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理論與實務》是由孟秀轉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經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該教材列入了北京聯合大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規劃》。該教材適合普通高等院校、套用型本科院校、成人教育本科層次的會計及相關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以作為從事審計實務的人員的參考讀物。
該教材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審計環境;第二部分為審計理論與方法;第三部分為審計實務。
基本介紹
- 書名:審計理論與實務
- 作者:孟秀轉
- ISBN:9787302411161
- 類別:普通高等教育經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
- 頁數:363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557千字
成書過程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第1章概論 1 1.1審計的起源與發展 2 1.1.1西方審計的產生與發展 2 1.1.2我國審計的產生與發展 4 1.1.3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客觀依據 7 1.2審計概述 8 1.2.1審計的含義與性質 8 1.2.2審計的職能 10 1.3審計的分類 11 1.3.1審計的基本分類 11 1.3.2審計的其他分類 13 1.4審計組織與審計人員 15 1.4.1政府審計機關 15 1.4.2民間審計組織 17 1.4.3內部審計機構 21 1.4.4審計人員 22 第2章審計準則和質量控制準則 26 2.1審計準則概述 27 2.1.1審計準則的性質與作用 27 2.1.2我國獨立審計準則體系 28 2.1.3我國註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框架體系 29 2.2鑑證業務基本準則 30 2.2.1鑑證業務的定義 30 2.2.2鑑證業務的分類 31 2.2.3鑑證業務的目標 32 2.2.4鑑證業務的要素 32 2.2.5鑑證業務的承接 35 2.3質量控制準則 36 2.3.1質量控制的含義和作用 36 2.3.2業務質量控制的目標和要素 36 2.3.3對業務質量承擔的領導責任 37 2.3.4相關職業道德要求 37 2.3.5客戶關係和具體業務的接受與保持 38 2.3.6人力資源 39 2.3.7業務執行 39 2.3.8監控 41 2.3.9對質量控制制度的記錄 42 第3章審計職業道德和審計法律責任 48 3.1職業道德基本原則 49 3.1.1誠信 49 3.1.2獨立性 50 3.1.3客觀和公正 50 3.1.4專業勝任能力和應有的關注 51 3.1.5保密 51 3.1.6良好職業行為 52 3.2職業道德概念框架 52 3.2.1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內涵 53 3.2.2對遵循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 53 3.2.3應對不利影響的防範措施 54 3.3註冊會計師對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具體運用 56 3.3.1專業服務委託 56 3.3.2利益衝突 57 3.3.3應客戶的要求提供第二次意見 58 3.3.4收費 59 3.3.5專業服務行銷 60 3.3.6禮品和款待 60 3.3.7保管客戶資產 60 3.3.8對客觀和公正原則的要求 60 3.4中國註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61 3.4.1註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現狀 61 3.4.2註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成因 62 3.4.3註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種類 63 3.4.4註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避免措施 63 第4章財務報表審計流程 71 4.1審計過程與審計流程 72 4.1.1一般審計過程 72 4.1.2財務報表審計流程 74 4.2審計計畫 77 4.2.1初步業務活動 77 4.2.2總體審計策略與具體審計計畫 82 4.2.3審計重要性 88 4.3風險評估程式 90 4.3.1審計風險及風險評估 90 4.3.2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92 4.3.3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 96 4.3.4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105 4.4控制測試與實質性程式 107 4.4.1風險應對 107 4.4.2控制測試 109 4.4.3實質性程式 112 第5章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119 5.1審計證據 121 5.1.1審計證據的含義及內容 121 5.1.2審計證據的特性 122 5.1.3審計證據的分類與獲取 125 5.1.4審計證據的鑑定與分析 127 5.2審計工作底稿 129 5.2.1審計工作底稿的概念、作用和分類 129 5.2.2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範圍 130 5.2.3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與覆核 134 5.2.4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和保管 135 第6章審計方法 143 6.1審計方法與審計技術的發展 144 6.1.1賬表導向審計 144 6.1.2系統導向審計 147 6.1.3風險導向審計 150 6.2審計取證的方法 154 6.2.1審計證據獲取的基本方法 154 6.2.2審計證據獲取的技術方法 156 6.3審計抽樣 158 6.3.1審計抽樣概述 158 6.3.2審計抽樣的基本程式與方法 161 6.3.3抽樣技術在審計中的套用 165 第7章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 177 7.1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概述 178 7.1.1不同行業類型的銷售和收款 178 7.1.2銷售與收款循環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179 7.1.3銷售與收款循環涉及的主要憑證、會計記錄和報表項目 181 7.1.4銷售與收款循環可能發生錯報的環節 183 7.2銷售與收款循環內部控制及其測試 184 7.2.1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審計目標及重要性 184 