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堰村
- 外文名:Baoyan Village
- 人口:9600餘人(2012年數據)
- 電話區號:0511
- 方言:吳語
- 位於:鎮江市南郊
基本情況,概況,歷史,經濟,旅遊,美食,
基本情況
寶堰村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是寶堰集鎮所在地,也是寶堰古鎮景區的主體部分。下轄三個自然村和寶堰社區居委會,總人口9600餘人(2012年數據),其中寶堰村農業戶口1700餘人,分為26個村民小組,有1750多畝耕地,總戶數為3100多戶。
中文名稱: | 寶堰村 | 地理位置: | 江蘇省丹徒區寶堰鎮 |
外文名稱: | Baoyan Village | 面積: | |
行政區類別: | 行政村 | 人口: | 9600餘人 |
所屬地區: | 江蘇省鎮江市 | 方言: | |
電話區號: | 0511 | 著名景點: | 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會址、寶堰老街等 |
郵政區碼: | 212125 |
概況
該村為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的中心村、集鎮村,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南端,距寶堰鎮政府1公里距離。北與寶堰鎮南宮村相望,東與寶堰鎮團結村為鄰,南與寶堰鎮前隍村為伴,西與句容市春城鎮南塘莊村接壤。距鎮江市丹徒區政府35公里,距鎮江市丹徒區最南部的榮炳鹽資源區僅7公里,是丹徒區、丹陽市、金壇市和句容市的交匯點。
歷史
寶堰村歷史悠久。
據《寶堰鎮志》記載:1976年磨盤山(距寶堰15公里)考古出土的紅陶、灰陶、印紋陶殘片研究發現,遠在3600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明末清初,先民遭洪水之患,築壩(堰)攔水,取名寶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鎮。因南宋時期的鄰鎮丁角鎮河道枯竭,喪失水運條件而衰落,水路只通寶堰,故寶堰鎮所屬寶堰村逐漸形成商業集鎮。
昔日寶堰古街,位於寶堰村,通濟河穿街而過,清鹹豐年間建造的麻石三孔橋—太平橋(又名三圈橋)橫跨河面,將河南、河北連成一片。村西有石孔平橋,條石路面延伸至上橋村外。寶堰古街上有東大街、西大街、中大街、工字街、魚市街、老北街、新北街、中營里,總長1354.5米。南面有前隍弄、文化弄。街心鋪有平板石路,平滑通暢。狹窄的街道兩邊開設著數百家酒樓、飯店、茶館、醬園、糧行、酒行、木行、棉布店、雜貨店、竹器店、地貨行、客棧。十多座祠堂、廟宇、更樓、私塾、學校交錯於集鎮之間,顯示了古街的風貌。
由於寶堰集鎮處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地交界處,地理條件優越,水上運輸便利。四地生產的稻米、黃豆、白酒及魚、肉、禽、蛋等農副食品,均到寶堰匯集經銷,四地農民所需要的日用工業品都由寶堰運進。通濟河內有大小碼頭四處,每日進出船隻達百艘次。隨著糧食和酒業的發展,外地來寶堰開店經商者紛至沓來,當時寶堰鎮曾有“小無錫”之稱。
寶堰是茅山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重鎮。民國27年(1938)6月15日,陳毅司令員率領新四軍一支隊進駐前隍村,在寶堰鎮東首張浩明住宅召開鎮、句、金、丹四縣各界人士代表會,組件“四縣抗敵總會”,委聘區長,發展民眾性的抗日組織,徵稅征糧,動員參軍,募集軍需,有效地支援了新四軍主力部隊,為創建和發展茅山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集鎮居民和工商業橫徵暴斂,商業受到嚴重影響,加之通貨膨脹,早晚市價不同,農民受苦尤深,市場日漸蕭條。
1949年4月23日,寶堰獲得解放,寶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醫治戰爭創傷,整頓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了生產,整修了老街,建設了新街。三十多年來,集鎮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經濟
寶堰村以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為主要經濟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以水稻、玉米、苗木種植為主,第三產業以集鎮服務業為主。其中,第三產業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0%。在鎮榮公路沿線為第二大集鎮,次於上黨鎮集鎮。
農業生產前景廣闊。寶堰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全國罕見的堰泥土土種,盛產的稻麥、油料和水稻品質細膩,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寶堰村所在寶堰鎮1999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重點中心鎮,而寶堰村作為鎮的主體獲得重大發展。十年間,寶堰鎮在寶堰村為主體部分的集鎮投資1.6億元,新辟2條主街道,構築了鎮區三橫二縱骨架道路,集鎮商賈林立、車水馬龍,充滿集鎮生活氣息。
2011年村人均純收入為10440元。
寶堰村屬於鎮江市經濟薄弱村,當前正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緊寶堰古街等景點在寶堰鎮這一江南水鄉的規劃建設。
