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圩鎮

寨圩鎮

寨圩鎮位於浦北縣北部,省道20123線與20124線交匯點上,處於三市四縣的交匯點,全鎮現有21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本鎮盛產松、杉、八角玉桂、荔枝、柑橙、龍眼等林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寨圩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西欽州浦北縣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1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777
  • 郵政區碼:535312
  • 面積:175.87平方千米 
  • 人口:88956人(2017年) 
  • 方言:地佬話
  • 車牌代碼:桂N
地理位置,歷史背景,自然環境,交通,通信,農業,工業,城鎮建設,商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文物勝跡,著名人物,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服務政策,

地理位置

寨圩鎮位於浦北縣北部,土地總面積175.87平方千米,屬於武思江流域,在省道20123線與20124線交匯點上,距離縣城40公里,距離 北海市170公里,東距玉林市72公里,西至欽州市150公里,北與貴港市接壤,全鎮現有21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廣西浦北縣寨圩鎮

歷史背景

寨圩古稱歸德,明初隸屬石康縣,是廉州府永平巡檢司轄治地。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廣西大滕峽瑤族義軍由玉林經合浦北部之永平、信立、永豐、歸德(四鄉均石康縣轄)攻破石康縣。明成化八年(1472年),撤銷石康縣併入合浦縣,並將這4個鄉全併入歸德鄉。明成化二十二年間(1486年),因地方盜寇占山為巢(也叫寨),爭霸圩市,寨圩因此而得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稱寨圩為永平司。清康熙元年(1662年),前圩場是寨王駐地,民國初年稱寨圩。1950年,稱合浦縣第九區。1952年,稱為寨圩區。1958年,成立寨圩公社。1961年,分為土東、寨圩、烏石3個公社。1963年,土東、寨圩、烏石3個公社又並為寨圩公社。1966年,改名朝陽公社。1968年,取消朝陽公社,成立寨圩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取消寨圩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寨圩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人民公社改稱鄉鎮,改稱寨圩鎮至今。

自然環境

寨圩鎮屬丘陵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莊嶺(海拔618米)、聖山、石榴山鼎足而立,山脈南北走向。土東江發源於官垌鎮,流經寨圩鎮東北部的8個村委會,經貴港木梓流入西江。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松、杉、八角、玉桂、荔枝、柑橙、龍眼等林果。礦產資源有錳、鉛、鋅、磷、鈦、銅、鐵和石灰石等。

交通

民國時期修建的石靈線(石南至靈山)公路經過寨圩,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國民政府下令毀壞,直到1953年8月才恢復通車。1956年9月動工建設小江至寨圩公路,1957年冬建成通車。1959年修建寨圩至官垌公路,1960年8月1日正式通車。1969年3月動工建設長79.6米、寬7米的溫湯江大橋,同年9月建成通車。1975年10月動工建設長102米、寬7米的蘭門大橋,1976年10月建成通車。1982~1988年,先後投資819萬元,對浦北至寨圩路段按三級路標準進行拓寬取直並鋪設瀝青路面。1990年,全鎮有村級公路94公里,21個村公所通汽車。1992年建設蘭門至大江口公路,全長8.8公里。1995年建設橋長為130米的土東龍圖橋。1998年,籌措90多萬元,修建康樂村公路、土東至貴港木梓沙眉嶺路段公路、分村至玉林市城隍鎮的平巷村公路、土東至柘木、柘木至樂民高山等十多條村級公路共30公里。1999年,籌措資金300多萬元建設竹蘭(竹較至蘭門)水泥公路。2001~2004年,公路建設採取大會戰的形式,實現全鎮村村通四級公路。2004年投入120萬元,把寨圩至土東路擴建成四級公路路基,2005年9月平村至朋山四級公路動工建設。2006年,小江至寨圩公路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的浦北至寨圩二級公路建成通車。2007年鋪設寨圩至木梓三級水泥路11公里,鋪設榕草橋至三江四級水泥路。擴建松香廠至娥眉村5公里村道。2008年投資2400萬元動工新建靈山至玉林二級公路寨圩大江口大橋。年末全鎮有村級公路(機耕路)120公里,村級水泥公路42公里,二級公路23公里。

