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的力量》(作者王碩、李少顓)的目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讀者深刻地去認識寬恕,洞察寬恕,感受寬恕的意義。本書也想分享作者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套用寬恕治療中的一些方法、技巧及成功案例,特別是在抑鬱、家庭婚姻和青少年問題等方面的套用。希望讀者能從《寬恕的力量》中感受到寬恕的力量,並運用這種力量來自助,放下和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痛苦。
基本介紹
- 書名:寬恕的力量/積極心理學叢書
- 作者:王碩 李少顓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131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教育出版社
- 外文名:Positive
- 類型:醫學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92780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寬恕不僅僅是道德的要求,不僅僅是紙面上的那些訴說,也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一句術語,更應該是人生的一門智慧。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恕什麼的藝術。”
《寬恕的力量》(作者王碩、李少顓)的目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讀者深刻地去認識寬恕,洞察寬恕,感受寬恕的意義。
《寬恕的力量》(作者王碩、李少顓)的目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讀者深刻地去認識寬恕,洞察寬恕,感受寬恕的意義。
圖書目錄
序積極心理學:當代人的精神救贖
前言故事與哲學
I 寬恕的定義
1.1 寬恕的含義
1.2 寬恕的特點、類型及發展階段
II 寬恕的作用
2.1 調節情緒
2.2 增進親社會行為
2.3 改善人際關係
2.4 提高主觀幸福感
2.5 保持身體健康
III 寬恕的哲學實踐及其具體步驟
3.1 寬恕的方法
3.2 沉思錄
IV 寬恕治療
4.1 寬恕治療及其意義
4.2 寬恕治療模型簡介
4.3 公認有效的寬恕模型詳解:恩萊特的寬恕模型
V 寬恕治療用於抑鬱
5.1 抑鬱的原因
5.2 抑鬱的表現
5.3 抑鬱的寬恕療法
VI 寬恕治療在婚姻與家庭中的套用
6.1 憤怒:婚姻與家庭關係的矛盾根源
6.2 外遇:婚姻與愛情的第一殺手
VII 寬恕治療在青少年中的套用
7.1 青少年寬恕的發展階段
7.2 青少年寬恕的特點
7.3 對青少年的寬恕干預
7.4 對青少年的寬恕教育
VII 案例與治療介紹
8.1 吳先生個案
8.2 小梅個案
後記
前言故事與哲學
I 寬恕的定義
1.1 寬恕的含義
1.2 寬恕的特點、類型及發展階段
II 寬恕的作用
2.1 調節情緒
2.2 增進親社會行為
2.3 改善人際關係
2.4 提高主觀幸福感
2.5 保持身體健康
III 寬恕的哲學實踐及其具體步驟
3.1 寬恕的方法
3.2 沉思錄
IV 寬恕治療
4.1 寬恕治療及其意義
4.2 寬恕治療模型簡介
4.3 公認有效的寬恕模型詳解:恩萊特的寬恕模型
V 寬恕治療用於抑鬱
5.1 抑鬱的原因
5.2 抑鬱的表現
5.3 抑鬱的寬恕療法
VI 寬恕治療在婚姻與家庭中的套用
6.1 憤怒:婚姻與家庭關係的矛盾根源
6.2 外遇:婚姻與愛情的第一殺手
VII 寬恕治療在青少年中的套用
7.1 青少年寬恕的發展階段
7.2 青少年寬恕的特點
7.3 對青少年的寬恕干預
7.4 對青少年的寬恕教育
VII 案例與治療介紹
8.1 吳先生個案
8.2 小梅個案
後記
文摘
“冢有悍霎”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不通情理,十分兇悍。一次,蘇格拉底與妻發生爭吵,出門時妻子從陽台上潑水於身,蘇格拉底笑著說:‘‘我就知道大雨之後必有甘霖。”他說,悍妻可以養性。其寬恕之心性,令人嘆服。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Jean Valjean),為了七個孩子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苦役,總共在監獄中度過了19個年頭。出獄後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唯有該城的主教米里哀熱情地招待了他。但多年來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讓對社會的仇恨心理,他偷走了主教的銀餐具。被抓獲後,神父不但沒有懲罰他,反倒把整套銀具贈與他。神父善良的寬恕改變了他的價值觀,讓他在今後的人生中也立志行善,儘可能地幫助別人。
“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並加以指點,最後爽快地說:“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
“鮑威爾找槍”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年輕時在部隊服役,當過步兵排長。有一次,一位士兵把手槍弄丟了,怎么也找不到。根據軍紀,軍人丟槍是要受到嚴厲處分的,那位士兵嚇得差點哭了。為了不耽誤完成任務,鮑威爾就把自己的手槍遞給那個士兵,說槍找到了。那位士兵高興得不行。執行任務回來,鮑威爾叫來那位士兵說:“對不起,你的槍雖然找到了,但我的槍卻丟了,看在我幫你找槍的份上,你也總需幫我把槍找回來。”於是兩個人到處找槍,後來,槍終於找到了,那位士兵這才知道是鮑威爾幫了自己。
