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簡介
【名稱】
寶晉齋法帖
《寶晉齋法帖》內頁一【作者】曹之格輯刻
【形式】叢帖
《寶晉齋法帖》為南宋曹之格所刻,共十卷。
上海圖書館藏宋拓十卷一部,1961年中華書局將上海圖書館藏本出版,為三冊一函的《宋拓寶晉齋法帖》
影印本。
法帖內容
《寶晉齋法帖》於1268年(宋鹹淳四年)由
無為(
安徽省
巢湖市無為縣)
通判曹之格所摹勒。
《寶晉齋法帖》內頁二法帖來歷
來歷
北宋米芾於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得到
蔡京所藏東晉謝安《八月五日帖》以後,將書房命名為“
寶晉齋”,這塊齋匾隨其所至而張掛。1104年(崇寧三年),米芾任無為軍使。在任上他將所藏晉帖刻石置
官廨中。至南宋,刻石已殘。後無為守葛祐之據拓本重刻。曹之格
通判無為,復加摹刻,並增入家藏晉帖與米帖多種,匯為十卷。因刻置米芾“寶晉齋”匾額於卷首,故名《寶晉齋法帖》,亦寓紀念米芾之意。
寶晉齋刻本
第一代刻本:米芾將晉王羲之《破羌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之《
十二月帖》三種晉帖墨跡上石。後旋遭兵火,石刻殘損。
第二代刻本:葛祐之據火前拓本重刻此三帖。刻本與原先殘石同置
官舍,後又毀。
第三代刻本:曹之格蒐集舊石並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晉人
法書和米氏父子墨跡,增補為十卷,首卷拓原三帖殘石。
法帖評價
《寶晉齋法帖》保存了米芾所藏以及所臨的晉帖,尤其是王獻之的《十二月帖》,使後人得以窺知清
乾隆所謂“三希”之一的小王《中秋帖》墨本原來即是米芾的節臨。另外還有一些晉帖為別本所無,亦彌足珍貴。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
唐蘭1962年著有《寶晉齋法帖讀後記》一文,文中認為“寶晉齋帖大都翻刻星鳳樓”、“寶晉齋法帖全帙的發現,仍是十分可貴的。<<星鳳樓帖>>原本全帙已不可見,一般所謂星鳳樓帖,也都是明代雜湊起來的翻刻本,而從這部寶晉帖里卻還可以看到星鳳的真面目”、“陳繹曾所謂‘今佳帖難得,學者賴此得見晉唐人仿佛二耳’,在十四世紀初期尚且如此,到現在又經過六百多年了,能看到這樣接近於完整的宋刻法帖,當然是令人興奮的。”
著錄收藏
著錄
收藏
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宋拓全本《寶晉齋法帖》,曾為元
趙孟頫、明
顧從義及
吳廷收藏。有
馮夢禎、吳時宰、許志古及清
王澍題識。
寶晉齋法帖 1960年12月版關於寶晉齋
文學家、金石學家
唐蘭著有《寶晉齋法帖讀後記》一文,文中記載:“寶晉是米芾齋名,米所作的《書史》說:‘余白首收晉帖,止得謝安一帖,開元建中御府物,曾入
王涯家;右軍二帖,貞觀御府印;子敬一帖,有
褚遂良題印,又有丞相
王鐸家印記;及有
顧愷之戴逵畫淨名天女、觀音;遂以所居命為寶晉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