, 嘉靖時郡守南大吉名寶珠,知府湯紹恩重修,改今名。”橋西北側台坡邊牆上有一通高1.40米、寬0.55米石碑,字跡大部模糊,僅可辨認“乾隆十四年重修”,“……重修橋碑”等字。 橋東西走向,總長30米,橋寬3.95米,石級橋面,一邊有二十五台級,另一邊為二十四台級,實體橋欄桿,橋下設有纖道,而沿河纖道已無。龍門石有七塊,中間一塊最大,上有仙桃浮雕圖案,兩邊六塊有龍浮雕圖案。
歷史典故
草塔鎮有個寶珠橋村,村後有一座古樸典雅的青石拱橋,名曰:"寶珠橋"真可謂"橋因地重,地以橋名"。此寶珠橋
橋造型高朗秀巧,雕刻精美。凡見過此橋者無不稱奇叫絕,據我所知,是本市境內唯一的青石拱橋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它。因為橋額題款為"嘉慶四年"。故一直以為是清代才有此橋。去年歲末,有同好友人趙岳陽先生,贈我從上海圖書館查到的一篇《重修寶珠橋記》 ,方知早在1380年左右就有這座橋了。那么為什麼要建成這座石橋?
又為什麼名為"寶珠橋"呢?鄉間的傳說倒解開了這個疑案。相傳,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時局動盪,群雄紛爭。朱元璋與張士誠之主力,爭戰於安華新州城,結果張士誠大敗。此役後,朱元璋掃平了江南勁敵,為日後建立朱明政權奠定基礎。全新州戰役後,朱元璋屯兵牌頭平闊一帶,稍時修整。軍中帥帳就設在北山寺內。這日,朱元璋和劉伯溫在帳中議畢大事,對他說道:"軍師,素聞越中暨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名士輩出,軍師可知附近有哪些仁人賢士?""主公
寶珠橋
之言是也,吾尚聞有楊維楨和王冕諸人皆出於縣北古鎮楓橋。而離此地不遠的諸山之麓,有一位名叫張世昌的學士,曾與卑職有呤交之誼。此人飽學經論,善詩文,懂謀略,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劉伯溫回答道。"喔,果真有賢人在此,你我乘隙何不去拜訪拜訪?quot;朱元璋素來喜歡有才學之人,便迫不及待地說。"主公,素聞張世昌翁,氣宇軒昂,頗有隱士之風,不與官兵往來,常去學館講學,此番能否碰上,則要靠機緣了。""不管能否碰上,軍師,你我二人,明日一定前往……"次日早晨,朱元璋和劉伯溫帶了數騎親兵,穿過平闊,沿著諸山腳下的驛道而行。此時正是初春季節,但見南邊山坡,古木參天,鬱鬱蔥蔥,路邊道旁,柳枝新芽吐綠,桃花爭艷怒放,滿坂田裡儘是碧綠的麥苗和紫雲英,好一派江南春色!啊,江南的春天竟如此美麗!"一向威嚴自重的朱元璋也不由被美景陶醉,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忽然前面傳來一陣嘩嘩嘩的流水聲,
那戰馬駐足不前了。朱元璋提韁一看,一條溪流擋住了去路。溪流雖不甚寬闊,但因前日剛下過一場大雨,漲了桃花水,而這裡正好是一條石堰和一個深潭,那水勢就尤為洶湧奔突。朱元璋令一親兵上下尋探一下,看何處方可涉水。正在此時,水潭下游傳來一陣悠揚的笛子聲,循音望去,卻見一位十來歲牧童騎在水牛背上,從一處水流平緩的淺灘慢慢涉過溪來。劉伯溫見狀,策馬上前:"請問這位小阿哥,對面村子是否張家村?"牧童見劉伯溫一臉和氣,從容答道:"正是。""你可知這裡有位張世昌先生嗎?""張先生在諸暨哪個不曉,喏,那宅子就是先生之家,先生近日正好在家呢!"說畢牧童就吹著笛子牧牛去了。朱元璋順著指處望去,在村西頭的竹影掩映之所,果然有了宅子,於是就策馬從那淺水處涉到對岸,然後朱元璋二人下得馬背,令幾名親兵這裡等候,自己則與軍師步行朝宅子而去。 幾名親兵見這裡水清潭深,就在潭邊洗刷軍馬。因洗過朱元璋的坐騎,這個水潭就被後人喚作"洗馬潭"了。朱元璋和劉伯溫沿著村邊的石鋪小路緩緩而行,繞過一個青翠搖曳的竹園,來到宅邊,這宅子雖不華麗,卻營構得高低有至,粉牆圍起的院子裡,探出幾棵桃花來,數隻小密蜂在花葉間嗡嗡飛鳴,頗有幾分詩意。來到門口,那門閉著,只見門楣上貼著一副對聯,好一手瘦金體,聯曰:門對碧水詩情長,窗含青山畫意濃。二人正欣賞之際,"吱--"一聲門打開了,門內探出一位童孩的臉,一雙明亮而驚異的眼,打量二位,說道:"二位客人是來找我家先生的吧?"劉伯溫點頭稱是。"喔,先生近日念叨,說有貴客要來,跟我來,先生正在堂等待著你們呢?" 二人隨著童子跨進院子,但見堂屋廊下站著一位清瘦矍鑠的老者,雙手作揖:"劉兄多年不見,今日光臨寒舍,有失遠迎啊"。劉伯溫定睛一看,果然是張世昌公,連忙還禮。"劉兄,我猜這位仁兄定是朱大元帥吧?quot;張世昌一邊笑著問,一邊將二人讓進屋內。 "正是。"朱元璋也忙向老先生致禮。三人在堂屋內分賓坐停,品過書僮奉上的香茗。張世昌說:"欣聞貴軍新州大捷,老朽本應到軍中寶珠橋