“戰果如何”
鮑威爾在駐韓美軍第二師任職期間,部隊中有年輕士兵偷偷溜進城去逛妓院。有一天,一位很有前途的士兵因為嫖娼被當場抓獲,他的上司準備把他交到上面嚴厲處罰,鮑威爾把這事攬了下來。他把那士兵帶到自己的辦公室,給他倒了一杯水,然後拍著他的肩膀說:“夥計,戰果如何?”那士兵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鮑威爾接著說:“這事就到此為止吧,年輕人犯點錯,上帝會原諒的,但是,你是個很有前途的小伙子,我們大老遠到韓國來,可不是來尋花問柳的,這一點你一定要記住!”那士兵對鮑威爾感恩戴德,從那以後再也沒犯過錯。後來他還成為鮑威爾從政的盟友,他的名字叫克拉拉。
“‘記住的’和‘忘卻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柏、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處山谷,馬沙失足滑落,幸虧吉柏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大石頭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柏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柏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馬沙一耳光”。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里好奇地問兩次刻字為何不同,馬沙回答:“我永遠感激吉柏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乾二淨。”
“希拉蕊寬恕柯林頓”
希拉蕊(Hillary D.R.Clinton)這個差一點當了美國第一個女總統的女強人,也經歷了作為女人,特別是名女人最心酸最難堪的事——柯林頓性醜聞,不過她用西方人最優秀的品質——寬恕戰勝了這一風波。事情發生後,世界各地的報紙上刊登這樣一張照片:柯林頓夫婦兩人默默地走著,切爾西居中,偏向母親一邊。該照片很快成為一張主題畫,集中表現了一個在公眾面前內心正在痛苦掙扎的家庭。處於漩渦中的希拉蕊的苦悶吸引了數百萬人,尤其是婦女的關注,這些婦女似乎正和她一樣感同身受。她們中的許多人也曾經面對誤入歧途的丈夫或男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總要考慮孩子、財產、兩人的過去與不確定的未來。希拉蕊始終堅信寬恕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是一種愛的力量,最終原諒了柯林頓,努力找回了兩個人的溫情,重建彼此的信任,挽救了他們的婚姻。
這對夫婦是經歷外遇事件後,婚姻關係更加穩固的優秀範例。和大多數經歷了外遏而沒有分手的夫婦一樣,他們決定如此做是源於曾經的親密和愛戀。希拉蕊曾說:“我喜歡他大笑的樣子,除了他,沒有人能這樣懂我。通過夫妻心理治療,我們重新找到了相愛的感覺。一段時間後,我能夠原諒並忘卻他所有的過錯。”
寬恕,意味著你將擁有健康的身體。
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恕,不僅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對於增進和維護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大量事實證明,不寬恕別人,亦會殃及自身。過於苛求別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長期處於緊張、憤怒和怨恨的心理狀態之中,心理壓力顯著增加。由於內心的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無法解脫,極易導致機體內分泌功能失調,諸如使兒茶酚胺類物質——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過量分泌,引起體內一系列應激性生理生化改變,諸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緩等等。這些生理反應,原本是用來應對危機的正常反應,但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危機需要處理的日常生活中,長期保持在這種狀態,就會過量地消耗身體健康和能量儲備,長此以往,可能導致頭昏、失眠多夢、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煩意亂等。長期慢性的緊張心理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又會反過來增加人的緊張心理,形成惡性循環,貽害無窮。更有甚者,可能因為失去理智而喪失行為控制能力,衝動之下釀成禍端,後果嚴重。一旦寬恕別人之後,心理上便會經過一次巨大的轉變和淨化過程,使原本壓抑無望的生活出現新的轉機,諸多憂愁煩悶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寬恕,意味著你將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寬恕是一種博愛,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恕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登上大方磊落的台階。只有寬恕,才能“癒合”不愉快的創傷;只有寬恕,才能消除人為的緊張;只有寬恕,才能讓你不再那么敏感和容易受傷,更加快樂陽光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寬恕,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恕。