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縣(北宋崇寧四年同名縣)

寧河縣(北宋崇寧四年同名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宋崇寧四年(1105)升寧河寨置,屬河州。治所在香子城(今甘肅和政縣)。元屬河州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河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州路
  • 政府駐地:香子城(今甘肅和政縣)
  • 地理位置:在甘肅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建築特色,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北宋崇寧四年(1105)升寧河寨置,屬河州。治所在香子城(今甘肅和政縣)。元屬河州路。明洪武初廢,五年(1372)復置,十二年(1379)又廢。

地理環境

距離蘭州不遠的和政縣,在古代被人們稱為寧河。這裡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會地帶,也是通往高原和內地的咽喉要地。

建築特色

按照遺留下的資料記載,寧河古城修建別具特色。這座古城是洪武八年修築的,修建者充分考慮了地理條
山頂保存的古城牆。山頂保存的古城牆。
件,將城址選擇山河之間。這裡面臨牙塘河、大小南岔河三條河流,背靠大山。修建了依山面水,居高臨下的古城。因而,修建了半山半川的寧河古城。尤其是,城牆修建得非常有意思,寧河古城的北城牆沿後山的山頂修築,東西兩面的城牆順著山勢蜿蜒而下,只有南城牆修建在平地上。這是一座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50米的古城,在東南西三面城牆上開門,擔負著守護一方的重任。

歷史文化

洪武元年,徐達等人率軍平定甘肅,先後攻占了蘭州、臨洮等地,洪武二年,常遇春病故,軍中主將趕回南京祭奠。元軍殘餘勢力在王保保等人率領下,展開反攻,就連蘭州城也被圍困達4月之久。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人繼續經略西北。這樣,鄧愈來到了甘肅。
洪武三年夏四月,徐達率師在定西城外的沈兒峪同王保保對峙,鄧愈以左副將的身份率軍參戰,他先立柵逼迫王保保,使其退屯車道峴,結果明軍乘機進攻,元軍殘餘主力被滅,王保保僅率十幾人逃走。隨即,諸將分兵經略各地。鄧愈從臨洮進克河州,在此招降了大批遊牧部族,又率軍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還,因此而受封為衛國公。
當時,西北經歷長期戰亂,人煙稀少。明初時蘭州人口才一萬人,而河州更是城邑空虛,城內“人骨山積”。見此情景,有將士建議放棄河州,但鄧愈率軍堅持了下來。史書中說他“攻克河州,駐築寧河,轉戰西北數千里,立下赫赫戰功。”
可見,寧河古城就是在鄧愈率人開始整修擴建的。洪武九年十一月,一些部族阻撓向朝廷進貢的使者,衛國公鄧愈為征西將軍,都督沐英為副將軍,受命征討,第二年他們從西番,兵分三路,追之崑崙山而還。
想必,這次鄧愈也是從和政經過,這裡正是進入青藏高原的咽喉。元代,探尋黃河源頭的隊伍就是從這裡出發的。據說鄧愈四子鄧欽曾以總兵之職駐守洮(州)、岷(州)、河(州)、湟(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如今和政有不少的鄧氏後裔。
令人惋惜的是,這次出征班師回朝時,鄧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病故,年僅41歲。朱元璋親自為他選墓,進行國葬,追封寧河王,諡號“武順”。“寧河”二字就指和政。
鄧愈塑像鄧愈塑像
鄧氏家族的祠堂號寧河堂,堂號是從鄧愈的寧河王封號而來。然而,一些鄧氏後裔並不清楚,寧河在何處。去年,鄧氏後裔在和政祭祖後,他們才明白其中的緣由。和政整塊,前涼設為金劍縣,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設定了寧河縣,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才撤寧河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這裡再次設縣,定名和政。鄧愈被封寧河王,就是為紀念他曾經的功勳,他死後,自然就成守護寧河一方的城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