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邛崍
- 出生日期:1846年
- 逝世日期:1922年
- 代表作品:《邛崍縣誌》《蘦薌草堂文集》
- 主要成就:民國《邛崍縣誌》總纂
寧緗,字雲若,晚號遇園老人,祖上明末清初,由陝西三原遷入邛崍。寧緗幼從邛州舉人高玉台學,後自苦讀,舉秀才後,旋補廩。1888年四川鄉試中試為舉人,會試不中程,選任北京鹹安宮教習。後授河北豐潤縣知縣。卸任後寄寓保定,因睹官場腐敗,返邛崍,不問政事。在家讀書著述,承張之洞教誨,僱工匠在家刻書。1919年受當局之請,出任邛崍志書局局長兼總纂,至1921年成《邛崍縣誌》4卷首1卷。1922年刻印成書,凡為4冊。認為“邛崍縣地圖方誌,考之於古,本《周官·土訓·誦訓》所掌,其紀事、辨物、道俗、當有史法而究與史不同,這種嚴於史志之辨體,是卓越之見。自刻有《蘦薌草堂文集》等4種,余稿佚。
川西臨邛清代民居“奉政大夫第”寧宅
“甲辰初冬,罷官回籍,卜宅於城之東南偶,隨遇架造,不在高閣,聊以擬伏臘,避風雨而已”,寧緗退隱邛崍後,於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築室於位於現臨邛鎮文廟街59號的城南觀音閣前,次年建成後取名“奉政大夫第”,被稱為“寧緗宅”。1987年,被成都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廳大樑上有建造記載,是皇族學校“鹹安宮”教習寧緗的私宅,為清代庭院式建築。占地面積1354平方米,建築面積1192平方米,有院落9個,房間98個。
敲開兩扇木門,進入別致的小天井,一眼便可看到由5個四合院構成的“日”字形院落。寧宅的布局和建築、裝飾風格以川西民居為主,又融合了北方民居的特點,木門窗、吊檐做工精細,雕花及“福、壽、吉、祥”等字樣隨處可見,皆為木結構平房,梁架穿斗結構,樑柱有柱落。裝飾多為木製,室內有天樓地板,主建築沿中軸線縱深遞進,構成嚴謹的“日”字形,宅內廳堂、學館、敞廊、樓閣、倉庫、廚房皆齊備。裝修精緻,外檐精美,內檐雕花主次分明,有前後素麵裙板,裝飾考究,窗有半窗、長窗,柱有飛柱、雕花矮柱、垂蓮柱、基礎柱,還有欄桿,地腳石雕花、粉壁角花和懸魚等。園林布局採用傳統手法,池、石、花、樹疏密有致。為典型的清代民居文物保護建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郭黛恆教授(“雷峰塔”復建的整體設計者)赴日本講學,其主題即為:“邛崍寧宅民居的布局和建築風格“,並展示了寧宅照片,受到日本同行的讚賞。
《蘦薌草堂文集》詩存選析
(一)《琅玕小舍》
琅玕小舍
開軒對寒碧,獨坐天方曙。
紅日生於東,曉風猶在樹。
幽篁迎朝暉,密葉垂青露,
流光正洋洋,竹影搖窗戶。
粉壁舞虬龍,生動無定處。
忙裡惜光陰,適得閒中趣。
寧緗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為了專心學習,於臨邛北街陝西會館僦小屋一間供讀,此地有竹萬竿,題曰“琅玕小舍”。朝夕於斯,黃卷青燈、口誦心唯。舉秀才後,旋補廩;升送成都尊經書院,專心致志於經史百家之學,深受山長、晚清大儒王闓運賞識,戊子科鄉試中舉。
(二)《留別南學》
留別南學
少小無名譽,長大復蹉跎。
行年漸五十,始衰其奈何!
精神擲虛想,筆墨猶相磨。
成名既無所,經卷徒紛羅。
詩文捐筴笥,卅載空吟喔。
悠悠百世下,誰知吾生涯。
次年春,寧緗入京會試,不第。遂入南學(國子監)治學,後任學祿。教學之餘,專事治學,成《周官聯事表》,治經之長編也;《新舊五代史合刻擬目》,治史之作也;後選任鹹安官教習。
(三)《思歸引》
思歸引
仕進疑無路,歸田計有餘。
未知蒼蒼者,命我是何如?
寧緗其後宦遊十餘年,先後任直隸名城豐潤縣知縣,代理祁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官五品。寧緗為官清正、體恤民情、頗有政聲,參加維新變法後降為縣令,因斷案對洋人不利被革職。目睹官場之腐敗,賦《思歸引》一詩明志,致仕回籍。
(四)《蘦薌草堂》
蘦薌草堂
草堂林壑美,地本在成都。
移帖锺山館,遂名隱士廬。
至今朝市改,捷徑已荒蕪。
後若有來者,但見詩與書。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寧緗退隱邛崍後,築室於城南觀音閣前。寧宅房屋建築充分吸取了南北建築風格之精華,總體布局呈兩進“日”字形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精巧、結構謹嚴;內部設計尤為精妙、匠心獨具。梁思成之高足、清華大學教授郭黛恆曾以《邛崍寧宅民居的布局和建築風格》為題赴日講學,引起日本建築、考古界的強烈反響。
(五)《校書》
校 書
觀音閣前觀過樓,擁書萬卷不封侯。
綠陰滿座客來少,自檢殘編自校讎。
寧緗一生嗜書如命,他終日忙於讀書、藏書、教書、著書、校書,年逾古稀猶手不釋卷,其“觀過樓”藏書達三萬卷之多,所藏經史子集皆善本,且無一未曾過目。在張之洞的叮囑之下,寧緗將自己平生著述若干卷冊,合編成《遇園叢書》,惜諸多文稿尚未付印,即毀於劫。殘稿結集編成《蘦薌草堂文集》一書存世。
(六)《泮池春水》
泮池春水
堰水春流入泮池,斯文一脈自漣漪。
紫荊花好西頭見,綠浪風來東面吹。
雲養晴天明似鏡,月臨清沼半如規。
年光轉眼逢初夏,荷葉圓浮十畝陂。
一九一九年,寧緗以七十三歲高齡擔綱邛崍志書局局長兼《邛崍縣誌》總纂。民國《邛崍縣誌》“嚴於史志之辨體,其紀事、辨物,道俗,當有史法而究與史不同”,是邛崍近代的一部重要文獻。尊經書院同學宋育仁後來撰寧緗墓聯贊曰:“著述耆年猶問學,願為遺老不求仙”。
(七)《邛崍縣》
邛崍縣
西夷歸化自邛崍,山盡南山到此開。
臨城東望平蕪遠,郡縣如今亦壯哉。
寧緗摯愛家鄉,邛崍的歷史、地理、人物、風土人情盡入其研究視野,著有《邛州迤南山川坼界考訂》、《邛州前賢史傳輯略》,詩歌中歌詠邛崍風物的篇章更不勝枚舉。作為一方鄉賢,寧緗受到了家鄉人民的世代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