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舉》是晉代醫藥學家葛洪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審舉
- 作者:葛洪
- 創作年代:晉代
- 作品出處:《抱朴子》
- 作品體裁:散文
《審舉》是晉代醫藥學家葛洪創作的一篇散文。
《審舉》是晉代醫藥學家葛洪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審舉抱朴子曰:華霍所以能崇極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實賴股肱之良也。雖有孫陽之手,而無騏驥之足,則不得致千里矣。雖有稽古之才,而無宣力之佐,則莫...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
(5)審舉:慎重推薦。(6)核真:考察真實情況。(7)官得其人:指官府得到了合適人選。(8)辭簡而理博:博:深廣。言詞簡略而道理深廣。譯文 苻堅召見高泰,感覺很高興,便向他詢問請教用來治國的根本。高泰回答說:“治國的根本在於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在於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於考察這人真實的情況(能力)。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
葛洪《抱朴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同軌:引申為同一、一統。《漢書·韋玄成傳》:“四方同軌,蠻貊貢職。”顏師古註:“同軌,言車轍皆同,示法制齊也。”洪鈞:鈞,指制陶器所用的轉輪。《漢書·董仲舒傳》:“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洪鈞,這裡比喻炎帝神農氏造就文明之大鈞。【99...
【46】 經世:謂治理國事。葛洪《抱朴子·審舉》:“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蹇薄:謂命運不順利。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一》:“余運命蹇薄。”【47】 瓮牖:謂用破瓮制的窗戶。騷屑:象風聲。劉向《九嘆·思古》:“風騷屑以搖木兮。”清漏:清晰的滴漏聲...
【1】 九垓:中央至八極之地。葛洪《抱朴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寥廓:空曠廣遠。周邦彥《一寸金·江路》:“疏林外,一點炊煙,渡口參差正寥廓。”夷夏:指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王勃《滕王閣序》:“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2】 八宇:八方之地。陸機《七征》:“撫六轡而高...
葛洪《抱朴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覆幬:猶覆被。謂施恩,加惠。《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兆庶:猶言兆民。《後漢書·崔駰傳》:“濟此兆庶,出於平易之路。”【6】 征雁:遷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飛的雁。劉潛《從軍行》:“木落雕弓燥,氣秋征雁肥。”清商...
經世濟民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jīng shì jì mín,意思是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這是古代賢士的立世準則。出自《抱朴子·審舉》。出處 《抱朴子·審舉》謂:“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晉書·殷浩傳簡文(司馬昱)答書》:“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
”葛洪:《抱朴子·外篇·審舉》。可見當時選舉制度的腐朽和虛偽。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是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選舉權操縱在地方豪強之手,“愛惡隨心,榮辱在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無考校之實,私無告訴之意”《晉書·劉毅傳》。由於這種選舉制度嚴重地阻礙了廣大民眾進入政權的道路,所以在隋...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自知:自然知曉。《漢書·董仲舒傳》:“臣聞良玉不瑑,資質潤美,不待刻瑑,此亡異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漢王充《論衡·實知》:“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呈卷:呈上試卷。打門:叩門;敲門。唐盧仝...
” 晉 葛洪《抱朴子·審舉》:“兵興之世,武貴文寢,俗人視儒士如仆虜,見經誥如芥壤。” 宋 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詆毀程朱》:“ 明永樂中, 饒州儒士朱友季詣闕獻書,專詆 周 程 張 朱 之學。...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
才品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cái pǐn,釋義:1、指才能的品類。2、才能品德,還可以指才能與氣質。釋義 1、指才能的品類。2、才能品德,還可以指才能與氣質。出處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例句 1、指才能的品類。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亦可令廉良之吏,皆取明律令者試之,如試經高者隨才品敘用...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
山峙淵渟,漢語成語,拼音為shān zhì yuān tíng,意思為山立水聚,比喻端莊凝重的風度。出自《抱朴子·審舉》。成語出處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 “逸倫之士,非禮不動, 山峙淵渟,知之者希,馳逐之徒,蔽而毀之.”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示例 《世說新語·賞譽》“謝子微見許子將兄弟...
風向草偃,漢語成語,拼音是fēng xiàng cǎo yǎn,意思是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俗情。出自晉·葛洪《抱朴子·審舉》。詳細釋義 典源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明 黃元吉 《流星馬》第一折:“方今寰區一統,都來進貢。”2、猶一併,一齊。《老殘遊記·第一九回》:再賭一場,一統算帳。孫中山 《黨員須研究革命主義》:“本總理自當將吾黨事和國事,一統盡力做去。”沙汀 《一個秋天的晚上》:“因為一次...
⑹經世:謂治理世事。《抱朴子·審舉》:“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經,治理。⑺盡了:全部實現,全部完成。盡,悉也,備也。白話譯文 一覺醒來窗外一片空濛,晨雨稀疏我不禁憂心忡忡:長期外游嗟怨身損神銷,瑣事如麻一一困擾胸中。徒有經世濟民的一腔宏願,自古至今誰不是希望落空!作品鑑賞 這...
秀孝,讀音為xiù xiào,漢語詞語,意思是秀才與孝廉的並稱。解釋 秀才與孝廉的並稱。漢以來, 隋唐以前薦舉人才的兩種科目。州舉秀才,郡舉孝廉。出處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貢舉輕於下,則秀孝不得賢矣。”《隋書·禮儀志四》:“ 後齊 每策秀孝……皇帝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夫銓衡不平則輕重錯謬,斗斛不正則少多混亂。”唐 白居易 《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於藻鏡,錙銖者不敢詐於銓衡。”晉 葛洪 《抱朴子·尚博》:“德行為有事,優劣易見,文章微妙,其體雖識,夫易見者粗也,難識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
《抱朴子 · 審舉》謂:“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晉書 · 殷浩傳簡文答書》:“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經世濟民就是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的意思,這是古代賢士的立世準則。飽含厚生、惠民的人文情懷,將個人的成才抱負融入為最廣大人民造福之...
滓雜 滓雜,讀音是zǐ zá。意思是污濁雜亂。解釋 污濁雜亂。出處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繩墨不陳,則曲直不分;準格傾側,則滓雜實繁。”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