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
范欽辭官回里後,開始於宅東建造藏書樓,並命名為“
天一閣”。時藏書七萬餘卷。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黃宗羲登上天一閣,自此以後,天一閣逐漸結束對外封閉的狀態,有選擇地向一些大學者開放。黃宗羲為天一閣編制書目,並撰寫《天一閣藏書記》。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編修《四庫全書》,天一閣獻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採錄473部,在全國藏書家中貢獻最多。這次獻書,造成了天一閣歷史上藏書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寧波府城鴉片戰爭爆發後陷落,天一閣《
大明一統志》等輿地書數十種被英軍掠奪。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2223部。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陷寧波,天一閣藏書被盜出售,後部分書籍被范欽十世孫范邦綏購回。據
薛福成命人所編《天一閣見存書目》,至清光緒十年(1884年),天一閣存有原藏書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圖書集成》8462卷。
民國三年(1914年),天一閣書籍被盜運往上海,後被
商務印書館的
張元濟贖回一部分,藏於
東方圖書館涵芬樓,但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東方圖書館被炸而焚毀,使得天一閣藏書損失千部。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一場強颱風對天一閣樓宇造成重大損害。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重修天一閣委員會成立。公推陳寶麟為主席,下設總務、交際、工程、經濟四組。天一閣私家藏書樓性質進入公私共管時期,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國有公管準備了良好的過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保護天一閣藏書,天一閣經歷了首次大範圍出閣。首批三箱書籍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17日離開天一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運離天一閣,運往鄉間暫避。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12日,先前運出的兩批藏書和閣中剩餘的藏書總計28箱,9080冊,由鄞縣政府加封,運往
龍泉縣後方,暫存於
躂石鄉,與
浙江省圖書館的藏書一同隱蔽。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天一閣藏書運回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