通信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永平(今寨圩鎮)設郵政代辦,收寄商民信件,屬廉州郵政分局管轄。民國3年(1914年),永平設郵政代辦所,屬合浦二等郵政局管轄。民國37年(1948年),合浦鄉村電話線路經馬欄、龍門至寨圩、樂民。解放後,隨著公路的修通,郵件的傳遞由肩挑步行發展到腳踏車或汽車運送。1951年,在寨圩郵政所安裝10門電話交換機1台。1954年,寨圩郵電代辦點改為郵電支局。1986年,開始設專職投遞員1人。1989年,為確保郵件的運遞時限,加開一條縣城到寨圩的郵路。1990年鎮境的郵路有3條,分別是寨圩—烏石、寨圩—大江口、寨圩—土東。1992年,開通256門JK-4分控程控電話。1994年架通縣城至寨圩長途電信光纜。1995年開通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台,建成寨圩移動通信基站,開通8個信道。1996年11月建成開通寨圩GSM數字移動通信基站。2002年8月中國移動浦北分公司在寨圩開辦合作門市。2004年縣郵政局投資66萬元,改建寨圩郵政支局營業綜合樓,農村郵件投遞基本實現摩托化。2008年末全鎮擁有固定電話用戶10005戶,手機用戶21000戶,寬頻用戶2400戶。

農業

農業以生產糧食為主,並產茶葉、竹子、香料、水果、林木。解放前,糧食一般畝產130公斤左右。解放後,推廣農業技術,改善生產條件,糧食生產穩步發展。1950~1957年,進行土地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連續8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1957年比1949年增長74%。此後受“浮誇風”、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糧食生產發展緩慢。1982年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大面積推廣種植雜優面積,糧食產量大幅增長。1990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4051.22公頃,總產22360噸,平均每公頃產5519.33公斤。其中水稻3346.14公頃,總產19460噸,平均每公頃產5815.66公斤,人均有糧430公斤。1991年後,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對農業實行綜合開發,推廣“兩高一優”產業。1995年,糧食總產量為2215.5萬公斤,人均有糧174.9公斤。農業綜合開發形成茶葉、竹子、香料、八角、水果、速生桉等商品基地,種植荔枝、龍眼等水果400.2公頃,速生桉1000.5公頃,玉桂、八角200.1公頃,成為全縣最大的速生桉生產基地。2001年,投資250萬元開展農業綜合治理項目工程,在寨圩、竹較等村建設“三面光”水利工程22.5公里,加固水庫5座,建大小陂壩34座。農業綜合開發在做大原有農業支柱產業基礎上,初步形成“基地+企業+養殖戶”的“山上、水上、欄內”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竹子、八角、玉桂、木薯、速生桉以及“坡雞”等特色品牌養殖產業。2005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為764.38公頃。2008年,修復三面光水渠5公里、水利18處。實行嚴密的耕田保護,全鎮規劃農田耕作保護區21個,面積900.45公頃。年末全鎮糧食播種面積為3757.88公頃,推廣免耕拋秧1200.6公頃,糧食總產量19915噸,平均每公頃產5299.53公斤。新種甘蔗255.13公頃,茶葉36.69公頃,速生桉種植433.55公頃,累計種植5789.56公頃。水果種植面積1219.48公頃,水果產量為2784噸。淡水養殖面積54.49公頃,產量487噸。家禽存欄47.95萬羽,出欄162.71萬羽;生豬存欄825頭,出欄46246頭。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84億元。

