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教案議約

清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清政府與法帝國主義、天主教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寧海教案議約》並賠款白銀十萬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海教案議約
  • 發生時間:1904年4月
1911年,清政府向帝國主義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抗,四川、湖南、廣東等地爆發保路運動。當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了武昌起義,全國各地紛紛回響,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民主政體,從此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時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為後來人民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石。而在“辛亥革命”爆發前的1900年到1911年間,寧海人民的革命鬥爭也是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本文試就辛亥革命前夕寧海籍人士在寧海、寧波、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反帝反清作一論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威震浙東的王錫銅起義。
王錫桐(1860-?)又名守真,字鳳棲,寧海大里村人。自幼刻苦讀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秀才,長期執教鄉里。為人豪邁耿直,喜喝酒,廣交遊,常為鄉里人排難解憂,打抱不平,在民眾中有很高威望。曾編撰《緱北正氣集》,以鄉先賢氣節自勵。1903年10月3日,王錫桐發起反洋教鬥爭,率眾近萬,攻入城內,攻打天主教堂,沿途民眾回響,隊伍擴至萬人,守城官兵不能阻,遂得進城。錫桐坐鎮城隍廟,指揮包圍天主教總堂,活捉神甫朱國光,押往城南教場斬首剖腹示眾。
“寧海教案”震驚浙東,清政府隨即聯合法軍血腥鎮壓義軍。法國巴斯卡爾號巡洋艦駛入甬江示威,向浙江巡撫施加壓力,致函浙江巡撫限7日內拿獲王錫桐。台州知府徐承禮坐鎮寧海,命海門鎮游擊黃文琮率練船4艘,威遠輪1艘,駛抵三門灣。調集台州、寧波府清軍“並偕法國兵數十復來寧海”,迫使浙江官府簽訂《寧海教案議約》,勒索白銀十三萬兩。全力進行鎮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