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卷(吳地寶卷)

寶卷(吳地寶卷)

寶卷(吳地寶卷),江蘇省蘇州市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吳地寶卷源於唐代變文俗講”與宋代佛教的“說經”,已有10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於江蘇南部吳語地區,以同里宣卷(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河陽寶卷(張家港市鳳凰鎮)、錦溪宣卷(崑山市錦溪鎮)和勝浦宣卷(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等為代表。吳地寶卷是唐代變文的嫡系傳承,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講唱形式和宗教儀式,富於宗教色彩。題材多為佛教故事,宣揚因果報應,勸人為善,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韻文為主,間以散文。宣唱者只敲木魚、引磬,講述經卷如《妙英寶卷》《觀音寶卷》《目蓮寶卷》等,應和的人誦唱“南無阿彌陀佛”,故稱“木魚宣卷”。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增加絲竹樂器,同時增加了民間傳統故事和神話等文學性較強的內容,如《洛陽橋》《玉佩記》《白兔記》《黃金印》等,被稱作“絲弦宣卷”。

2014年11月11日,寶卷(吳地寶卷)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Ⅰ-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卷(吳地寶卷)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遺產編號:Ⅰ-13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基本組成,內容分類,演唱傳統,藝術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活動,

歷史淵源

寶卷,源於唐代變文“俗講”與宋代佛教的“說經”,一開始僅限於僧宇尼庵之中,用通俗淺易的形式,講唱經文和演唱佛經典故,傳播宗教教義。寶卷就是講經的講義、演唱的文本。宣卷,顧名思義就是宣講寶卷。講時用“白”,即鄉土大白話;唱時用“偈”,也叫“吟”。吳地寶卷就是用蘇州話宣唱的寶卷。現存蘇州地區寶卷和宣卷活動的資料,較早的有出自白茆寶卷中的宋代天竺普明禪師編集的木刻本《大乘香山寶卷》,明萬曆二年(1574)初刊、題“古吳淨業弟子金文編”的《念佛三昧徑路修行西資寶卷》。清嘉慶道光年間,程寅錫《吳門新樂府·聽宣卷》云:“聽宣卷,聽宣卷,婆兒女兒上僧院。婆兒要似妙莊王,女兒要似三公主。吁嗟乎!大千世界阿彌陀,香兒燭兒一搭施。”“妙莊王”和“三公主”是《香山寶卷》中的主要人物。道光以後,有一部分寶卷逐漸擺脫宗教氣氛,以講唱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為主,與地方曲藝戲曲同目的寶卷逐漸增多,有《琵琶記》《西廂記》《白蛇傳》《珍珠塔》等。宣卷形式中還增加了絲竹樂器伴奏,常用的有《彌陀調》《韋陀調》《四季調》《紫竹調》等。通常的木魚宣卷,用木魚、星子伴奏,也有用樂器伴奏的絲弦宣卷。吳地寶卷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民間說唱形式,在廟會、婚慶、壽誕時宣唱。
蘇州宣卷在清末民初十分興盛,20世紀20至40年代達到全盛。20世紀20年代前後,吳江窯上出現楊秀德的班子,30年代初崑山周莊龍庭蟠、徐士英、郭兆良等也組織起絲弦班子,影響所及,同里、八坼一帶湧現出13副絲弦宣卷班子,其中以許維均聲名最著。許氏不但提高了木魚宣卷調的音樂性,而且模仿說書人“起角色”,創造了一種新的“書派宣卷”樣式。吳語宣卷流傳於整個蘇州,其中,吳縣的里市、甪直、勝浦,吳江縣的同里、八坼、金家壩,崑山的周莊、大市、陸墓等鄉鎮宣卷藝人尤其活躍。從事絲弦宣卷表演的藝人大都是農民,他們常在農閒時出外演出,補貼家用,也有少數人以此為營生,常年在外演出。專業演出的藝人常搖著一條小船,既當交通工具又供夜晚歇宿。一地演完,翌日再去他鄉。直到20世紀60年代,蘇南地區的絲弦宣卷藝術表演還是相當盛行。