該村建檔低保戶45戶,低收入人口2390人,重點困難戶58戶。
寶堰村無村經濟實體、無支柱產業,2011年全村年總收入為18萬元(其中財政轉移支付10.5萬元),有一定規模的負債。
旅遊
寶堰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鎮江市丹徒區南端,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江南水鄉,是江南聞名的魚米之鄉。
寶堰村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有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寶堰老街等文物古蹟。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展示了四縣抗敵總會的戰鬥歷程,再現了陳毅、王必成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廣大蘇南軍民的戰鬥風貌。寶堰老街見證了歷史上寶堰鎮作為中心集鎮文化的幾起幾落。
一、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會址
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會址為 “怡和酒行”,建於1921年,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房屋上百間,建築面積2668平方米。該建築具有典型的中西結合的建築特色,設計科學,構思精巧,工藝考究,屬蘇州園林建築風格。宅院設有更樓,哨樓,空中通道,地下暗道,分布合理,防衛能力異常堅固,非常適合軍事指揮機關使用,陳毅、粟裕等領導同志在此居住辦公。館藏有新四軍在寶堰發布的新四軍東進以後的第一張布告,此布告現為國家一級文物。1982年3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1995年9月,建立紀念館並對外開放。
二、寶堰老街
寶堰鎮東有清鹹豐年間建造的麻石三孔橋—太平橋(三仙橋)橫跨河面,將南、北連成一體。鎮西有石孔平橋,條石路面延伸至上橋村外。鎮上有東大街、西大街、中大街、工字街、魚市街、老北街、新北街、中營里,老通濟河古鎮區段,總長1354.5米,南有前隍弄、文化弄,街心鋪有平板石路,堅固平滑,下水道暢通,狹窄的街道兩邊開設著數百家酒樓、飯店、茶館、醬園、糧行、酒行、木行、棉布店、雜貨店、竹器鋪、地貨行、客棧等等,十多座祠堂、廟宇、更樓、私塾、學校交錯於集鎮之間,顯示了歷史古鎮的風貌。
美食
寶堰自古烹飪業享譽一方,傳統名菜紅燒甲魚,製作考就、鮮嫩爽口、油而不膩,為迎賓佳肴;陽春麵風味獨特,糯米白酒、陳醋、香醋、香乾經久不衰。
一、紅燒甲魚
紅燒甲魚,選料是第一要緊,那斤把重一隻的野生甲魚為最好。2000年後,“背上有黑點、四爪尖利、剖腹後腿根處有黃油、嘴中時有卡鉤”的野生甲魚愈來愈少。有的“黑心佬”碼準了人們的心思,把家養的甲魚有了斤把重的時候放到陰溝里去“進修”,待其背上也有了一些黑斑,外表有了那么一點“野生”模樣的時候,捉出來,放在盆中,用細線系住卡鉤,穿上豬肝餵它,等它將豬肝連卡鉤吞進嘴裡,便用剪刀咔嚓一下,剪斷細線,一隻精心包裝的“野生甲魚”就粉墨登場了,在清晨的市場上可以大聲向人們吆喝:下半夜剛釣到的,卡鉤還在嘴裡哩!其實,假的就是假的,有經驗的廚師,在洗甲魚的時候,還是能看出它的真面貌:開水一燙,背上的油皮能整片撕下者是野生的,背皮撕得七零八落者,大都是冒牌貨。
二、寶堰香乾
寶堰地方特產頗多,香乾就是當地的傳統特產之一。它是寶堰萬源醬園的傳統產品,價廉物美,分方圓兩種,黑里呈黃,富有光澤,具有韌性,鹹淡適度,香味可口,是直接食用或烹調配料的佳品。
寶堰香乾製作講究,主要原料選用上好的黃豆,摻入適量的八角(每三十黃豆約摻八角二兩)磨成豆漿。經過篩漿、煮漿、點鹵、翻版成老豆腐,用小蒲包或布包包好上榨壓制志乾塊,把乾塊入鍋煮沸、灼白,起鍋晾乾,再用好醬油加入少量食鹽、桂皮,煮沸停火,等熟醬油的溫度降到30℃左右時,將白坯香乾放入浸泡一夜,撈出即成色、香、味俱全的寶堰香乾。
寶堰香乾價廉物美,歷來暢銷鎮江、丹陽乃至滬寧一線廣大城鄉。
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以後,食品供應是重要而複雜的問題,既要便於運輸、攜帶,又要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寶堰醬園加工一批香乾,格外精工製作。交貨以後,送往蘇州烘乾檢驗,無一酥碎,受到好評。後被運往朝鮮前線,深受人民志願軍指戰員的喜愛。
三、寶堰乾拌麵
寶堰麵條,選上好的“三七粉”(即一百斤小麥只出七十斤麵粉)加工成水面,要軋得不軟不硬柔中帶韌筋道十足。通常人們下麵條,都是在碗中放好湯料,麵條煮熟後叉進湯碗,即使是“乾拌”,也是作料先在碗底放好的。而寶堰乾拌麵與此不同,先將一大鍋清水坐在爐火上煮沸,只至滾水泡泡直翻,掌勺者手一揚,把一堆切成筷子長短的水面拋入沸水。少頃面熟,湯不渾面不糊,掌勺師傅左手拿著一隻竹篾編就的錐形面勺,右手持一隻筷子,雙手配合,默契協調,面勺好似一張網,筷子猶如長鞭,驅趕著一撥麵條如魚兒入網般竄進面勺。接著,掌勺師傅左手凌空發力,上下兩三個來回,甩乾麵條中的水分,迅疾把面勺中的麵條丟進碗中,一旁的助手,順手澆上一勺早已配製好的醬油和一勺滾熱的葷油或麻油,再撒上少許蔥花,就上桌奉客了。食客則邊拌邊吃邊吃邊拌只見麵條慢慢地舒漲開來,越拌越多。寶堰乾拌麵清香撲鼻,吃在口裡呼啦啦的就下了肚。嫌不夠,再加兩個嫩嫩的荷包蛋,伴以一碗清湯,膩口就喝上一口,別有一番滋味。
寶堰乾拌麵雖帶“乾”字口感卻極為順滑。較武漢熱乾麵比清香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