只有對自己寬恕的人,才有可能對別人也寬恕。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電視劇《成長的煩惱》講的都是煩心的事,但是他們對兒女、鄰居的寬恕,最終都把這一切都化為了會心的笑聲。芸芸眾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進取心超出了一定限度,往往使人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快樂的能力。嫉妒之烈火是焚毀智慧與靈性的罪魁,怨怒之暴風是摧折理智與美德的禍首。P4-6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不通情理,十分兇悍。一次,蘇格拉底與妻發生爭吵,出門時妻子從陽台上潑水於身,蘇格拉底笑著說:‘‘我就知道大雨之後必有甘霖。”他說,悍妻可以養性。其寬恕之心性,令人嘆服。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Jean Valjean),為了七個孩子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苦役,總共在監獄中度過了19個年頭。出獄後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唯有該城的主教米里哀熱情地招待了他。但多年來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讓對社會的仇恨心理,他偷走了主教的銀餐具。被抓獲後,神父不但沒有懲罰他,反倒把整套銀具贈與他。神父善良的寬恕改變了他的價值觀,讓他在今後的人生中也立志行善,儘可能地幫助別人。
“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並加以指點,最後爽快地說:“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
“鮑威爾找槍”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年輕時在部隊服役,當過步兵排長。有一次,一位士兵把手槍弄丟了,怎么也找不到。根據軍紀,軍人丟槍是要受到嚴厲處分的,那位士兵嚇得差點哭了。為了不耽誤完成任務,鮑威爾就把自己的手槍遞給那個士兵,說槍找到了。那位士兵高興得不行。執行任務回來,鮑威爾叫來那位士兵說:“對不起,你的槍雖然找到了,但我的槍卻丟了,看在我幫你找槍的份上,你也總需幫我把槍找回來。”於是兩個人到處找槍,後來,槍終於找到了,那位士兵這才知道是鮑威爾幫了自己。
“戰果如何”
鮑威爾在駐韓美軍第二師任職期間,部隊中有年輕士兵偷偷溜進城去逛妓院。有一天,一位很有前途的士兵因為嫖娼被當場抓獲,他的上司準備把他交到上面嚴厲處罰,鮑威爾把這事攬了下來。他把那士兵帶到自己的辦公室,給他倒了一杯水,然後拍著他的肩膀說:“夥計,戰果如何?”那士兵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鮑威爾接著說:“這事就到此為止吧,年輕人犯點錯,上帝會原諒的,但是,你是個很有前途的小伙子,我們大老遠到韓國來,可不是來尋花問柳的,這一點你一定要記住!”那士兵對鮑威爾感恩戴德,從那以後再也沒犯過錯。後來他還成為鮑威爾從政的盟友,他的名字叫克拉拉。
“‘記住的’和‘忘卻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柏、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處山谷,馬沙失足滑落,幸虧吉柏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大石頭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柏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柏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馬沙一耳光”。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里好奇地問兩次刻字為何不同,馬沙回答:“我永遠感激吉柏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乾二淨。”
“希拉蕊寬恕柯林頓”
希拉蕊(Hillary D.R.Clinton)這個差一點當了美國第一個女總統的女強人,也經歷了作為女人,特別是名女人最心酸最難堪的事——柯林頓性醜聞,不過她用西方人最優秀的品質——寬恕戰勝了這一風波。事情發生後,世界各地的報紙上刊登這樣一張照片:柯林頓夫婦兩人默默地走著,切爾西居中,偏向母親一邊。該照片很快成為一張主題畫,集中表現了一個在公眾面前內心正在痛苦掙扎的家庭。處於漩渦中的希拉蕊的苦悶吸引了數百萬人,尤其是婦女的關注,這些婦女似乎正和她一樣感同身受。她們中的許多人也曾經面對誤入歧途的丈夫或男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總要考慮孩子、財產、兩人的過去與不確定的未來。希拉蕊始終堅信寬恕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是一種愛的力量,最終原諒了柯林頓,努力找回了兩個人的溫情,重建彼此的信任,挽救了他們的婚姻。
這對夫婦是經歷外遇事件後,婚姻關係更加穩固的優秀範例。和大多數經歷了外遏而沒有分手的夫婦一樣,他們決定如此做是源於曾經的親密和愛戀。希拉蕊曾說:“我喜歡他大笑的樣子,除了他,沒有人能這樣懂我。通過夫妻心理治療,我們重新找到了相愛的感覺。一段時間後,我能夠原諒並忘卻他所有的過錯。”
寬恕,意味著你將擁有健康的身體。
