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堰烏米飯
- 主要食材:烏飯樹葉,米飯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寶堰都有吃烏米飯的習俗。舊時吃烏米飯的日子也像過節,村裡的青年、孩子會約個周末,一起去附近的花山、雙山採摘烏飯樹葉,一起去村裡有石臼的人家,排隊等著舂了葉汁做米飯。
烏飯樹在江南丘陵地區很多,學名叫南天燭或青精樹,多生長於山里石縫,齊腰高的灌木,從清明就開始爆出嫩芽,然後一簇簇、一叢叢,葉子有點像茶樹葉的橢圓卵形,嫩葉是紅色,老葉為綠色。采了葉子回家,放在石臼里舂,然後用舂得的汁液煮飯,奇香。米飯的顏色雖黑,卻是青黛色,每一粒米飯都帶著靈性明媚,帶著江南特有的溫情脈脈。
吃烏米飯是個奇怪的習俗。全國各地,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都統一在相同的日子。烏米飯其他地方也吃,但具體的日子卻令人困惑,沒有明確的節日歸屬。宜興、金壇一帶是四月初八吃烏米飯,杭州近郊一帶在立夏,江淮農村在清明吃,閩東在夏曆三月初三……而寶堰、榮炳吃烏米飯在農曆四月初八,與宜興、金壇相同,從寶堰開始,語言就為吳語,與宜興同為一個語系,也許習俗與語言的區域也密不可分吧。
關於這個習俗,寶堰地區也流傳著古老的傳說,說孝子目連每天為在監獄受苦的母親送飯,但飯都被獄卒搶去吃了,母親骨瘦如柴,目連可憐母親,就上山采來烏飯樹葉子搗碎成汁,浸染米飯。獄卒們看見黑黑的顏色,以為不能吃了,這才使挨餓的母親吃到香甜的飯菜,母親的身體後來逐漸變健壯,一直堅持到出獄。
一碗簡單的米飯,一個習俗的故事,傳遞的卻是濃濃的孝心。中國的文化習俗,無一不在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吃烏米飯最初之意,原來就是讓天下人常懷孝心,感恩母親。
不過,食烏米飯的確可以資氣養生,在唐代已見流行,杜甫的《贈李白》詩云:“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這烏米飯不僅吃出唐詩,還吃出兩位大詩人的手足深情,讓烏米飯也有了文化的精粹與積澱。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之四》也說:“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原來吃一次烏米飯,就是做一回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