工業

解放前,只有零星的石灰窯和民國22年(1933年)合浦縣政府在寨圩金牛嶺開設的五枚公司進行鐵礦開採。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根據寨圩礦產資源豐富的特點,先後在鎮境興辦國營企業。1954年,縣政府接收原寨圩三中的石灰窯建設浦北縣地方國營豐門石灰廠。1957年,浦北縣寨圩松香廠建成投產,此後陸續興建寨圩罐頭廠、寨圩糖廠、寨圩水泥廠、酒精廠、澱粉廠等企業。至1990年,鎮境內有企業1026家,其中鎮辦企業13家,村辦企業21家,個體聯辦企業992家,涉及煙花爆竹、農機修造、建材、電力、化工等行業,從業人數3073人,產值3759.32萬元,稅利342.39萬元。1991年後,完成工業園區的規劃,並出台工業園區的優惠政策,先後與北京師範大學、化工部橡膠設計院、山東鑄造鍛壓研究所、香港瑞景實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引進資金創辦頌浦水泥有限公司、天俊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技術含量高的企業。1994年,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首批鄉鎮企業東西合作工業示範區。1996後,加快國有企業的改制管理,先後對縣松香廠、縣化肥廠、糖廠等進行改制,並順利轉包產生效益;同時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引進和落戶一批工業企業。2005年共引進(擴建)項目21個,其中較大的企業有浦北縣強龍煙花廠、石門灘水電站、寨圩興旺紙品廠、寨圩三江針織廠、華龍木片廠和美樂超市等,形成以綠寶石水泥產品為龍頭的建材、造紙、煙花、木薯深加工、塑膠加工、針織、木材松香加工、磷礦鐵錳加工、農村小水電等九大工業產業,建成城東、城西、大江口工業發展集中區,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億多元,上交稅金1000多萬元。2008年,投資2000萬元新建的綠寶石置業有限公司膠合板廠、投資4500萬元的綠寶石有限公司新建60萬噸水泥粉磨站在寨圩工業園區動工興建。全鎮工業總產值11.6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7億元。

城鎮建設

解放前,寨圩舊集鎮只有5條街道,即大街、米行街、靛行街、新街和打鐵街。除打鐵街外其餘4條街自成一體,四周分別有永豐、文德、信立、知稼4個城門。20世紀50~70年代,集鎮建設速度較慢,磚混結構的樓房很少。1983年,縣人民政府年批准寨圩建設規劃,並在寨圩等鎮進行規劃建設試點。1984~1990年,寨圩建房總面積39352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32800平方米,公共建築2912平方米,生產建築2500平方米,新建市場1140平方米。1991年,投資144萬元興建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鎮農貿市場和建築面積830平方米的土東市場。1992年,集資45萬元開通鎮內程控電話。1993年,投資765萬元,新建街道6條,建成商品房179套,並完善新開發區的配套設施。1995年,被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根據全國城鎮建設試點鎮的建設要求,對城鎮建設作了總體規劃,在規劃結構上,規劃為“一城四區”,老城區;在老城基礎上發展的綜合區,為行政辦公、商業貿易、居住、工業等多功能的城區;城東區以居住、辦公、商業貿易為主要職能,在現有單位、居民點基礎上,適當調整發展,完善交通、居住、公共建設和市政等配套設施;城北區以商業貿易為主要職能,規劃在現狀用地布局的基礎上向東北拓展而成,是集居住、商業貿易、體育活動、工業等多功能的新城區;城西區以居住、商業貿易、工業為主要職能,也是將來發展的主要方向。1996年以來,先後建設政府、國稅、車站、電信、郵政、醫院等一批辦公樓,城鎮功能進一步完善。1997年獲“八五”期間全自治區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9年,投資180多萬元,建成並綠化鎮舊車站丁字路口大轉盤和高桿燈建設;完成同心街、平陽路至貿易市場路段硬底化鋪設。2000年,列入全自治區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後,對鎮區面積進行新一輪詳細的總體規劃,深化完善鎮區總體規劃,加大舊城區改造力度,拆除電行街七十二家房客(韋氏宗祠),重新對街道進行規劃建設。2002年獲廣西第四屆市容“南珠杯”競賽進步鄉鎮稱號。2003年,開工建設占地6.67公頃、集商住一體的金寶小區;投入100多萬元解決了占地2.67公頃的平陽垌小區歷史遺留問題,成功進行40間房產開發,建設率達80%。2005年,籌措資金150多萬元,鋪設崇德街、金沙街、金平街、銀興街。加大街道整治和綠化力度,建設花池200多個,並臨街種樹進行綠化、亮化,增設街道垃圾池8個,重新安裝街燈42盞。至2008年底,建成大小街道35條,成為全縣街道較多的小城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發展到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達2.5萬人,初步形成集行政、商業、工業園區為一體的城鎮模式。