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恕,不僅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對於增進和維護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大量事實證明,不寬恕別人,亦會殃及自身。過於苛求別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長期處於緊張、憤怒和怨恨的心理狀態之中,心理壓力顯著增加。由於內心的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無法解脫,極易導致機體內分泌功能失調,諸如使兒茶酚胺類物質——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過量分泌,引起體內一系列應激性生理生化改變,諸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緩等等。這些生理反應,原本是用來應對危機的正常反應,但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危機需要處理的日常生活中,長期保持在這種狀態,就會過量地消耗身體健康和能量儲備,長此以往,可能導致頭昏、失眠多夢、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煩意亂等。長期慢性的緊張心理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又會反過來增加人的緊張心理,形成惡性循環,貽害無窮。更有甚者,可能因為失去理智而喪失行為控制能力,衝動之下釀成禍端,後果嚴重。一旦寬恕別人之後,心理上便會經過一次巨大的轉變和淨化過程,使原本壓抑無望的生活出現新的轉機,諸多憂愁煩悶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寬恕,意味著你將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寬恕是一種博愛,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恕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登上大方磊落的台階。只有寬恕,才能“癒合”不愉快的創傷;只有寬恕,才能消除人為的緊張;只有寬恕,才能讓你不再那么敏感和容易受傷,更加快樂陽光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寬恕,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恕。只有對自己寬恕的人,才有可能對別人也寬恕。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電視劇《成長的煩惱》講的都是煩心的事,但是他們對兒女、鄰居的寬恕,最終都把這一切都化為了會心的笑聲。芸芸眾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進取心超出了一定限度,往往使人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快樂的能力。嫉妒之烈火是焚毀智慧與靈性的罪魁,怨怒之暴風是摧折理智與美德的禍首。P4-6
後記
寬恕,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辭彙。它常常在我們耳邊響起,在我們心裡迴蕩。但是,也常常讓我們不知該如何應對。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讀者深刻地去認識寬恕,洞察寬恕,感受寬恕的意義。本書也想分享作者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套用寬恕治療中的一些方法、技巧及成功案例,特別是在抑鬱、家庭婚姻和青少年問題等方面的套用。希望讀者能從本書中感受到寬恕的力量,並運用這種力量來自助,放下和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痛苦。
其實,寬恕不僅僅是道德的要求,不僅僅是紙面上的那些訴說,也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一句術語,更應該是人生的一門智慧。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恕什麼的藝術。”
寬恕,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美好。寬恕別人,常常就是寬恕我們自己。多寬恕別人一點,也會讓我們自己生命的天空廣闊一點。寬恕可以化敵為友,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寬恕也是放下。放下昨日的傷痛,放下過去那些對自己的責難,放下別人對自己的衝撞。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會有著傷疤,動輒去揭,便添新創,舊痕新傷更難癒合。時間是良好的止痛劑。學會有選擇的忘卻,也就是撥開烏雲,生活才能見到陽光。寬容也是忍耐。朋友的誤解,他人的批評,一味的爭辯和“反擊”實不足取,惟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寬容也是不計較,不斤斤計較,不計一時的得失,不耿耿於懷,不患得患失。這樣自己的生活也能過得輕鬆愉快。寬容更是一種愛,是一種超越世俗愛恨的大愛,如佛家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這種愛不是不顧正義,而是要化恨為愛,化惡為正,是用愛來化解我們內心的憤怒,去震撼過錯者內心的恨與惡。
