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石刻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麒麟鋪,距中山門約10公里。現存石麒麟兩隻,分別坐落在公路兩側。劉裕陵墓坐北朝南,陵前石刻原來還有石柱等物,時隔不久,石柱便被狂風吹折(《建康實錄》),現已無存。陵前現存石麒麟一對,東西相向,東為雙角,西為獨角,均為雄獸,造型相似,身上細部刻紋略有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陵石刻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麒麟鋪
人文歷史,石刻來歷,石刻特點,

人文歷史

劉裕(363年-422年),南朝劉宋開國之君,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後流寓晉陵丹徒(今江蘇鎮江)。父劉翹,官至郡功曹。劉裕出身寒微,曾以販履。種田、捕魚為生。孫恩起義後,劉裕投入北府兵,因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歷任下那太守、中兵參軍。彭城內史,臍身北府兵將領行列。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因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執掌東晉大權。此後他南征北戰,屢建戰功。義熙六年攻滅南燕,收復青州。翌年,擊敗農民軍盧循,收復廣州。義熙八年,攻破江陵,打敗對手劉毅。第二年滅成都王譙縱,收復巴蜀。義熙十一年,攻克襄陽,逐走司馬休之,全部掃清了境內割據勢力。義熙十二年,他出兵關中,攻破長安,消滅後秦。後官至相國,封宋王。元熙二年(420年),劉裕正式廢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宋,改年號永初,仍都建康。
劉裕以軍功起家,成為一代帝王,徹底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他建立政權後,起用寒門庶族,減輕謠役賦稅,這些措施對加強中央集權,恢復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劉裕居處節儉,無聲色之娛。為告誡後人,他命人將年輕時耕田用過的耨耙之類的農具藏人宮中,以使後人知稼穡之艱難。在其居住的玉燭殿,床頭上土障,壁上掛葛燈籠、麻繩之類簡單生活用品。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年-464年),孝武帝劉駿看到這番陳設,與自己所追求的浮華豪奢有天壤之別,感到劉裕寒磣之極。
劉裕稱帝後的第三年病死,時年60歲。永初三年(422年)七月葬於“丹陽建康縣蔣山初寧陵”(《宋書·武帝紀》),溢日武皇帝,廟號高祖。

石刻來歷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讚美他的簡樸與武功時說:“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奇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兩石獸原來相距54.5米,1956年9月維修時位置有較大的移動,現相距23.40米,但方向未變。雙角麒麟目瞪口張,昂首挺胸;腹側浮雕雙翼,翼前部為魚鱗紋,依稀可辨,後都似5根翎毛,頦下長須垂胸,四足已失,尾巴無存。1956年有關部門整修時,在其四足部位各置一方形石墩。修復後的雙角麒麟身長2.90米,身高2.90米(連石墩),體圍3.13米。
獨角麒麟獨角已損,額部已殘,尾巴也無存;額下長須垂胸,腹側浮雕雙翼,翼前部作魚鱗狀,後部飾6根翎毛,翼狀秀美;通體飾勾雲紋,極富裝飾意味;四足,五趾,身長3.8米,高2.78米,體圍3.21米,重約12噸。由於飽經風霜,軀體下垂,1956年維修時腹部墊有兩塊石墩支撐。

石刻特點

這兩隻麒麟是現存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一對,其形貌雖殘,但風韻猶存。南宋詩人曾極《金陵百詠》中有兩首是歌詠石麒麟的,其一寫道:“短樊長塹起寒煙,知是何人古墓田。千載石腐相對立,肘鬃膊焰極依然。”(《石麒麟》)另一首寫道:“地悴天荒丘陵平,難從野老問衰興。蒼煙落日低迷處,折足麒麟記壞陵。”(《石步道中有石麒麟數十》)這兩首詩中歌詠的石麒麟,雖然未必就是劉裕陵前之物,但其境遇相同,經歷相似。
宋武帝劉裕的軀體雖然早已與大地融為一體,其墓也無跡可尋,但其陵前石麒麟歷經1500餘年風雨,仍忠誠地守護、陪伴著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無時無刻不在向世人昭示著這位帝王生前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尊嚴和權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