商業

寨圩作為廉州北部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衝,商貿開始得較早,明朝中葉開始,當時的歸德圖(含寨圩、六硍、平睦等鄉)盛產“歸德絲”,用該絲織就的絲綢布匹細密均勻,柔軟輕飄,金光燦爛,遠近聞名。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廣東人到寨圩開辦藥店。清末至民國年間,鎮境有土久(土東)、寨圩2個集貿市場,按農曆3天為一圩期,由於場地窄小,趕集擁擠,多是露天擺賣,其中以寨圩市場貿易比較興旺。抗日戰爭爆發後,寨圩成了後方,淪陷區的人民紛紛疏散到寨圩一帶,寨圩圩場的商業頓時活躍起來。兩廣商人在寨圩成交藍靛,到玉林、貴縣採購藥材回寨圩販賣,圩場的糧食、食鹽、木薯乾片、玉米等交易成行,集日交易稻米等糧食多則有5000公斤。1940年,國民黨地方官僚同奸商勾結販運糧食、銅圓等物資供給潿洲島的日寇,寨圩簡師和革命民眾在中共黨組織領導下舉行集會,反對運米資敵。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至解放前夕,市場只用大米、銀元、洋紗交易,商業不景氣。有個體工商戶一兩百戶,其中最大的個體工商戶有經營日雜的“同昌”,經營大米、豆類、副雜的“華盛”,經營棉紗、煤油、大米、豆類的“昌盛”,經營棉紗、布匹的“復興隆”。解放初期,縣食品公司、縣糖煙公司、縣百貨公司等國營商業機構,分別於1954年和1955年在寨圩成立分站,批零兼營。“文化大革命”期間,再次取消社員的自留地,對正當的家庭副業加以限制,並把傳統的3日一圩期改為7日或10日一圩期,農貿市場冷清。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上市的工業品、農副產品、副食品種類增多,高檔次的商品也進入市場。1985年,分設水果貿易市場。1990年,全鎮集市貿易總額為5850萬元。1991年,投資144萬元興建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鎮農貿市場和建築面積830平方米的土東市場,經營飲食、日雜、農副產品、水果、家電、維修、家具、成衣、陶瓷、建材等。1996年後,機車、鋼材、水泥等建材旺銷。2008年,全鎮有個體工商戶930戶,年貿易額4.1億元。

文化教育

1953年,廣東省電影隊第604分隊巡迴到寨圩放映電影。1959年,電影放映隊下放到人民公社管理。1981年後,建有影劇院。1982年,公社投資23萬元興建寨圩公社文化樓(文化中心),內設圖書室、錄像室,定期舉辦科技講座,培訓各種科技人員。1989年,建成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1991年,鎮政府投資43萬元建成占地面積1780平方米的寨圩體育場,內設有圖書館、閱覽室(藏書10120冊);同年,文化部全國文化館會議在浦北召開,寨圩被選為會議參觀點。1993年10月,寨圩鎮文化站長池經平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民眾文化專門研究會”。2005年,寨圩鎮文學藝術界老藝人朱棣凡獲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頒發《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文學作品三等獎,2008年又獲“中國專家學者三十周年特殊貢獻人物”獎章。書法愛好者盤承啟獲“中國書畫家優秀作品赴歐洲八國展拍活動金獎”及“全國大型老年書畫藝術北京(奧運)邀請展金獎”,先後被授予“最具有魅力老年書畫家”、“中華藝術傑出成就人物”等榮譽稱號。2006年,投入1.5萬元對有線電視進行網改和維護。2008年,全鎮有有線電視用戶4450戶。
農村體育活動活躍,全鎮有籃球隊31個、舞獅隊12個、舞龍隊2個、八音隊13個,村級和自然村有硬底化籃球場29個,其中硬底化燈光球場8個,有業餘文娛團7個。成立有寨圩鎮文學藝術界協會,出版詩集《歸德文粹》一期;成立有寨圩鎮詩詞分會,出版《歸德詩苑》3期。

醫療衛生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廣東人在寨圩開設“培蘭堂”中藥鋪,經營生熟中藥材。民國29年(1940年),寨圩人盧海臣用還魂湯治療烏石鄉珠兒巷村鼠疫患者20餘人。1952年,合浦縣人民政府成立寨圩衛生所。1956年,寨圩衛生所更名為寨圩衛生院,設有病床15張。1965年改稱寨圩公社中心衛生院。1971年,寨圩在全公社普遍實行合作醫療。1977年寨圩公社中心衛生院改稱寨圩醫院,1982年改稱中心衛生院,1983年改稱縣第三醫院,1988年復稱寨圩醫院,2007年改為寨圩中心衛生院至今。衛生院占地面積7874平方米,有病床140張。設有門急診、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住院部、防疫婦幼保健科、中醫科、化驗科、放射科和住院部等,5萬元以上設備主要有CT機、彩色B超機、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體外碎石機等21台。2008年,全鎮共有衛生技術人員98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33人,註冊護士42人。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7401人,參合率為85%;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297人。有村級衛生室67個。