正如余虹教授在《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里所說的:“什麼時候那陌生的愛才會進入我們的靈魂?才會成為中斷愛恨情仇輪迴的力量?”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台詞也在耳邊響起:“寬恕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恕的人,也賜福於被寬恕的人。”願這寬恕的細雨能滋潤進每個人的心田,賜福於在痛苦中苦苦掙扎的人們。
最後,讓我們用被譽為“寬恕之父”的美國學者恩萊特教授的話來作結,他也向人類的未來,寄予永恆的希望和熱愛:“愛與恨相生相剋,傷害和憤怒此起彼伏,唯一破解的武器,就是簾恕……”。
其實,寬恕不僅僅是道德的要求,不僅僅是紙面上的那些訴說,也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一句術語,更應該是人生的一門智慧。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恕什麼的藝術。”
寬恕,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美好。寬恕別人,常常就是寬恕我們自己。多寬恕別人一點,也會讓我們自己生命的天空廣闊一點。寬恕可以化敵為友,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寬恕也是放下。放下昨日的傷痛,放下過去那些對自己的責難,放下別人對自己的衝撞。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會有著傷疤,動輒去揭,便添新創,舊痕新傷更難癒合。時間是良好的止痛劑。學會有選擇的忘卻,也就是撥開烏雲,生活才能見到陽光。寬容也是忍耐。朋友的誤解,他人的批評,一味的爭辯和“反擊”實不足取,惟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寬容也是不計較,不斤斤計較,不計一時的得失,不耿耿於懷,不患得患失。這樣自己的生活也能過得輕鬆愉快。寬容更是一種愛,是一種超越世俗愛恨的大愛,如佛家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這種愛不是不顧正義,而是要化恨為愛,化惡為正,是用愛來化解我們內心的憤怒,去震撼過錯者內心的恨與惡。
正如余虹教授在《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里所說的:“什麼時候那陌生的愛才會進入我們的靈魂?才會成為中斷愛恨情仇輪迴的力量?”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台詞也在耳邊響起:“寬恕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恕的人,也賜福於被寬恕的人。”願這寬恕的細雨能滋潤進每個人的心田,賜福於在痛苦中苦苦掙扎的人們。
最後,讓我們用被譽為“寬恕之父”的美國學者恩萊特教授的話來作結,他也向人類的未來,寄予永恆的希望和熱愛:“愛與恨相生相剋,傷害和憤怒此起彼伏,唯一破解的武器,就是簾恕……”。
序言
積極心理學不僅是代表著從對病態心理的研究偏好到對以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為重要內容的完整人研究的重要學術轉向,而且也代表著一種人性高峰和生活理想追求的價值觀。尤其針對當代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精神價值方向的迷失、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占主導價值的現狀,積極心理學更像一股純淨的清泉,具有蕩滌心靈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品質原本就存在於人的心靈中,是人類大腦進化的產物,但這些美好的品質由於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出現得較晚,是人類近幾千年進入文明時代的大腦新功能,所以不像焦慮、抑鬱、憤怒等消極品質那樣具有進化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本能性,而是如馬斯洛所說的為“似本能”或“類本能”,也就是說,是半自動化的或非自動化的、接近中性的、不太強烈的心理品質,很容易受到不利環境的抑制,需要後天挖掘和培養。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需要充分安全的環境和相對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才會充分顯現出來。消極情緒的本能性對應著特異的行為模式,如恐懼使人逃跑,憤怒使人搏鬥,而積極心理的似本能性並不對應特殊的行為模式,如滿意和幸福感使人寧靜,它們沒有引起特殊的行為模式,所以人們不容易認為它們是人類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質,而是傾向於認為它們僅僅是一些理想主義的傳說或者道德說教者的杜撰。人們被經驗蒙蔽,更傾向於認為享受、競爭、貪婪、嫉妒、焦慮、抱怨才是真實的情緒和真實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贏你輸”的短缺經濟學的馬太效應才是生命的真諦。200年前邊沁提出的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一些當代人唾棄利他、寬容、感恩、希望、樂觀等人性的高級品質和高級需要,人們不知,這些實用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並未能使人遠離動物本性多遠,跟著感覺走並不會導致真正的大幸福。
