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介紹,環境,景區介紹,
歷史介紹
寶力根寺始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年)。相傳普安寺四世活佛受達賴喇嘛指派,長途跋涉來到海棠山,因過度勞累而染病,便到此地休養,每天用聖澗泉水洗漱、飲用,疾患竟不治而愈。於是,活佛便在此修建寺廟,作為避暑休假的行宮。
四世活佛在建造寶力根寺大殿的同時,在大殿的前面又監造了關帝廟。關帝廟為三間藏式廟堂,正中是關公坐像,兩旁是關平、周倉各握劍、刀的站像,威武神氣,莊嚴肅穆,四周牆壁上畫著關雲長忠武一世的24部彩畫。
環境
寶力根寺依山傍水,環境幽雅,蒼松翠柏,層層環抱,奇石異草,遍及山坳。整個地貌似“簸箕”形,東、西、北三面環山,從南向北由寬到窄,由一馬平川到陡峭山峰,加之廟宇依山靠石而建,氣勢恢宏。
每當夏季來臨,這裡滿目蔥蘢,山光水秀,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懸崖峭壁,景象壯觀。在寶力根寺旁,有一古槐格外引人注目,主幹低矮,胸圍3.3米,根植於深山中,無侶無伴,好象在向人們訴說著小洞山的滄桑歷史。古槐相傳為蒙古貞第一位王爺所栽,它雖經千餘年的風霜,仍枝繁葉茂,剛毅奔放。
景區介紹
寶力根寺風景區內,現有數尊刻於巨石上的佛像,有宗喀巴、釋迦牟尼、度母、關公、無量壽佛等藏傳佛教人物。景區內還有很多遼及契丹遺址、古墓和唐朝薛仁貴古戰場等。
與其毗鄰的蒙古貞敖包園,每年都舉辦敖包節,周圍民眾自發舉辦各種祭祀、競技、歌舞等活動,充分展示蒙古族民俗民風及民族美食。寶力根寺依山傍水,環境幽雅,蒼松翠柏層層環抱,奇石異草遍及山坳,整個地貌似“簸箕”形,東西北三面環山,從南向北由寬到窄,由一馬平川到陡峭山峰,加之廟宇依山靠石而建,氣勢恢宏,香火鼎盛,晨鐘暮鼓,迴蕩山谷。
當年,活佛用白泉水洗好了痼疾,便下令在泉邊建築寺廟作避暑度假行宮。以後陸續增建擴建,鼎盛時建有大雄寶殿、關帝廟、活佛殿、達木津廟、大小龍王廟、土地廟、吉斯倉等8座廟宇,有喇嘛170人。沐著午後的陽光,尋著鐘聲,沿陡峭的石階而上,就是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也叫措欽大殿。大殿底層為藏式建築,上層為單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是藏漢建築相結合的雙層樓閣。殿內主供7尊大佛,兩側牆壁上有千尊佛及佛龕。
圍繞大雄寶殿的中軸兩側,環繞著眾多的樓堂、寮房。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前左側的一口大鐵鐘,直徑約2尺,重達4000公斤,鑄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鐘的鐵壁上有二行鑄字:“鳴鐘三響出世也!”;另一面鑄有:“勿動”二字。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鐘旁邊竟傲然佇立著一大一小兩株母子梧桐樹。聽寺里的師傅講,當年丹畢道爾吉到海棠山普安寺任活佛時,其母不放心,便親自送兒子到普安寺,然後選擇一處天然洞府誦經祈福。她不僅輔佐活佛強化了普安寺戒律,並且修建了寶力根寺。她怕活佛想念自己,特意在返回西藏前栽下這棵梧桐樹。後來,活佛在母親去世後,又栽下一株梧桐樹,以示悟通佛法,懷念母親。這正是:“善思如母眾,難忍無量苦,憶念蒼生情,世世永不離”。母子梧桐樹給後人留下許多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