向大元帥祝賀,不想有事拖拉。倒是朱元帥和劉兄來造訪寒舍,真是慚愧……" "張公言重,我主朱元帥志在殺滅韃子,使蒼生歸安,江山太平。今日來拜訪你,一是想討教日後定國安邦的良方妙策,二是想請你出山,與小弟一道輔佐朱大元帥,掃盡天下惡孳……"劉伯溫懇切地說。 "軍師之言正是我之所思,今日拜訪張公,雖說有些唐突冒味,但我的誠心不是可以明見的。" 朱元璋也連忙接過劉基的話茬。 聽了朱劉二人之言,張世昌捋捋疏朗的鬍鬚,沉思片刻,說道:"二位大人,我乃是草野之輩,更加性情疏懶,且年時已高,要我隨軍作謀士,斷不可能。至於安國定邦之策,老朽更不敢虛妄而談了,不過待大帥日後奪取了天下,到想替百姓說上幾句話語……" "願聞先生高論。"朱元璋聽張世昌有話肯說不由心中大喜。 於是張世昌侃侃而談。從當前元代統治者荒淫無度,農民徭役繁重,苦不堪言,談到天下必將由大亂到大治;又從朱元璋奪取江南
富庶之地,實際已取得半壁江山,談到日後取得政權後必須重農桑,輕徭役,多教化,廣積糧等等十大方略。 張世昌剖析入理的一番話,說得朱元璋、劉伯溫連連點頭,撫掌稱秒。正在熱談之時,一個親兵走進門來,向元帥行禮,說道:"常遇春將軍探馬已回,有要事相商,請元帥和軍師速速回營。"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朱元璋起身對張世昌說,"今日一見,受益匪淺,本當再聽先生良策,無奈軍務尚緊,只好告辭了。"說罷又行了大禮,接著從腰間取出一個皮囊,從中掏出一個紅綢包,交給張世昌:"張先生,這件小禮物,故作留念吧。" "這,這……這么可以呢?"張世昌見了連連擺手。 朱元璋將紅綢包放在桌上,與軍師一起快步出門,跨上戰馬,朝前方奔去…… 張世昌目送二位遠去,回到屋內,將那紅綢包打開。哎喲!原來那是一枚價值千金的寶珠,是朱元璋隨身攜帶的避邪之寶。 這下可難為了張世昌。朱世帥如此重義,這顆寶珠如何處置才好呢? 有了!他望溪流急湍的水潭,想出了一個主意。 數日後,張世昌將那寶珠寶珠橋
到杭州兌成銀兩,用這些銀子在"洗馬潭"造了一座青石橋,並在橋上親筆題寫了"寶珠橋"三個大字。從此,寶珠橋將溪流兩岸連線起來,過往行人商旅,一年四季都免除了涉水之苦。 大約過了四百年,(約在庚子年1780年)寶珠橋被一場山洪所沖毀。數年之後,由邑人張福堂出資籌資,在如今的水磨埠邊新建了一座園拱高橋,並仍喚作"寶珠橋"。此橋完工之後,還請當時頗有文名的翰林院庶吉士戴聰寫了一方碑記。即《重修寶珠橋記》。解放前這方碑記已破殘被毀,但這篇文章卻收留在戴聰的文集中。
相關文章
《重修寶珠橋記》 羔聞濟世有典,成梁與除道同垂;狎水有禁,夏令與周官並重。聿觀載籍,歷覽名 區,即渡津而用彴,悉駕石以為矼。況辨方正位,族居之地理攸關;溯委窮源,西北之支流並匯;有其舉之不可廢也!早識前功匪易,當 後事尤難。暨邑張氏寶珠橋,初建洗馬之潭,繼移水磨之埠。橋因地重,地以橋名。一方之磐石孔安,二公之鴻永奠爾。乃潛蛟為崇,記上章困敦之秋,砥柱莫支,駛竹箭桃花秋,砥柱莫支,駛竹箭桃花之浪。四百年來之舊跡,忽睹傾頹;十八載內之沍寒,何堪厲揭。爰有福堂張公,孝有為心,仁慈成性。嘆迷津於前路,行惜漸車;占利涉於大川,濟多濡軌。招乎舟子,欲渡無航,謀諸宗人,傾囊有志。於是諏穀旦,庀良材,舍其舊而新謀,半於古而功實倍。銀盤托足,瓊柱排腰;銅虎脊橫,玉螭首伏。吳淞江上,似分玉帶之圍,樟樹亭邊,滿射鵰弓之影。歷五月而觀成,閱千秋而不朽,由是水循江道,永奠洪瀾;源出蒲岱,鹹資灌溉。往來中路,無事褰裳;奔遂通衢,不憂病涉。入義門而問俗,古道照人;望仁里以採風,周行示我。用卜人文蔚起,題玉柱以留名;佇看簪紱聯綿,登雲梯而直上。豈但一鄉保障,耀映碧江,奕世丕基,光垂錦里已哉!謹序。時嘉慶四年(1799),朝林院庶吉士浦陽戴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