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超武
- 出生地:忻縣後河堡鄉炮張溝村
- 出生日期:1896年
- 別號:朴齋
概述,生平經歷,
概述
寧超武,(1896—1952),字子高,別號朴齋,生於1896年忻縣後河堡鄉炮張溝村。第二戰區司令部辦公室中將主任、山西省政府秘書長。曾祖父五台縣人,因家境貧寒,攜家逃荒遷來忻縣定居,父名寧永年。
生平經歷
1905年10歲時入上沙溝村私塾通讀四書五經。1911年考入忻縣中學堂,1915年升入山西大學,1919年考入留日預備學校,因學業優良於1920年被保送日本留學,在慶應大學攻讀哲學,1927年畢業後歸國。
回國後任國民政府內政部科長,1928年閻錫山請準調他回山西省政府參事。1930年蔣馮閻大戰失敗後,隨閻錫山逃往大連。1932年閻錫山就任太原綏晉公署主任後,寧任太原綏晉公署少將參事。1933年山西省文獻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經閻錫山指定為14人,寧為其中之一,他長於詩文,文章謹嚴簡煉,五七韻絕律,雅潔瀟灑,耐人玩味。在文獻委員會參與編印成《童子佩觹》一冊、《二妙集》四冊、《山西獻征》四冊、《山西鄉賢事略》一冊、《山右叢書》一函十冊,1935年編成,1937年正式出版,流傳於世,為山西保存古代文獻出了力。
1936年在文獻編輯委員會的基礎上,另設立一個駢技要電編輯處。閻錫山感覺文獻委員會的老先生們只看重於整理舊文獻,而對於他創造個人歷史的關係不大。所以設立要電編輯處,其目的就是要把閻錫山自辛亥起義以來一直到同蔣介石中原混戰止,在國內政治旋渦中的每一個階段的主張,措施和作用作一個簡括的概述,然後把這一段事件中他自己所發出的電文、他派往各地的代表們向他報告的電文以及他偷收各方面互相來往的電文都附錄在後邊。從這些電文中可以看到這件事情的發展,演變的經過,各方面的主張和態度,更重要的是藉此對比,以顯示他自己的預見和勝利,故定名為:“閻伯川先生要電錄存”。要電編輯處始終由寧超武主其事,前後編就百餘本。在編好定稿前,必須念給閻錫山聽,在遣詞用字上都必須經過縝密地斟酌修改,方能定稿。在太原解放時,閻錫山把這些資料看得如同他的財產眷屬一樣寶貴,遂派劉迪吉乘飛機運往上海,上海解放前又運往台灣,客觀上保存了這些文獻。
1937年寧隨閻錫山去南京參加召開的中央黨部會議,抗日戰爭時期隨閻去了晉西參加了同志會,1938年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辦公室中將主任,1942年調任山西省政府秘書長,先後幫助省政府主席趙戴文和閻錫山處理省政府一切事宜。寧擅長書法,為山西省著名書法家,早年酷愛顏真卿體,後又欣賞何紹基書法,再後顏何融合,獨具風格,字跡蒼勁挺拔,圓潤雄偉。1936年同浦鐵路段家嶺隧道完成後,閻錫山為表彰和尚邊爾旺修隧道的功績說:“出家人不賺錢,給他留個名吧”,於是省政府參事寧超武將段家嶺隧道命名為“爾旺洞”,題詞送到工地,鐫刻成碑,嵌在隧道南口上方。寧不但給閻寫字,而且常給閻改詩,抗戰時期替閻修改《洪爐歌》字斟句酌。克難坡望河亭上的一幅對聯,就是代閻擬寫並題字,展現出寧的才華橫溢和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其對聯曰:裘帶偶登臨,看黃河澎湃,直下龍門,走石揚波,淘不盡千古英雄人物;風雲莽遼闊,正胡馬縱橫,欲窺壺口,抽刀斷水,誓收復萬里破碎河山。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書。
寧秉性誠篤,廉直、溫良、敦厚、恬淡寡慾,平易近人。自從趙戴文逝世後,閻一心培養梁化之在政治上替他負責,而梁對時任省政府秘書長的寧超武一感到資格較老,不好使喚,同時又嫌寧不積極推行“兵農合一”“三自傳訓”等暴政。便向閻錫山請求以民族革命同志會組織組長李培德代替寧作為省政府秘書長。但寧是當年隨閻逃大連的“患難之臣”歷任長官部辦公室主任,省政府秘書長,平日代閻寫字辦事,很受閻的器重,取消他的秘書長職務後,必須另有一個相當地位安置他,1947年秋冬之交,恢復了山西文獻委員會的組織,寧出任主任委員。寧受此打擊,心中不免鬱郁,每天一角小樓,悄然無動,除了讀書、寫字而外,只有和來訪的朋友們談狐說鬼而已。他對友人說:“人家即不要咱作事,咱也樂得消閒”,往後再未與閻徵得片紙隻字。
1949年太原解放後,因他對人民沒有重大罪惡,受到黨的寬大處理,分配他到工業廳工作。他對黨很感激,努力工作,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求自我改造直至終老。在此期間於1951年山西省召開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時,寧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了會議。
1952年農曆三月初三寧病逝於太原,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