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剛產仔鯊長18厘米,雄成魚長69厘米,最長約120厘米。體延長,前部粗大,後部漸細小,背面稍圓凸,腹面平坦。頭高大,略呈方形,約為全長的2/9,尾長比頭和
軀幹稍長。吻寬大,向前劇斜,吻端鈍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距第一
鰓孔比距吻端為近;眼間隔稍凹入;眶上嵴突顯著。
鼻孔大,靠近吻端,與口隅相通,成鼻口溝;前鼻瓣寬大平扁,後鼻瓣扁而半環形,與上唇褶相連。口裂寬而平橫,但上下頜前部狹小;唇褶發達;上唇褶寬扁,前端與後鼻瓣相連,後端圓形突出;
下唇褶較狹長;口隅後方具一縱行短溝。齒上下頜同型,前部齒細小,3-5齒頭型,後部齒寬扁,臼齒狀,方形或長方形,齒面圓凸,多行在使用;上頜每行正中1齒,每側7+6齒;下頜每行正中1齒,每側5+7齒。
噴水孔小,圓形,位於眼的後緣垂直線下方。鰓孔5個,第一鰓孔最寬,其餘遞次狹小,最後3-4鰓孔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粗厚,呈十字形,排列稀疏,基板大而方形。
背鰭2個,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中大,起點對著胸鰭基底後端,前緣圓凸,後緣凹入,上角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較小,形狀與第一背鰭相同,距尾鰭比距腹鰭為遠。
尾鰭寬短,帚形,比頭長為短,尾椎軸略上翹;上葉發達;下葉較大,前部與中部連合,作三角形突出,與後部相隔處有1缺刻;尾端圓鈍,後緣圓形。
臀鰭比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第二背鰭基底,基底與尾基間之距離比基底長不到2倍;外角圓,里角尖,後緣凹入。
腹鰭近方形,後端幾平直,外緣和里緣幾平行,起點約與第一背鰭下角後端相對;鰭腳粗大,圓管形,後端鈍尖。
胸鰭大,外緣微凸,後緣直或微凹,外角和里角都圓形,鰭端伸達或越過第一背鰭下角末端。
體黃褐色,具深褐色橫紋,在頭後寬狹交迭:吻的前部1寬條,眼間隔至眼下1寬條,眼後與第一鰓孔間1寬條,第二、第三鰓孔上方1狹條,自第一背鰭前部至胸鰭基底後方1寬條,第一背鰭後部1狹條,第一背鰭後方1寬條,腹鰭基底上方1狹條,第二背鰭前面1寬條,第二背鰭基底中部下方1狹條,第二背鰭後方至臀鰭基底前半部1寬條,臀鰭基底後方1狹條,尾鰭前方1寬條,尾鰭基底前部1狹條和中部1寬條。胸鰭背面具寬狹紋2條。
生活習性
寬紋虎鯊屬寒水性溫帶近海底棲小型鯊。主要棲息於大陸棚之近海中,通常在岩礁區或海藻繁生的水域,更喜歡多岩石的地區,水深為6-37米。行動緩慢。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或海膽為食,當捕食時兩頜可以突出。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和台灣北部海域。
繁殖方式
卵生,卵大而具螺旋形卵殼,數條雌魚一起產卵,卵成堆產在岩石或藻叢中水深8-9米處,稱魚巢“nests”,雌鯊每產2卵,約1年後孵出。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在西北太平洋有相對廣泛的分布。雖然可能對商業漁業不感興趣,但寬紋虎鯊是作為刺網和其範圍內其他漁業的兼捕而捕獲的。棲息地的破壞和污染也是對其近海棲息地的威脅。然而,該物種在其分布範圍內是常見的,可能是相對多胎的(卵生的物種),並且由於沒有證據表明該物種已經在減少,因此被認為是最不關注的物種。應當在整個物種範圍內監測種群趨勢和棲息地質量的變化。
主要價值
寬紋虎鯊偶而被漁民以延繩釣捕獲,為罕見之魚種,不具經濟價值,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