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寧津慧雲寺下院興寧寺大雄寶殿】
寧津縣慧雲寺始建於1154年,占地面積30餘畝,位於山東省寧津縣津城辦西鎮社區,常住僧人眾多,歷宋、元、明、清,千餘年間香火旺盛,萬眾歸仰。1937年日本侵華,寺院慘遭劫難變成一片廢墟,但其靈性光耀,歷來香火不斷。2006年寧津縣政府批准恢復重建慧雲寺,寺廟由釋繼聖法師發起重建慧雲寺,恢復其昔日榮光。促進地區社會和諧穩定和宗教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宏佛法普眾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津慧雲寺
- 始建時間:1154年
- 地理位置:山東省寧津縣津城辦西鎮社區
- 重建時間:2006年
- 占地面積:30餘畝
寧津縣慧雲寺歷史悠久,位於山東省寧津縣津城辦西鎮社區,據歷史記載,始建於1154年,占地面積30餘畝,常住僧人眾多,歷宋、元、明、清,千餘年間香火旺盛,萬眾歸仰。1937年日本侵華,寺院慘遭劫難變成一片廢墟,但其靈性光耀,歷來香火不斷。1945年9月寧津解放後,民眾自發拆廟修建學校,僧人全部還俗,廟宇全部被拆除。
寧津縣自古以來就有重新佛道儒三教的優良傳統,縣境內的宮觀寺院頗多。山東省寧津縣慧雲寺現坐落於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津城辦西鎮社區。據《寧津縣縣誌》記載:原名龍泉寺、海螺寺、白佛寺,在縣城西南邊,是寧津縣的一處勝景,曾經藏經600餘卷,建有佛像100餘尊,供有阿彌陀佛和觀音玉佛,主要建築物有正殿、觀音殿、東西配殿、聖母殿、關帝廟、龍王廟和鐘樓等。每當重大節日就在寺內舉行隆重的儀式,正德嘉靖年間再次重修。清朝康熙十一年再次重新修建,占地四頃五十畝,為東部省份諸剎之冠,香火旺盛,影響頗深。1945年9月寧津解放後,民眾自發將寺廟改建為學校。近幾年,隨著寧津縣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們在精神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佛教信眾過宗教生活,尋一片淨土的願望愈來愈強烈。人們多次要求修建宗教活動場所,寧津縣部分政協委員也提案呼籲要求重建山東省寧津縣慧雲寺。為尊重人們的宗教信仰,滿足其過宗教生活的需求,經省宗教局批准,寧津縣政府也批准恢復重建慧雲寺,但諸多機緣不成熟,恢復建設極其緩慢。
2006年寧津縣政府批准恢復重建慧雲寺,寺廟由釋繼聖法師發起重建慧雲寺,恢復其昔日榮光,慧雲寺遷建地址位於德州市寧津縣津城辦西鎮社區,此處東臨寧德路和康寧湖,西有密林綠化帶,南有珠家河小店水庫,北有惠寧湖,地處德濱高速與寧德公路的交匯地帶,信眾遍布周邊兩省(河北、山東)四市(德州、濱州、東營、滄州)五縣(陵縣、樂陵、吳橋、東光、南皮)。主要工程建築物:大雄寶殿、祭祀堂、藏經房、僧房、地藏殿、觀音殿、五百羅漢堂、鐘樓、素齋樓、舍利塔和地下寢宮。重建後慧雲寺將充分體現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滿足廣大信眾的需求,促進地區社會和諧穩定和宗教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宏佛法普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