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刻叢編

寶刻叢編

《寶刻叢編》,輯錄當時中國各地碑刻的總目。宋理宗時臨安書商陳思編輯。著錄從秦石鼓文、詛楚文到五代石刻文字的目錄,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銅鉦、銅鐘、鐵器的銘文,還選取了一些法貼。書按南宋地方行政區劃編排,將保存於每縣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順序排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寶刻叢編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者:陳思
  • 全書共:二十卷
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

作者簡介

陳思(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宋理宗時(1225—1264),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宋理宗時官成忠郎和國史實錄院秘書省搜訪。

書籍簡介

金石學著作。是當時中國各地碑刻的總目。宋理宗時臨安書商陳思編輯。
全書共二十卷,著錄從秦石鼓文、詛楚文到五代石刻文字的目錄,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銅鉦、銅鐘、鐵器的銘文,還選取了一些法貼。書按南宋地方行政區劃編排,將保存於每縣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順序排出。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也按地方列碑目,但只限南方,而陳思則把河淮以北也收入其內。凡地點不詳的石刻都列在第二十卷之中。每條石刻名稱之後,列有摘抄自各家的題跋,主要有集古錄》、《金石錄》、《隸釋》、《隸續》,還有《諸道石刻錄》、《訪碑錄》、《京兆金石隸》、《復齋碑錄》、《曾南豐集古錄》、《資古紹志錄》等。這些書多早已亡佚,通過《寶刻叢編》方能部分地保存至今。此書在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已殘缺不全。吳刻本完整者僅第五、七、八、十三、十四、十九、二十卷,其餘幾卷也都殘缺不全,第十一、十六、十七三卷則全佚。
《寶刻叢編》收集了從秦代石鼓文、詛楚文到五代的石刻文字目錄,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銅鉦、銅鐘和鐵器的銘文。還選收了部分法帖。以《元豐九域志》所載的南宋行政區劃(京府州縣)為綱編排。每一地方的石刻又按其年代順序排出。卷一,“京畿”(今河南開封附近)、“京東東路”(今河南、山東的一部分);卷二,“京東西路”(今山東、江蘇的一部分);卷三,“京西南路”(今湖北、湖南之一部分);卷四、卷五,“京西北路”(今河南省之大部);卷六,“河北東路、西路”(今北京,河北一帶);卷七至卷十,“陝西永興軍路”(今西安及陝西省大部);卷十一,“陝西秦鳳路、河東路”(今陝西、甘肅之一部分);卷十二,“淮南東路、淮南西路”(今湖南、安徽、江蘇、山東一部分);卷十三至卷十四,“兩浙東路、西路”(今浙江省);卷十五,“江南東、西路”(今江蘇、江西省一部分);卷十六,“荊湖南路、北路”(今湖南、湖北一帶);卷十七,“成都府路”(今四川成都-帶);卷十八,“涪州路”、“利州路”(今四川省部分地區);卷十九,“夔州路”(今福建省)和“廣南東部”(今廣東省)、“廣南西部”(今廣西省);卷二十卷,“諸書所錄刻石地里未詳者”,即地點無考的碑石。
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一書,體例與此書相同,但只限於南方,淮河以北部分缺載。陳思則將這一部分補充在《寶刻叢編》之中,使之成為宋代著錄石刻諸書中較為完備的一種。每條石刻名稱之後,都列有摘抄自各家題跋的考證文字。主要取自《集古錄》、《金石錄》、《隸釋》、《隸續》,以及《諸道石刻錄》、《資古紹志錄》等。其中有些書已亡佚,通過此書才能部分地保存至今。
清代修《四庫全書》時,此書已殘缺不全。現在所能見到的刻本有道光末年吳式芬刻本和光緒十四年(1888年)陸氏十萬卷樓刻本,吳刻本完整者僅卷五、卷七、卷八、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九、卷二十,其餘幾卷也都殘缺不全,卷十一、卷十六、卷十七三卷則全佚,十萬卷樓刻本所收碑文錯簡,訛誤之處也不少。

版本

南宋時還有一部名為《寶刻類編》的石刻目錄,作者不詳。該書以書寫人的身身份分類編撰,有帝王、太子、諸王、國主、名臣、釋氏、道士、婦人等類。清代已不見此書。有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八卷,自成一編。今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劉喜海刻本和鹹豐時《奧雅堂叢書》本,另外還有北京圖書館藏宋抄殘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