文物勝跡

龍池火山口
位於鎮政府附近100米的天堂嶺,嶺頂有火山口一個,直徑20多米,深1.5米。20世紀60年代前,火山口中有水,形似一張山頂魚塘,有民眾在塘里養魚,一段時間後魚骨變軟可吃,因天堂嶺山脈走向似龍,所以民眾叫此火山口為龍池火山口。
“七十二窯”古遺址
位於城鎮8公里的土東、平塘沿江一帶。有古窯群“七十二窯”,經自治區考古專家鑑定,古窯屬宋代建造,以燒制碗、碟為主。1985年,土東西岸村農民在村後背嶺掘出青瓷魂瓶一對,其質地與造型之精美,不遜於同代江西景德鎮的瓷產品(魂瓶收藏於浦北縣博物館)。
百二火灶
距寨圩城鎮12公里,有石牛山,海拔758米,山頂有120口灶。灶排列成八卦,據傳,此乃太平天國李闖王抗清兵時軍隊野炊而用。天長日久,百二火灶已依稀難認。
石刻碑文
是清嘉慶七年(1802年)石刻,共4塊,碑文內容為十項禁約,是兩廣督憲為制約當時永平巡檢署地方官吏隨便向民狼索派款項、濫施苛政而頒布的政令(現藏於浦北縣博物館)。
《民禁革》碑文
該碑文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石刻,因當時永平巡檢署地方官隨便向民狼索派款項,濫施苛政,為此事,八冬永豐鄉民狼頭目到廉州府告狀,兩廣督憲為此事專門頒布了《民禁革》。碑文共十項禁約,內容是制約當地官仔向民狼索派錢財的腐敗現象。一禁革永平署衙門團練索收每名錢六百文稱作查點規儀;一禁革該巡檢署拜廟春秋二祭索兵出豬羊二副寶燭花紅等物;一禁革團練祭霜索豬七隻每隻重百餘斤署衙分肥;一禁派狼兵二十名看守署衙;一禁革每年繳照每兵索線二百文鮮照赴縣;一禁革歸德圖三、八兩冬每年髮結部每本索錢五百文;一禁革每月朔望出結每結索錢貳百文;一禁革道士救護日食月食每名索錢四百文;還有兩禁由於碑文殘缺,難於辨認……(該碑文共4塊,現存於浦北縣博物館)。
青菜橋
此橋位於寨圩鎮中學大院旁邊,為青磚拱形結構,跨度約6.5米,寬4米,水面至拱頂約3米。橋欄成微拱狀,高約1米。據傳是清乾隆期間廉州府康太府巡寨圩時指令建造。十幾年前,有一群小孩在此打過水仗。
歸德書院石匾
此匾為歸德書院院匾。現位於寨圩中學。