文化特徵

基本組成

河陽寶卷
唐代變文的重要傳承,發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至民國時期。目前在張家港市鳳凰鎮的農村中仍有十餘個講唱班子在進行傳唱,與河陽山歌一起作為古代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陽寶卷通過講唱民間故事,演繹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觀念。
同里宣卷
以蘇州吳江同里古鎮為中心的民間說唱藝術,清同治光緒年間盛行,流傳於吳江各鄉鎮,並輻射江浙滬交界地帶。同里宣卷早期都是“木魚宣卷”,後發展為“絲弦宣卷”,內容上以傳統的民間勸善教化故事為主,後又出現了很多現實題材作品。
錦溪宣卷
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民間曲藝的重要支流,也是吳方言地區民間宣卷的一個分支。以錦溪為傳播圓心,流傳於崑山南部其它鄉鎮(周莊、千燈、張浦等),也輻射至蘇州南部、上海青浦及浙江的嘉興、嘉善一帶,在江浙滬吳方言區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勝浦宣卷
顧名思義是用勝浦方言宣唱的“寶卷”。表演形式既有傳統的“木魚宣卷”、二人雙檔宣卷,又有多人合奏的“絲弦宣卷”。長期以來,在勝浦鄉村裡的廟會上,農家婚慶、壽誕、遷居、嬰兒剃頭等禮儀之日都要請宣卷班子來熱鬧一番。
沙上寶卷
流布於張家港市北部沿江地區,包括錦豐鎮的三興、錦豐、合興,樂余鎮的兆豐、樂余、東沙,原金港鎮的中興、德積、晨陽,大新鎮南豐鎮常陰沙農場等地,幾乎覆蓋市域的五分之三。沙上寶卷流行於明清與民國時期,基本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專門敘述佛道人物故事的卷本,如《玉皇寶卷》《灶皇寶卷》《觀音十二園覺全傳》等;二是以民間傳說、人物故事為載體,宣講佛道經義勸人為善的卷本,如《陳子春恩怨寶卷》《李翠蓮寶卷》《珍珠塔寶卷》等;三是佛道經義儀式本,如《請道佛登科寶卷》《荷花結緣寶卷》《花名寶卷》等。
甪直宣卷
主要分布在甫田村的陸巷村、甫港村的陶浜村、澄北村的陶巷村和市鎮街道。明代,甫里鎮為長洲縣五鎮之一,是郡東鄉鎮之首,是當時的金融和商貿中心。清道光鹹豐年間,宣卷流傳至甪直。現收藏有抄錄卷本《絲帶寶卷》《麒麟寶卷》《契約寶卷》《盜金牌》《藍絲帶》等50多部。
常熟寶卷
古里、尚湖兩地是常熟寶卷的中心,並通過虞城向周邊縣市及上海等地輻射。現存常熟寶卷有宋代天竺普明禪師編集的木刻本《大乘香山寶卷》、光緒丙戍年新編的木刻本《目蓮三世寶卷》,以及宣統三年(1911)照光緒丁未(1907)上海書局石印本《繪圖三世目連救娘》抄繕的《目蓮寶卷》等。常熟圖書館藏有同治年的寶卷抄本。常熟寶卷在清末已經非常盛行。按用途,常熟寶卷可分為“儀式卷”和“白相卷”(閒卷)二大類。儀式卷主要用於民間舉行“接引西方”“鬧五更”“做壽生”“保太平”等重大儀式,如《玉皇寶卷》《十王卷》《受生寶卷》等。白相卷適於休閒時講述。