7.2.2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 184 7.2.3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測試 185 7.3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187 7.3.1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187 | 7.3.2營業收入的實質性程式 189 7.3.3應收賬款的實質性程式 192 7.3.4壞賬準備的實質性程式 197 第8章採購與付款循環審計 204 8.1採購與付款循環的特性 206 8.1.1不同行業類型的採購和費用支出 206 8.1.2採購與付款循環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07 8.1.3採購與付款循環涉及的主要憑證、會計記錄和報表項目 209 8.1.4採購與付款循環可能發生錯報的環節 211 8.2採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及其測試 211 8.2.1採購與付款循環的審計目標及重要性 211 8.2.2採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 212 8.2.3採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測試 214 8.3採購與付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215 8.3.1採購與付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215 8.3.2應付賬款的實質性程式 217 8.3.3固定資產的實質性程式 219 8.3.4累計折舊的實質性程式 222 8.3.5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實質性程式 223 8.3.6在建工程的實質性程式 224 第9章生產與存貨循環審計 235 9.1生產與存貨循環的特性 236 9.1.1不同行業類型的存貨性質 236 9.1.2生產與存貨循環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37 9.1.3生產與存貨循環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38 9.2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內部控制及其測試 239 9.2.1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內部控制 239 9.2.2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243 9.2.3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內部控制測試 244 9.3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245 9.3.1存貨審計的實質性程式 245 9.3.2工薪審計的實質性程式 251 9.3.3成本審計的實質性程式 253 第10章籌資與投資循環審計 265 10.1籌資與投資循環的特性 266 10.1.1籌資與投資循環的特徵 266 10.1.2籌資與投資循環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66 10.1.3籌資和投資循環涉及的主要憑證、會計記錄和報表項目 267 10.1.4籌資和投資循環可能發生錯報的環節 269 10.2籌資與投資循環內部控制及其測試 269 10.2.1籌資和投資循環的審計目標及重要性 269 10.2.2籌資和投資循環的內部控制 270 10.2.3籌資和投資循環的內部控制測試 271 10.3籌資和投資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272 10.3.1籌資和投資循環的實質性程式 272 10.3.2借款的實質性程式 273 10.3.3股本的實質性程式 276 10.3.4實收資本的實質性程式 278 10.3.5資本公積的實質性程式 279 10.3.6盈餘公積的實質性程式 281 10.3.7未分配利潤的實質性程式 282 10.3.8投資審計 283 第11章貨幣資金審計 292 11.1貨幣資金概述 292 11.1.1貨幣資金的特點 293 11.1.2貨幣資金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293 11.1.3貨幣資金涉及的主要憑證和會計記錄 294 11.2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及其測試 294 11.2.1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 294 11.2.2貨幣資金的控制測試 296 11.3庫存現金審計 297 11.3.1庫存現金審計目標 297 11.3.2庫存現金內部控制的測試 297 11.3.3庫存現金的實質性程式 298 11.4銀行存款審計 300 11.4.1銀行存款審計目標 300 11.4.2銀行存款內部控制的測試 301 11.4.3銀行存款的實質性程式 302 11.4.4其他貨幣資金的實質性測試 305 第12章特殊項目審計 313 12.1期初餘額審計 314 12.1.1期初餘額審計的含義 314 12.1.2期初餘額的審計目標 315 12.1.3期初餘額的審計程式 316 12.1.4期初餘額的審計結論和報告 317 12.2期後事項審計 319 12.2.1期後事項審計的含義和種類 319 12.2.2期後事項的審計目標 320 12.2.3期後事項的審計程式 320 12.3或有事項審計 321 12.3.1或有事項的含義和特點 321 12.3.2或有事項的審計目標 322 12.3.3或有事項的審計程式 322 12.4持續經營審計 323 12.4.1持續經營假設的含義 323 12.4.2持續經營審計方面管理層和註冊會計師的責任 323 12.4.3持續經營假設的審計目標 324 12.4.4持續經營假設的審計程式 324 第13章審計報告 334 13.1審計報告概述 335 13.1.1審計報告的定義 335 13.1.2審計報告的類型 335 13.1.3審計意見的類型 336 13.2審計報告的基本內容 337 13.2.1標題 337 13.2.2收件人 337 13.2.3引言段 337 13.2.4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責任段 338 13.2.5註冊會計師的責任段 338 13.2.6審計意見段 339 13.2.7註冊會計師的簽名和蓋章 341 13.2.8會計師事務所的名稱、地址和蓋章 341 13.2.9報告日期 341 13.2.10審計報告的補充資料 343 13.3非無保留意見 343 13.3.1非無保留審計意見的情形 343 13.3.2非無保留審計意見類型的確定 344 13.3.3非無保留審計意見審計報告的格式和內容 346 13.3.4與治理層的溝通 348 13.3.5非無保留審計意見審計報告的參考範例 348 13.4強調事項段和其他事項段 353 13.4.1強調事項段 353 13.4.2其他事項段 356 參考文獻 364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