經濟發展本身不是生活的目的,更不是什麼唯一最高的硬道理,GDP只是實現人的生活全面幸福的手段。如果經濟發展了,人們步入小康生活,而抱怨和精神痛苦卻日益增加,像富士康公司那樣出現了所謂的“十幾跳”的自殺現象,經濟的發展就不是什麼硬道理,而是痛苦之源和罪惡之源了。經濟發展的唯一目的是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幸福生活卻是一種主觀感受和意義感。也就是說,人們僅僅是為主觀的某種滿意的感受而活著。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高樓大廈、汽車電腦對於幸福生活的作用,但這些作用必須化做某種人的主觀幸福感受來衡量才有其真正的現實意義。
當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精神空虛的時候,當改革開放時期的人們對人的高級本性出現全面懷疑的時候,當人們面對什麼都不信的精神困惑的時候,當代積極心理學應當也有能力提供靈魂的救贖之路。
首先,當代積極心理學具有可信的資料來源,這就是科學方法論的基礎。當代積極心理學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實證研究,是從實驗設計、數據的收集中產生的。如賽利格曼的習得樂觀就是沿襲了其習得無助的研究成果,是經過反推而精心提出的研究模式。人類歷史上有關人的高級本性和什麼是高質量的生活曾經產生過不少學說和理論,但大多數與宗教和哲學有關。20世紀50年代,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曾經就高級人性進行了系統的詮釋,可其觀點仍然只是停留於論述和思辨,只有當代積極心理學將這種理論和學說置於科學實驗的檢驗之上,也是唯一將對高級人性和心理品質進行科學檢驗的學科。由於在高級的人性和心理品質領域,思辨和宗教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種被科學檢驗的理論應當更加容易被當代人所接受,填補精神信仰的空白。因為,在當代社會,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其次,當代物質文明極大發展,解決了衣食住行等溫飽問題,富裕起來的社會為人積極品質的實現和開發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條件。基本需要滿足的人才能產生高級的需要,才有資格觸摸高級的人性。傳統社會處於短缺經濟學統轄之下,由於生產力低下,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只有遵循競爭法則,我有你沒有,我多你就少。由於資源有限,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將有限生命投入到享受中去,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所以,邊沁的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當代相對富裕的社會滿足了人的低級需要和低級本性,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後,使人們有資格開發高級本性,追求個性化的理想生活目標。經濟發達所要求的積極人性與傳統競爭社會中的人性不一樣,這些積極的品質遵循著物質極大豐富的富裕經濟學的原則,使人認識到人性的豐富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聯結,從而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體現為他人很重要,即我好並不妨礙你也好,我積極並不妨礙你積極,我的幸福和寬容並不妨礙你的幸福和寬容,反而是一種相互促進與增進。在高級人性和高級需要層面上,我越是成為我自己,越是實現了這些需要,就同時意味著他人也越是幸福的,越有可能實現了高級需要。高級的人性本質上是利他的、利社會的,是雙贏的模式。
那么,這種被科學所檢驗了的積極心理學宣揚什麼樣的主要觀點呢?說來具有戲劇性,這些人生的高級心理品質和積極情緒及其價值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吻合的思想,也是兩千年前古人提出過的思想,即追求真、善、關、勇、忍、義、禮、達等高尚人格特點及這些高級需要的行為表達。其目標為:使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潔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樂觀的人、一個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寬容的人、一個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個專注於做事和享受做事過程的人、一個有夢想的人、一個具有抗逆力的堅強的人,總之,具有一切積極美好品質的人。
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關注如下主題,我們的叢書也是圍繞著這樣的主題來設計的。
第一是積極情緒的作用和規律。傳統心理學只重視消極情緒的研究,而積極心理學首次發現了積極情緒的擴展一建構作用,積極情緒產生創造性和利他行為,使人加強聯結,認知更加靈活,並勇於追求夢想。所以,我們設計了幸福感和積極情緒的力量這兩個選題。
第二是積極的認知。積極心理學另一個重要究領域是積極的認知,包括樂觀與希望,即從積極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樂觀側重於對未來的積極信念和解釋,而希望則更加著重把信念與行為、期望與實現期望的途徑結合起來,更具有可操作性。結合樂觀研究,我們還設計了心理韌性這個選題。心理韌性又叫復元力,主要關注一些人為什麼容易從逆境中恢復,這些人具有什麼樣的特點。這也與積極的認知和積極的應對有關。
