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寶泉寺位於省會西南二十公里的鹿泉市上寨鄉梁家莊境內。距離南寨村約有六里,《獲鹿縣誌》記載其地理位置:封龍山"又西北有五峰嶺,寶泉出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泉寺
- 外文名:baoquansi
基本簡介
歷史由來
五峰山寶泉寺位於省會西南二十公里的鹿泉市上寨鄉梁家莊境內。距離南寨村約有六里,《獲鹿縣誌》記載其地理位置:封龍山"又西北有五峰嶺,寶泉出焉"。
五峰山海拔907米,是由五座巍峨奇拔的山峰並列聳立,故名為五峰山。山場面積達892萬平方米,森林面積2690400平方米,植被復蓋率達93%,氵交 河正源及支流多在此山中。西接井陘縣,南是通往井陘元氏的要道,北連金梁川。
五峰山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道教的集中地,在山腰處寬平數畝,這就是寶泉寺的所在。寶泉寺景區以景點奇、古蹟多、植被特而見長,全區共有36個景點。(其中主要景點有東腦山:梁莊座落在五峰山東麓,四面環山,村東有座小山叫東腦山,東西約300多米,南北百餘米,山雖小卻被人們稱作神秘的寶山。傳說東腦山是龍頭,身和尾巴是五峰山,攪雲甩霧,鞭風撲雨,而梁莊就好像騎在龍脖上,直到今天,在東腦山南崖有一段高約五丈的陡壁,岩石凹凸嶙峋,酷似龍頭。據傳這是條小龍。因大龍能喝氵交 河水,小龍則蜷在大龍身下不敢搶喝,大龍就在小龍的嘴下用抓趴開兩個泉眼,一個大,一個小,讓小龍喝水。天氣再旱,二泉井水不降,保持在離井沿一尺許。人們到此擔水,不用放擔杖,一個水桶在前,一個水桶在後,從兩個井提上水就走。龍與鳳,往往被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而這梁莊周圍的山水處處有龍與鳳的遺蹟與傳說,龍鳳文化在這裡呈現出明顯的代表性。)寶泉寺始建於隋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滄桑深浮的逸事,據現存明代重修碑文所述"漢唐迄今以來,經兵燹,遺荒涼"。這裡曾是"大定年寶泉禪林之院,及黃龍 禪化之場",是佛教的集極地。
寶泉寺曾是臨濟宗的道場。考查佛教史料可知,唐代大中八年(854年)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唐義玄來到真定府臨濟寺,研習禪學,創立臨濟宗一派。傳至北宋楚國(986-1039年)門下,又分為楊歧黃龍兩派。碑文記載明代重修寶泉寺的"禪師翠榮,系臨濟宗正宗弟子"。
寶泉寺占地面積258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400平方米,建築形式呈"十"字形,昔日五峰山是佛教、道教的集中地,名不虛傳。北側有始建於唐代的毗盧寺,規制宏大,景氣清幽,尚存遺址。據碑文記載"聞毗盧之勝厥,而往之遙見層巒峭峰,儼若屏障,茂林奇木,宛如圖畫,而吾鹿之奇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