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伊局,清朝在新疆伊犁設立的鑄錢局,為清朝在新疆設立的7個鑄錢局之一,位於今霍城縣惠遠鎮寶伊局的建立,結束了長期以來新疆天山以北沒有鑄幣基地的狀況,促進了北疆經濟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伊局
- 設立時間:清朝
- 設立地點:新疆伊犁
- 功能:鑄錢機構
背景,鑄幣歷史,錢文,材質,
背景
清代,伊犁一直是新疆的政治、經濟中心,自乾隆年間清軍就在伊犁駐守。雖然靠實行開墾屯田彌補部分軍費,但每年仍需靠內地供銀50餘萬兩,綢緞數萬匹與當地哈薩克牧民交換牛羊馬匹。由於當地缺乏制錢,給清軍與牧民的交易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乾隆三十六年,曾擔任過阿克蘇參贊大臣,對阿克蘇、烏什設局鑄錢甚為熟悉的舒赫德調任伊犁將軍後,開始籌劃在伊犁設局鑄錢。他認為“伊犁為準部匯總之區,兵屯甚眾,商販尤殷,需用錢文較他處為更要”,因而“鼓鑄一事必應籌辦”。但由於當時伊犁未發現銅礦,寶伊局並未及時開設。
鑄幣歷史
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伊犁將軍伊勒圖的建議,為鞏固邊疆而在伊犁開設寶伊局鑄造銅錢。寶伊局的開鑄結束了北疆長期沒有鑄幣基地的歷史,促進了北疆經濟的發展。寶伊局設爐2座,開始時每年鑄錢1100餘串,後每年鑄錢1722串,所用銅料除在當地巴彥岱開挖之外,主要靠南疆各地調撥。寶伊局所鑄造的乾隆通寶錢數量大,版式豐富。
嘉慶年間,新疆僅有阿克蘇、寶伊兩局鑄錢,且所鑄錢幣中乾隆通寶兩成,嘉慶通寶八成。寶伊局所鑄嘉慶通寶,按面文“嘉”字中“吉”的大小可分為為“小吉嘉”與“大吉嘉”兩種版式,其中“小吉嘉”鑄造的數量大大超過“大吉嘉”。
道光年間,仍按舊例,所鑄錢幣中乾隆通寶兩成,道光通寶八成。道光二十年(1840年),寶伊局因銅少而暫停。
鹹豐元年(1851年),為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軍費大增,而戰亂導致的賦稅收入減少、鑄幣材料短缺,則使得財政愈加困難,為彌補財政虧空,清政府開始發行紙幣,並令各地鑄錢局開鑄大錢。1853年,寶伊局開鑄大錢,成為當時鑄行大錢的大局之一,也是新疆第一家鑄造大錢的鑄錢局。鹹豐六年(1856年),因造成錢法混亂,大錢被廢。鹹豐年間,寶伊局除小部分平錢外,所鑄大錢分為當四、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數種。按《鹹豐錢的版式系列》一書,當百、當五十、當十、當四和小平等均有實物發現,而當五百僅見記載。當五百、當千大錢則可見於零星的奏章中,如奕山鹹豐四年正月十五日奏文中中曾提及“寶伊局鑄重二兩的當千大錢”,次年又在奏文中提到“當千、當五百不能行使,奏明改鑄當百以下大錢”。最早披露的一枚當五百原為張絅伯舊藏,後歸陳仁濤,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阿克蘇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亦有當五百大錢。馬定祥著《鹹豐泉匯》中收錄有一枚陳鴻禧舊藏的當五百,曾在2013年進行拍賣。鹹豐初年,寶伊局曾鑄造了少量的小平錢,後大多被回收鑄造大錢,或被沙俄搜刮回國,因此存世不多。
錢文
寶伊局所鑄銅錢的錢文與中國內地各局格式相同。面文為四字漢文:小平錢的面文為年號加“通寶”兩字,當五十及以下大錢的面文為年號加“重寶”兩字,當百及以上大錢的面文為年號加“元寶”兩字。背文也與新疆阿克蘇局、烏什局等局所鑄的背文左為滿文,右為維文局名的格式不同,而是與內地制錢的格式相同,不用維文,而用滿文“ᠪᠣᠣᡳ”(寶伊),在穿左右。
材質
與內地制錢相比,寶伊局所鑄錢幣多屬紅錢範疇,內地制錢材質為“銅六鉛四”的黃銅,呈黃色,而寶伊局制錢為“銅七鉛三”的青銅,稍顯灰澀,為暗紅色。由於果子溝天塹的阻擋,道路難行,寶伊局鑄幣用的材料多經夏特古道從南疆輸入伊犁。
寶伊局鑄幣所以紅錢為主,但歷代均有少量黃銅等其他材質的鑄錢,尤以鹹豐年間鑄幣的材質種類最多,不僅有青銅、黃銅、紅銅,還有鐵質和鉛質的鑄幣。鹹豐重寶當四錢多為紅銅,鐵質的較少,黃銅材質的罕見;而當十以上的大錢多為黃銅材質,紅銅的較少,鐵質的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