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州志》是清同治3年[1864]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寧海州志
- 作者:舒孔安
- 出版時間:1864年
《寧海州志》是清同治3年[1864]出版的圖書。
《寧海州志》是清同治3年[1864]出版的圖書。責任者舒孔安出版者出版時間清同治3年[1864]版本刻本分類號文種chi總冊數6冊描述卷3內有金石考,卷25藝文志;牟平書院藏版索取號地140.87 地140.87###1...
無染寺是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AAAA級景點,坐落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崑嵛山主峰泰礴頂南麓,是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古剎,始建於東漢桓帝永康年間。據《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為“居之者六根清淨,大得解髒”的意思。無染寺建成後,幾修葺,殿宇宏偉壯觀。唐代的《無染寺碑》記載...
清泉寨,是一座古城,建於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記載於《寧海州志》。當時寨東海灘上,有一清泉,味極甘冽。四季之中,逢旱不枯,遇澇不溢。大海漲潮時全浸沒於潮水之中,落潮後其水即可飲用,且味道與原水無異。故建村時以此泉、寨取名“清泉寨”。清泉寨古城周長500米,高8.35米,方青磚砌成。1門(南門...
96、[嘉靖]寧海州志二卷 (明)李光先修 清抄本 97、[萬曆]章丘縣誌三十四卷 (明)董復亨纂修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98、[乾隆]甯陽縣誌八卷 (清)李夢雷修 (清)劉應薦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 99、[光緒]平陰縣鄉土志不分卷 (清)黃篤瓚修 (清)朱焯纂 清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 100、[萬曆]泗水縣誌十二卷 ...
巋山(kuishan)在煙臺市牟平區玉林店鎮磨王格莊村北,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山水環抱,窈曲幽深,山上長有山市,多現於春季月夜薄霧之中,詩人趙子轅曾作“山市歌”,載於《民國志》中。同治《寧海州志》中是這樣介紹巋山的:“在州南三十里,中有祠宇幽邃,文人多讀書於此,嘗選勝標為八景,曰:龍蟠石、虎...
在明朝嘉靖年間,焦系程編纂的《寧海州志》卷下“官守”部分記載:“元初有必裏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子孫存姓曰‘都’。”在北頭村都氏家祠留存下來的《都氏族譜》中記載:“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系必裏海公,元初為寧海州達魯花赤兼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必裏海...
雷神廟廟址原是金代狀元范懌(牟平籍)的私家花園。這裡近城向陽,花信特早,別處是霜地白草,此處已是桃紅柳綠了。園內“奇葩異果,藤架芳叢,靡不可人,最為嘉處,有亭翼然,號曰怡老”。明朝《寧海州志》記載的牟平十景之一的“范園春曉”,即指此地此景。清朝詩人楊維喬曾作集唐詩來盛讚聞名遐邇的范園:...
無染寺遺址位於崑嵛山無染寺風景區內。無染寺建於漢永康年間,為膠東第一古剎。2010年,被文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無染寺遺址位於崑嵛山無染寺風景區內。無染寺建於漢永康年間,為膠東第一古剎。據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為“居之者六根清淨,大得...
洞口外上方的崖壁上刻有“玉陽洞天”四個大字,《寧海州志》記云:“玉陽洞天四字亦仙筆,中有石像,洞平曠幽邃,可坐百人。”洞口外下方東西兩側各有12級台階,相傳,此洞是王玉陽及其弟子修煉的地方。玉陽洞西側下方有一天然石洞〔俗稱“濕洞”〕,洞口像張開的巨大蛤蟆嘴。洞壁岩石交合處,東西各有一個...
《寧海州志》記載:清鹹豐四年(1854年)為最後一次重修。重修後的玉虛觀,殿閣莊嚴,碑碣林立,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又稱八角玲瓏殿)、萬壽宮(又稱千真宮、萬壽堂)、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義殿等。玉皇閣最為宏偉,分上下兩層。下層為12根八角石柱支撐,上層為斗拱飛檐結構,內塑玉皇大帝像。閣頂...
到了清代,時任寧海州知州的舒孔象想出了個法子,在主持修纂《寧海州志》時,將《太平寰宇記》中的城東四十里改為城北十里,並將城北十里的戲山改成系山,後來還真有人信其事,將此山誤認為是始皇帝經過的系馬山,訛傳了幾百年。關公系馬山 簡介 在荊州城西的八嶺山,靠路邊有一道嶺,人們叫它系馬山。傳說...
"《寧海州志》載:"洞中東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線,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東西相更替,故曰'聖水'。且天將雨,則漏水,濺人衣裙,晴則否,山下之人以此陰晴屢驗。"經觀察洞內水自東流源出,水質清澈甘冽,每小時出水約300公斤,其西流無水出,但確有流水痕跡,洞內可儲水10餘方,滿則溢出...
無染寺坐落在主峰泰礴頂南麓,是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古剎,始建於東漢桓帝永康年間。據《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為“居之者六根清淨,大得解髒”的意思。無染寺建成後,幾修葺,殿宇宏偉壯觀。唐代的《無染寺碑》記載:“松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
清同治《寧海州志》所載與今名相同。古蹟 午台集 原為膠東地區最古老的集市。南塂村明代崇禎《楊氏家譜》載有“午台集小店一處”語;清《牟平縣誌·卷十》載有“文登徐士林,少時家貧,赴登州應試,至午台集,宿於旅店”等語。文登徐士林為清雍正、乾隆年間人。由此可知,明末清初午台已是開有商店、旅舍、飯館...
”《寧海州志》載:“洞中東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線,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東西相更替,故曰‘聖水’。且天將雨,則漏水,濺人衣裙,晴則否,山下之人以此陰晴屢驗。”經觀察洞內水自東流源出,水質清澈甘冽,每小時出水約300公斤,其西流無水出,但確有流水痕跡,洞內可儲水10餘方,滿...
村西西塂有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修築的抗擊倭寇的烽火台(白沙灘墩台),在康熙《登州府志》與《寧海州志》均有記載,是海陽守御千戶所的七墩十堡之一。白沙灘墩台是白沙灘村建村的開始,明永樂年間,孫姓始祖成甫公攜妻姜氏及二子,由遙遠的銅鼓衛從軍山東都司海陽守御千戶所白沙灘墩台值守,世代相傳,...
分給有功部屬,帶回各自封地役使。《元史》中稱這些俘虜為“驅口”。明初張、陳二姓始祖移入時,是“軍戶”,即軍人及其家屬。明政府規定,防倭軍官世襲,士兵也父子相傳,就地落戶。《寧海州志》中就載有百戶軍官陳檠、陳必揚一家;《福山縣誌》中也載有千戶軍官張升、張顯一家,應是明初遷來的軍戶。
光緒《登州府志》、同治《寧海州志》均載:“崮山在州(牟平)南一百三十里。”這一帶比崮山高的山不記,而單記崮山,是因崮山寺遠近聞名。清代,以崮山命名的崮山社,是勝水鄉十大社區之一。民國《牟平縣誌》這樣記述崮山:“由嵠山南行而東折,至此終止,其西麓舊有崮山寺,現已廢圮。”新中國建立之前...
據焦希程撰《寧海州志》(明嘉清年間刻本)卷下“官守”部分記載:“元初有必裏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子孫存姓曰‘都’。”又見北頭村《都氏譜書》: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系必裏海公,元初為寧海州達魯花赤兼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必裏海公卒,諱抄兒襲;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