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三月三”是民間傳統“踏青節”,亦是畲族的傳統重要節日。原與清明的祭祖、掃墓相連。後經演變,各地內容不一。《辭海》云:“有的作為專祭死後不滿三年的亡魂(又稱新魂節),有的拜山神,有的祭五穀神或農神,有的紀念英雄等,有些地方同時有廟會和歌圩等活動”。這一天對廣大畲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年的“三月三”周邊村寨的畲民就會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們獨特的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民俗內容
畲族“三月三”節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三月三”盤歌會
歌謠是畲族主要的文學樣式。畲家以歌代言,以歌敘事,以歌抒情,以歌表志。歌謠觸及畲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平時勞作、日常社交、人生禮俗、宗教儀式、節日活動等。每逢“三月三”,畲民就三五成群相互對歌。有的在半路上就攔住對方唱起《攔路情歌》;家裡來了客人,畲民就會唱起《迎客歌》。尤其是男女青年相互對歌十分精彩,演唱的曲目涉及廣,有把這種對歌稱作“比肚才”的《祖公歌》《盤駁歌》《十八帝》等;也有小說歌《鐘景祺與雷萬春》《藍佃玉》《奶娘傳》《鐘良弼》等;還有許多由漢族戲曲故事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平貴回朝》《西遊記》《白蛇傳》《孔明祭東風》《秦香蓮》等;此外,還有內容廣泛、由畲族人民隨口編出的雜歌,有敘事的、有詠物的、有抒情的,如《十二生肖》《十二月歌》《五更想娘》《十賢歌》《鳥名歌》《花名歌》和畲民新編的《山哈不離共產黨》《兩個文明記在心》《迎新年唱新事》等歌曲。
畲家善山歌,也善民間器樂。“三月三”是傳統的喜慶日子,於是畲民就由四人或七八人組成畲族鼓吹班,吹吹打打,為節日增添熱鬧氣氛。畲族鼓吹班最多八人,俗稱“大吹”,除嗩吶外,還有胡琴、笛子、月琴及打擊樂鑼、鼓、鈸等。最少為四人,俗稱“小吹”,一人可兼二種樂器。
二、畲族烏飯節
“三月三”民俗節,又稱“烏飯節”或“對歌節”。民國年間劉錫蕃所著的《嶺表紀蠻》記載:“三月三染烏飯祀祖先”。同時期王韌所著的《建德縣誌》記載:漢區“四月八(農曆)造青精飯相餉,謂之‘烏飯’……畲客亦有烏飯,乃於三月三日(農曆)取柴汁和米蒸之。”明萬曆《建寧府志》記載:漢區“烏飯,取南燭木莖葉,搗碎漬米為飯,成紺色以食,且各相饋遺,俗謂目連。是日作此供母,故效其然。”但畲族烏米飯的傳說、製法均與上述記載相異。
有關畲族烏米飯的傳說較多。其一,每年的“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畲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時蟲蟻大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可安穩吃飯,以養精蓄銳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里,其母送的米飯常常被獄卒搶去。雷萬興讓其母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曆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唐朝畲族英雄雷萬興率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里,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度過了春荒,並取得反圍剿的勝利。此後,雷萬興回軍營吃其他食品都感乏味,三月初三時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士出營採擷。可是,此時烏稔尚未開花,兵士只好采些烏稔的葉子回來,有人出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烏色,且味道俱佳。於是,雷萬興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擊唐軍的勝利。從此,此風俗衍成,並世代相傳。
現代的農曆“三月三”也是畲族的烏飯節,畲族男女踏青歸來都要採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稔)的植物葉子,其搗爛之後熬成的湯汁用於浸泡糯米,蒸熟後即為“烏飯”。烏飯藍黑油亮,香軟可口,富含營養,是一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健美食。
三、畲族巫舞
巫舞是畲族從古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農曆三月初三,畲寨會請畲族巫師為全村畲民祈神賜福。巫師吹著“龍角”上場,那激昂高亢的“哈魯魯,哈魯魯”,剛勁有力的旋轉,模擬蹈海踏浪的舞步,神秘變幻的“手訣”,還有悠揚拖腔的低吟淺唱,都富有“畲味”。拂去巫師身上的神秘色彩,展現在人民面前的是古樸而不失優雅的民族舞蹈。
四、金斗洋武術競技
福安市康厝鄉的金斗洋村是畲族武術之鄉。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金斗洋畲拳形成“一疾二硬三力”的特色,具體特徵如下:
1、形威。常配合穩健的步法,氣勢雄壯的震腳,以威懾敵手,達到從心理上戰勝對方的目的。
2、力猛。除一整套傳統的戴石帽、劈樹樁、插竹把、抓石豆腐等訓練功法外,也重視氣與勁的配合。發勁時,藉助積蓄的“氣”將“力”猛烈催發,常伴有“咳”“嗨”的吼聲,以助發力,爆發出拳的威勢。
3、馬實。演練時步法穩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躍動作。除練徒手“坐樁”和“拖樁外”,還常肩頂石鎖,身穿沙衣,腳系石磨等進行“坐樁”和“拖樁”的練習,以求表現出步如“落地生根”樣的穩定。
4、手狠。金斗洋畲拳以指法和掌法最為多見,且招招實用,攻擊敵人要害。演練中有一指點穴、二指摸珠、二指鎖喉、三指挑襠、四指插脅、五指抓拿手法。此外,“鐵沙拳”“竹把功”等操指掌的硬功,也具有殺傷力。
五、畲家寶塔茶
喝寶塔茶原是畲族婚嫁過程中女家招待親家伯的茶俗,詼諧生動,妙趣橫生。閩東是中國茶葉之鄉,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內涵豐富。喝畲家寶塔茶是流傳於閩東畲族民眾婚嫁禮儀中的一種飲茶習俗。新娘過門之前,家嫂們要向前來接新娘的親家伯敬“寶塔茶”,她們像耍雜技一樣,用紅漆樟木八角茶盤將五大碗茶呈疊羅漢式疊成三層塔狀:一碗做底,中間三碗,圍成梅花形,頂上再壓一碗。飲茶時,親家伯要用牙咬住“寶塔”頂上的一碗茶,以雙手挾住中間的三碗茶,連同底層的一碗分別遞給四位轎夫,自己一口飲乾咬著的那碗熱茶,才算功夫到家。要是把茶水灑了或倒了,就會遭到親家嫂們的奚落。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已成為畲鄉的品牌節慶,成為民族文化展示、文化與旅遊融合的盛會。
傳承人物
鐘石木,男,1966年5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2年3月27日(龍年農曆三月三日),由福建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廳、省文化廳等主辦的福建省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活動在福安市舉行。
2016年4月9日上午,中華一家親·2016年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暨福建省第五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在福安開幕。
2021年4月12日,2021年寧德市“三月三”畲族文化周啟動儀式在蕉城區七都鎮北山畲族村舉行。