第三是積極的關係。積極心理學認為,他人很重要,積極意味著實現和表達人性的善良。這個方面,我們推出了兩個重要選題,一個是感恩,另一個是寬容。積極心理學並不是倡導個人享樂與幸福,因為人生的意義並不是享樂與幸福,而是和諧與豐富、有意義和有價值。而人生的積極意義一定離不開他人,人的重要需要都有賴於他人,所以人際和諧是積極心理學最為重要的內容。
第四是美德與優勢。積極心理學相對於強調人性病態和缺陷的傳統心理學,更加重視人類的優勢與美德,主要研究積極的人格特點和行為優勢,強調開發人的潛能和價值。所以本叢書也包括人格優勢一書,這是國內的第一本有關著作。
本叢書將全面而系統地描述上述這些高雅的、令人聖潔的積極心理學理論。目前,雖然國內出版了一些同類選題的書籍,但與之相比,本叢書仍然具有其特點。第一,目前已有的書,多是翻譯國外的作品,雖然原汁原味,但由於缺少國內學者的整合和組織,寫作表達風格不一定適合中國的讀者。其次,一些國內作者寫的通俗書籍過於隨意發揮,把個人的觀點和思想強加給了積極心理學,不能代表當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第三,目前同類書籍缺少系統性,多是從某一主題出發展開論述,不能使人全面了解積極心理學。本叢書正是試圖彌補上述不足,以當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加上本土學者的理解和思考,力圖實現語言和思維的中國化,力圖使人們了解積極心理學的思想精髓和全貌。
由於本叢書試圖讓普通人了解積極心理學觀點,所以省去了一些所引用的科學研究成果的來源,但基本尊重原作者的觀點,對這些獻身於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學者名字都沒有進行任何省略。在此,希望博得學界諒解,並對這些積極心理學的開拓者和研究者表示深深的感謝。
劉翔平
2013年2月於北京師範大學
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品質原本就存在於人的心靈中,是人類大腦進化的產物,但這些美好的品質由於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出現得較晚,是人類近幾千年進入文明時代的大腦新功能,所以不像焦慮、抑鬱、憤怒等消極品質那樣具有進化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本能性,而是如馬斯洛所說的為“似本能”或“類本能”,也就是說,是半自動化的或非自動化的、接近中性的、不太強烈的心理品質,很容易受到不利環境的抑制,需要後天挖掘和培養。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需要充分安全的環境和相對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才會充分顯現出來。消極情緒的本能性對應著特異的行為模式,如恐懼使人逃跑,憤怒使人搏鬥,而積極心理的似本能性並不對應特殊的行為模式,如滿意和幸福感使人寧靜,它們沒有引起特殊的行為模式,所以人們不容易認為它們是人類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質,而是傾向於認為它們僅僅是一些理想主義的傳說或者道德說教者的杜撰。人們被經驗蒙蔽,更傾向於認為享受、競爭、貪婪、嫉妒、焦慮、抱怨才是真實的情緒和真實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贏你輸”的短缺經濟學的馬太效應才是生命的真諦。200年前邊沁提出的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一些當代人唾棄利他、寬容、感恩、希望、樂觀等人性的高級品質和高級需要,人們不知,這些實用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並未能使人遠離動物本性多遠,跟著感覺走並不會導致真正的大幸福。
經濟發展本身不是生活的目的,更不是什麼唯一最高的硬道理,GDP只是實現人的生活全面幸福的手段。如果經濟發展了,人們步入小康生活,而抱怨和精神痛苦卻日益增加,像富士康公司那樣出現了所謂的“十幾跳”的自殺現象,經濟的發展就不是什麼硬道理,而是痛苦之源和罪惡之源了。經濟發展的唯一目的是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幸福生活卻是一種主觀感受和意義感。也就是說,人們僅僅是為主觀的某種滿意的感受而活著。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高樓大廈、汽車電腦對於幸福生活的作用,但這些作用必須化做某種人的主觀幸福感受來衡量才有其真正的現實意義。
當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精神空虛的時候,當改革開放時期的人們對人的高級本性出現全面懷疑的時候,當人們面對什麼都不信的精神困惑的時候,當代積極心理學應當也有能力提供靈魂的救贖之路。
首先,當代積極心理學具有可信的資料來源,這就是科學方法論的基礎。當代積極心理學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實證研究,是從實驗設計、數據的收集中產生的。如賽利格曼的習得樂觀就是沿襲了其習得無助的研究成果,是經過反推而精心提出的研究模式。人類歷史上有關人的高級本性和什麼是高質量的生活曾經產生過不少學說和理論,但大多數與宗教和哲學有關。20世紀50年代,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曾經就高級人性進行了系統的詮釋,可其觀點仍然只是停留於論述和思辨,只有當代積極心理學將這種理論和學說置於科學實驗的檢驗之上,也是唯一將對高級人性和心理品質進行科學檢驗的學科。由於在高級的人性和心理品質領域,思辨和宗教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種被科學檢驗的理論應當更加容易被當代人所接受,填補精神信仰的空白。