內容分類

卷本內容
吳地寶卷的內容、唱本及曲調由於歷代的積累,卷本繁多。依據卷本的內容,可分為以下六大類:
一、神道故事寶卷。這類寶卷講唱各種神道如何成神、成佛、成仙,或為民眾解厄濟難的故事。如《彌陀卷》講述彌陀成佛的故事,《三官卷》講述天官、地官、水官解救危難的故事。
二、婦女修行故事寶卷。這類寶卷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婦女,她們的婚姻家庭生活有種種變故,受到種種磨難,有的甚至是幾世遭難,但她們都篤志拜佛求仙,最後終成正果,得到好報。如《妙英寶卷》,講述妙英歷盡苦難,修行成白衣觀世音的故事。
三、民間傳說故事寶卷。這類寶卷的內容,有不少是地方性的民間傳說,有的是真實的故事,而後被神化或佛化了的。如《孟姜女寶卷》《神童寶卷》《金鎖寶卷》和《目蓮救娘卷》等,均屬於此類故事。
四、俗文學傳統故事寶卷。宋元以來,俗文學積累了大量傳統故事,在民間以戲曲、演唱等形式廣為流傳,講唱寶卷的藝人也編入寶卷。如《嚴嵩寶卷》講述海瑞斬嚴嵩的故事,《百花台卷》講述的宋仁宗時揚州府泰興縣李文俊與紹興穆瑤琴悲歡離合的故事。
五、道教經義寶卷。這類寶卷原為農村中道教驅邪儀式,後被講唱寶卷藝人所利用,成為寶卷驅邪的儀式。如《洛陽寶卷》講述福建泉州的洛陽橋,造橋時遇種種磨難,而後求助觀世音,最終造成大橋的故事。後為農村動土或竣工時驅邪求吉儀式時唱的寶卷。如《八仙上壽卷》,講述敬請上、中、下三洞八仙二十四位神仙,為祝壽時講的寶卷。
六、童話寶卷。這類寶卷一般都很短小,以動物擬人化來反映現實生活,非常風趣,是講唱寶卷時的壓坐卷與解坐卷,很受人歡迎。如《螳螂做親卷》,講述螳螂要娶紡織娘,眾昆蟲一起送禮相賀吃喜酒的故事;《小豬卷》講述一隻母豬與七隻小豬的故事等。
卷本式樣
吳地寶卷有三種卷本式樣:
一是全唱本,即全是唱詞,一唱到底。具代表性的是《洛陽橋神》《拜月華卷》等。
二是全講本,即從頭至尾全部演講,這部分主要是道教經義儀式本,經文只能念,韻文是唱的。念文中往往使用韻文。
三是講唱本,即有時唱,有時講,講唱結合,這種卷占絕大多數。凡是唱本,唱詞都是七言句,不講求格律,但講究押韻。一般是一二四句押韻,四句為一節,不分節的除首句外,其餘都是偶句押韻,韻腳均為吳方言。唱詞簡樸工整,幾乎所有的卷本都沒經過文人的加工與修飾。

演唱傳統

吳地寶卷的宣唱形式有兩種:木魚宣卷和絲弦宣卷。木魚宣卷一般是兩人搭檔,故稱雙人檔。兩人在桌子東西兩旁相對就座。東首的稱“上手”,面前桌子上放著醒木、摺扇、經蓋和木魚等道具。宣卷先生翻開卷本置於桌子上,照本宣講,時說時唱;西邊稱作“下手”,一邊擊打磬子,一邊嘴裡附和著“上手”每句唱詞最後兩個字,並加唱“南無阿彌陀佛”一句禪語於落調,被稱為“和調”。絲弦宣卷有6—8人,配置絲弦樂器。除了木魚、磬子亦同雙人宣卷一樣,還用其餘絲弦樂器配音,增加了喜慶氣氛,曲調也有所改變。有時絲弦宣卷還會結合演出其它傳統戲曲劇目。
吳地寶卷的講唱一般是在客堂(廳)北首正中,縱向拼放2—3隻八仙桌,坐北朝南。北首牆壁懸掛中堂(做壽掛壽星軸,婚嫁掛和合軸)。中堂下面桌子靠牆列置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南極仙翁、土地神君、陰曹閻王、五路財神、釋迦如來和瑤池王母等各方數十尊諸神眾佛的畫像(俗稱“紙馬”)。紙馬前桌上供有酒盅、糖果、葷素祭品及禮盒,台前紅燭(壽燭或喜燭)高燃,清香(或壽香)裊裊。紙馬右側,還放置一斗白米,兩根甘蔗、一桿木秤和一面鏡子。在白米中點上一盞菜油燈,以求祈福禳災。
吳地寶卷的講唱都有固定的程式。首先,是“請佛”。宣卷者手持清香,站在桌前頌唱“三寶科儀”,恭請諸佛降臨。請佛時,宣卷者時而面北,時而朝南。如唱到“奉請南海觀世音”時,面朝南躬身。接下來唱到“善才龍女降台臨”時,面朝北躬身。還有“奉請釋迦如來佛,五百羅漢降台臨;奉請瑤池王母尊,九天仙女降台臨”等。“上請上界諸佛祖,中請中央五嶽神,下請龍宮並水府,上中下三界各降臨”,一共32尊神與佛,共需花20分鐘時間。接著,開始正式宣卷。宣卷者攜帶數十本宣卷腳本,一般讓聽眾“點卷”,點什麼卷就宣什麼卷。聽眾不點,由宣卷者自己決定,任選一本。宣卷時,將腳本攤在面前,照本宣唱。中間有落會,稍作休息。由事家請客吃夜宵,一般是吃長壽麵。

