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待俘虜

寬待俘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貫政策,1929年,朱德發布關於優待俘虜的命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寬待俘虜
  • 定義: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貫政策
寬待俘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貫政策。1928年初,中國工農革命軍攻克江西省遂川縣城和寧岡縣新城,俘獲一批國民黨軍官兵。對如何處置俘虜,毛澤東提出要執行寬待俘虜政策,規定對俘虜不打,不罵,不殺,不虐待,不歧視,不準搜腰包,受傷予以治療;去留自願,加入工農革命軍一視同仁。規定對攜帶武器、軍用品投降和殺死賣國官長的給予重賞,對帶領隊伍投降的升職任用。同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對寬待俘虜政策又作了具體規定。1937年10月,毛澤東指出寬待俘虜是軍隊政治工作三大原則的一項重要內容。1948年1月,劉少奇在全軍敵軍工作會議上作《關於目前形勢及處理俘虜問題的報告》,闡述了寬待俘虜政策的依據、目的、原則、主要內容和具體處理方針。寬待俘虜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它是瓦解敵軍的重要手段。對俘虜實行革命人道主義,對於緩和敵對情緒,消除敵對心理,揭露敵人的欺騙宣傳,削弱敵軍戰鬥力,有著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同國內外敵人作戰中,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寬待俘虜政策,對贏得戰爭的勝利,擴大人民軍隊的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1931年1月~1933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殲滅國民黨軍51萬餘人,其中俘虜近20萬人。經過教育和感化,許多俘虜自覺自愿參加了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由日軍俘虜自發成立的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日本士兵覺醒聯盟、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等民眾組織,對配合八路軍、新四軍作戰和瓦解日軍發揮了特殊作用。解放戰爭時期,共殲國民黨軍807萬餘人,其中俘虜達458萬人。大量俘虜在寬待政策的感召下,提高了政治覺悟,投身人民解放軍,調轉槍口對國民黨軍作戰,迅速成長為人民解放軍的自覺戰士。執行寬待俘虜政策,要求從革命人道主義出發,尊重俘虜的人格,並對他們進行管理和教育,逐步提高其政治覺悟水平,使之認清戰爭性質。釋放俘虜採取分批釋放的辦法,釋放時間根據政治、軍事鬥爭的需要和俘虜的表現而定。對於表現較好或有技術專長的俘虜,根據本人意願,可予以留用。寬待俘虜,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的紀律。違反這項紀律,要受到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受到刑事處罰。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