著名人物

黃平(1918~1997),原名黃燕帆。浦北縣寨圩鎮土東人。1936年國中畢業後,考入廣州廣東省立勷勤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在中山大學進步學生盧壁光的幫助下,參加黨領導的學生秘密組織(市學聯)活動,宣傳黨的主張,推進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8月考入遷至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1942年10月因在學校進行革命活動而被開除學籍;同年12月,他轉到西南聯合大學讀書。1944年,經黨組織安排到滇南磨黑中學教書,後任校長,在學生中建立黨的組織。1945年轉到陸良中學任教。1946年9月,到雲南大學附中任教,建立黨的組織。1947年6月,他負責領導昆明學運,組織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示威遊行和人權保障等一系列革命鬥爭。1947年秋,任特派員,到滇西領導和發動武裝鬥爭。1948年5月,任滇西工委書記,實事求是地提出發展和壯大黨的組織,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組織人民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方針。發展和建立黨的組織及其外圍組織(民青、農抗會、婦救會等),發展黨員2.5萬人,建立31個縣委,選拔培養萬名幹部,分別發動了劍川、祥雲、賓川、維西、通蘭、洱源等武裝暴動。1949年6月,滇西北人民武裝組建為滇西人民自衛軍,黃平任指揮員兼政治委員。1949年7月,任滇西北地委書記兼第七支隊司令員和政委。面對國民黨用12個團的兵力對滇西北游擊根據地實行南北夾擊的攻勢,他採取誘敵深入,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集中兵力相機殲敵的戰術。到12月初,粉碎史華、羅瑛組織的土匪武裝和鐘世俊、趙正元、張鎮英的萬餘人的東西兩面進攻;擊敗國民黨以及汪學鼎的反動土司武裝近2萬人的“南北夾擊大圍剿”,解放了金沙江以北地區,阻截國民黨軍胡宗南、賀國光殘部向滇緬、中印邊境潰逃。1950年3月、4月配合解放軍野戰部隊殲滅胡宗南和賀國光殘部。1950年8月調任雲南省農民協會秘書長。1952年調任雲南省衛生廳任副廳長、黨組書記。他盡心竭力,積極工作,為改變雲南醫療衛生工作落後面貌和各族人民缺醫少藥的狀況做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並下放到會澤鉛鋅礦“勞動改造”。他雖然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但在逆境中表現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品格,無怨無悔。1978年11月,錯案終於得到平反。1979年被聘任為昆明醫學院院長。1981年5月當選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3月改任雲南省政協副主席。1997年9月在雲南昆明市病逝,享年79歲。

自然環境

寨圩鎮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本鎮盛產松、杉、八角玉桂荔枝柑橙龍眼等林果。礦產資源錳、鉛、鋅、磷、鉻、鈦、鐵和石灰石等,是浦北縣的工業重鎮,鎮境內有縣水泥廠、縣澱粉廠、縣化肥廠、縣松香廠、縣寨圩糖廠、縣鉛鋅礦等國有企業。鄉鎮企業項目主要有煙花炮竹、針織廠、塑膠廠、木器加工廠、竹籤廠、金屬拉絲廠、紙廠等。2008年以來,越來越多牌子店進駐寨圩鎮:鴻星爾克、大口九、匹克體育、安踏體育、喬丹體育等。本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全區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該鎮街道雜亂無章,占道擺攤現象嚴重,多條主街道中間都有人占用擺賣,甚至有賣魚攤主在街道上私建魚池。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98億元,財政收入8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20元。寨圩鎮基礎設施較完善,現有一個可容納4000多人的體育場和一個藏書達萬冊的圖書館。有線電視普及率100%,民眾的文娛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該鎮有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二層農貿市場一個。
該鎮通信事業發展迅速,無線通信網路覆蓋所有自然村。
1984年9月,實行政社分設,正式成立寨圩鎮。多年來,該鎮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大力進行小城鎮建設和發展鄉鎮工業,第三產業,使該鎮成為浦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服務政策

浦北縣寨圩鎮政府機關黨支部在第三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緊密結合崗位的職能要求,加強服務視窗建設,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
鎮黨政辦公室作為鎮政府最前沿的服務視窗,提出了“五個一”目標,即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讓座、一杯熱茶相敬、一顆誠心辦事、一聲再見相送,並設定“黨員先鋒崗”,對來訪民眾耐心講解並指導到相關部門辦理。計生服務所針對直接與民眾面對面工作的崗位特點,做到“五顆心”,即對程式化工作要專心、對服務工作要盡心、對民眾工作要耐心、對繁雜的具體工作要細心、時效性強的工作要操心,不斷拓寬服務領域。
自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寨圩鎮政府職能得到進一步的轉變,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黨員幹部的作風得到進一步轉變。
浦北縣寨圩鎮納入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這是該鎮自2005年國家實施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工作以來,欽州市唯一榜上有名的鄉鎮。
據了解,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是全國所有鄉鎮中,在發展潛力、改革創新意識等方面出類拔萃的鄉鎮。全國大陸共有4.08萬個鄉鎮,到目前共有645個鄉鎮納入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規劃,入列率1.6%;廣西區有1232個鄉鎮,到目前共有17個鄉鎮入列,入列率1.38%。由此可見,寨圩鎮獲得這一殊榮來之不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