藝術特徵

木魚宣卷主要是用木魚、磬子(引磬)和碰鈴。木魚為一大一小兩個,由主宣的“上手”敲打,木魚下有墊子,一般用大米或黃沙裝袋而成。宣卷時,藝人冬穿棉布(綢緞)長衫或長襖,夏穿紡綢料製成的對襟褂子。絲弦宣卷的樂器有二胡、三弦、揚琴、竹笛,以及琵琶、笙、簫和鑼等樂器,也有角魚、磬子或碰鈴。這種宣卷人數較多,有上下手和樂師七八人。絲弦宣卷的曲調更為豐富,在木魚宣卷“彌陀調”“韋陀調”和“海花調”的基礎上,吸收了“蘇灘”和“錫劇”中的韻律,創作了一種新的曲調——“絲弦調”,同時還根據書情的需要,採用江南小調、錫劇、越劇、滬劇及評彈中一些喜聞樂見的曲調加以宣唱。絲弦宣卷開場時一般會加奏《三六》《龍虎鬥》等樂曲。此外,有些宣卷藝人還結合現代生活,自編了一些唱段。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學價值
吳地寶卷的宣講是歷史悠久、遺存豐厚、客群廣泛的民間文學形式與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卷本經過多代人的加工,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具有突出的文學價值,是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發展史的寶貴資料。
音樂價值
吳地寶卷的曲調單純、嚴謹、優美、動聽,濃縮了佛教音樂、蘇浙民歌和蘇南灘簧音調的精華,對於研究江南地區民間音樂、戲曲等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教育價值
吳地寶卷的故事大多頌揚清廉,歌唱愛情,勸人多做好事善事、除惡揚善、鄰里和睦相處、敬神佛、尚禮儀、守國法、孝敬父母和救濟貧困,情節曲折生動,是舊時民間尤其是廣大鄉村重要的文化娛樂形式。同時,宣卷寓教於樂,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即使在當今社會也發揮了一定的娛樂教化功能。
民俗價值
吳地寶卷的宣講演出常出現在做壽、過生日和婚禮等喜慶活動或廟會等場合,是蘇州眾多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民俗史、弘揚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體活動的多樣化,宣卷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講唱寶卷的藝人人數減少,年事已高,講唱力不從心。與此同時,聽講唱寶卷的人也益減少。因此,對宣卷亟須加以保護與傳承。

傳承人物

芮時龍(1940年10月—),男,漢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寶卷(吳地寶卷)”。1960年開始從事宣卷演唱,先後師承楊坤榮、顧計人、閔培傳等。1992年,從師“許派”創始人許維鈞之妹許素貞,成為許派宣卷第三代傳人。熟稔《洛陽橋》《珍珠塔》《描金鳳》等五十多本傳統宣卷腳本,演唱通俗、質樸,曲調多樣。注重培養新人,傳授技藝。先後收趙華、計秋萍、吳根華等人為徒。2012年起,主動擔任同里中學宣卷傳承班輔導老師,每周授課一次。他帶領的宣卷班子,常年活躍在江浙滬一帶農村,並堅持在同里退思園宣唱寶卷。
余鼎君(1942年5月—),男,漢族,江蘇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寶卷(吳地寶卷)”。出生於寶卷世家,8歲時,就隨父親外出宣卷在旁觀摩學習。1998年以來,專業從事寶卷活動。一方面,他盡力收集寶卷,妥善修復收藏,並無私提供給專家學者,讓常熟寶卷在學術界露面、展姿。個人手頭有250餘種,並已編成目錄,交給了寶卷專家車錫倫先生,讓他在修訂《中國寶卷總目》時收進去。另一方面,整理、提高日常宣講的寶卷。再一方面,對宣講中需要而又缺失的寶卷,他逐一編寫補進。如根據佛經等有關記載,編出《文殊寶卷》《普賢寶卷》;根據有關記載及傳說,編出了《大成寶卷》。
王麗娟(1954年1月1日—),女,漢族,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錦溪宣卷”。
胡振興(1946年4月—2017年5月),蘇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宣卷·河陽寶卷”。
虞關保(1930年1月1日—),男,漢族,蘇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宣卷”。
蔣根泉(1949年8月—),蘇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宣卷·甪直宣卷”。