因為,在當代社會,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其次,當代物質文明極大發展,解決了衣食住行等溫飽問題,富裕起來的社會為人積極品質的實現和開發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條件。基本需要滿足的人才能產生高級的需要,才有資格觸摸高級的人性。傳統社會處於短缺經濟學統轄之下,由於生產力低下,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只有遵循競爭法則,我有你沒有,我多你就少。由於資源有限,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將有限生命投入到享受中去,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所以,邊沁的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當代相對富裕的社會滿足了人的低級需要和低級本性,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後,使人們有資格開發高級本性,追求個性化的理想生活目標。經濟發達所要求的積極人性與傳統競爭社會中的人性不一樣,這些積極的品質遵循著物質極大豐富的富裕經濟學的原則,使人認識到人性的豐富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聯結,從而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體現為他人很重要,即我好並不妨礙你也好,我積極並不妨礙你積極,我的幸福和寬容並不妨礙你的幸福和寬容,反而是一種相互促進與增進。在高級人性和高級需要層面上,我越是成為我自己,越是實現了這些需要,就同時意味著他人也越是幸福的,越有可能實現了高級需要。高級的人性本質上是利他的、利社會的,是雙贏的模式。
那么,這種被科學所檢驗了的積極心理學宣揚什麼樣的主要觀點呢?說來具有戲劇性,這些人生的高級心理品質和積極情緒及其價值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吻合的思想,也是兩千年前古人提出過的思想,即追求真、善、關、勇、忍、義、禮、達等高尚人格特點及這些高級需要的行為表達。其目標為:使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潔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樂觀的人、一個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寬容的人、一個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個專注於做事和享受做事過程的人、一個有夢想的人、一個具有抗逆力的堅強的人,總之,具有一切積極美好品質的人。
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關注如下主題,我們的叢書也是圍繞著這樣的主題來設計的。
第一是積極情緒的作用和規律。傳統心理學只重視消極情緒的研究,而積極心理學首次發現了積極情緒的擴展一建構作用,積極情緒產生創造性和利他行為,使人加強聯結,認知更加靈活,並勇於追求夢想。所以,我們設計了幸福感和積極情緒的力量這兩個選題。
第二是積極的認知。積極心理學另一個重要究領域是積極的認知,包括樂觀與希望,即從積極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樂觀側重於對未來的積極信念和解釋,而希望則更加著重把信念與行為、期望與實現期望的途徑結合起來,更具有可操作性。結合樂觀研究,我們還設計了心理韌性這個選題。心理韌性又叫復元力,主要關注一些人為什麼容易從逆境中恢復,這些人具有什麼樣的特點。這也與積極的認知和積極的應對有關。
第三是積極的關係。積極心理學認為,他人很重要,積極意味著實現和表達人性的善良。這個方面,我們推出了兩個重要選題,一個是感恩,另一個是寬容。積極心理學並不是倡導個人享樂與幸福,因為人生的意義並不是享樂與幸福,而是和諧與豐富、有意義和有價值。而人生的積極意義一定離不開他人,人的重要需要都有賴於他人,所以人際和諧是積極心理學最為重要的內容。
第四是美德與優勢。積極心理學相對於強調人性病態和缺陷的傳統心理學,更加重視人類的優勢與美德,主要研究積極的人格特點和行為優勢,強調開發人的潛能和價值。所以本叢書也包括人格優勢一書,這是國內的第一本有關著作。
本叢書將全面而系統地描述上述這些高雅的、令人聖潔的積極心理學理論。目前,雖然國內出版了一些同類選題的書籍,但與之相比,本叢書仍然具有其特點。第一,目前已有的書,多是翻譯國外的作品,雖然原汁原味,但由於缺少國內學者的整合和組織,寫作表達風格不一定適合中國的讀者。其次,一些國內作者寫的通俗書籍過於隨意發揮,把個人的觀點和思想強加給了積極心理學,不能代表當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第三,目前同類書籍缺少系統性,多是從某一主題出發展開論述,不能使人全面了解積極心理學。本叢書正是試圖彌補上述不足,以當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加上本土學者的理解和思考,力圖實現語言和思維的中國化,力圖使人們了解積極心理學的思想精髓和全貌。
由於本叢書試圖讓普通人了解積極心理學觀點,所以省去了一些所引用的科學研究成果的來源,但基本尊重原作者的觀點,對這些獻身於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學者名字都沒有進行任何省略。在此,希望博得學界諒解,並對這些積極心理學的開拓者和研究者表示深深的感謝。
劉翔平
2013年2月於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