保護措施

張家港、崑山、吳江和蘇州工業園區等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宣卷的保護傳承與宣傳推廣工作,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宣卷的傳承與發展:
一是挖掘宣卷史料。深入民間,走訪宣卷老藝人,進行寶卷普查整理,收集宣卷傳抄本,並進行複製,做好攝影、攝像和錄音等工作,予以保存。
二是展開對宣卷老藝人的保護工作。建立老藝人檔案文本,關心宣卷藝人的生活,為他們提供演出場地,為他們創造互相觀摩交流的機會,提高宣卷的演唱水平。做好講唱人的傳承工作,有重點地物色一些有藝術追求、有基礎的青年,拜老藝人為師,培養宣卷接班人。
三是建立宣卷博物館、陳列室,對外開放,並使之成為宣卷藝術的傳承培訓基地。中國錦溪宣卷藝術館於2012年10月正式開館。
四是做好編輯出版工作。2007年,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啟動了《中國·河陽寶卷集》的編纂工程,編輯人員徵集到728個寶卷卷本,從中遴選了163種,一一進行仔細的校勘、標點、注釋,而後彙編成集,總計“道佛敘事本”40篇、“民間傳說故事本”96篇、“道佛經義儀式本”27篇。2007年11月2日,《中國·河陽寶卷集》在沙洲賓館舉行了首發儀式,並推向了全國。2009年,同里鎮通過採訪非遺項目傳承人收集基礎資料,整理出版《中國·同里宣卷集》(上、下卷),為中國宣卷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2016年6月,《中國常熟寶卷》正式出版。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蘇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獲得“寶卷(吳地寶卷)”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寶卷(吳地寶卷)項目保護單位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蘇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1年,同里鎮獲得“江蘇省民間藝術——宣卷之鄉”稱號。
2010年,錦溪鎮成功申報蘇州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宣卷之鄉)。
2011年11月,在第十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同里宣卷的繼承人趙華演出的作品《鄉下街上人》獲得金獎。
2013年7月9日,同里宣卷趙華作品《螳螂做親》入選第十五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曲藝邀請賽。
2015年,由金獻武創作,趙華、張寶龍參與表演的《禍起雙十一》,獲得上海浦東“周浦杯”全國宣卷學術邀請賽金獎。
2015年11月2日,張家港市被授予“中國寶卷之鄉”的稱號。
2015年11月21日—23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首屆上海浦東·全國宣卷傳承論壇在滬舉辦,由錦溪鎮文體站選送,錦溪宣卷傳承人堵建榮編導、代表性傳承人王麗娟主唱的《顧鼎臣遊春認女》獲得金獎。

重要活動

2009年、2011年、2013年,錦溪鎮先後舉辦了三屆江浙滬宣卷演唱交流會。
2016年6月28日,南京博物院小茶館上演“吳音雅韻”南博·蘇州非遺項目展示周首場展演——河陽山歌、河陽寶卷專場。
2016年10月15日—16日,第四屆江浙滬宣卷交流邀請賽在錦溪鎮舉行。
2018年6月,“國樂昆韻江南風——2018年崑山非遺台灣行”在台灣屏東大學和台灣藝術大學交流演出。“錦溪宣卷”作為崑山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彩亮相。
2019年5月16日—18日,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組織崑山旅遊企業赴北京參加首屆亞洲文化旅遊展,並組織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錦溪宣卷進行現場表演。
2019年12月7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主辦的第七屆全國相聲小品優秀節目展演第三場展演——“奮進新時代”張家港市曲藝節目專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少兒曲藝作品河陽寶卷《送給遠方的禮物》參演。
2021年7月,“當今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常熟寶卷暨相關民俗學術研討會”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社科院等18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名寶卷研究專家,對常熟寶卷進行了深入研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